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甲骨雕刻之谜

西周甲骨雕刻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903 更新时间:2024/1/22 1:22:52

陕西,北京等地发现西周甲骨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县、扶风县,北京市昌平区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西周甲骨,共有一万多片,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与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在甲骨整治、钻凿形态、刻辞方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字特征上看,西周甲骨文字较少,且字形特别细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宽5毫米,最小的字长、宽不足1毫米。

有一块卜甲只有小纽扣那么大,总面积2.7平方厘米,刻字面积仅占1.17平方厘米,上面却刻有三十个甲骨文字,字体小如针孔,笔道细如毫,用肉眼根本无法辨认,必须借助五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些“微雕”甲骨文结构严谨,锲刻刀法刚劲有力,有些象形文字仅寥寥数笔,但如字如画,意趣盎然,书法技巧和雕刻技巧都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微雕艺术品。

西周人怎么在甲骨上雕刻的

它们的出现,使人产生一系列疑问,譬如:西周人用什么工具在坚硬的甲骨上雕刻?西周没有放大镜,怎么进行微雕?甲骨微雕的实用价值在?等等。仅仅是这些从工艺角度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索了。

余云华曾对上述问题作出解析,他认为周人在甲骨上刻字的工具应该是黑曜石刀。黑曜石是玻璃质火山喷出岩,几乎全部由玻璃质组成,一般是黑色和褐色,人们用它来做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原料。黑曜石的硬度令人惊讶,当代美国考古学家希茨借助高倍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黑曜石刀刃比现代手术刀锋利210倍至1050倍,于是他请医生尝试用黑曜石刀进行眼科手术,结果大获成功。

人类的祖先早就会利用黑曜石做工具,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复活节岛上,有六百余尊巨大的石雕像,最大的一尊高约10米,重达50吨,另外还有一顶10吨重的峨冠。从散抛在采石场的工具来看,这些巨大的艺术杰作都是用玄武岩和黑曜石制的石刀、石凿子雕凿成的。

而一般认为,雕像的创作者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正是从东南亚经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迁徙到太平洋上去的。或许,他们就是从中原大地出发而漂洋过海的;退一步说,东南亚人已经学会用黑曜石刀具雕刻石器及艺术品,那么处在中原大地的人们也极可能使用黑曜石刀在龟甲上进行雕刻。

古代没有放大镜、显微镜,甲骨上的微雕是怎样进行的呢

史籍上倒是记载了不少具有微雕神技的人。据《韩非子》载:有一位画家可以在豆荚上作微画,日出时将豆荚置于窗上小孔,阳光透过豆荚,把上面的微型图案清晰地投射到墙上,“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让欣赏奇景的周喜不自胜。

一千多年后,后周江南人应用也是一位微书高手,他可以在一枚铜钱上抄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由玄奘翻译的通俗本经文有二百六十字,一枚铜钱,除去中间方孔的面积,还能抄写二百六十字,实属不易。

从另一角度看,即使不会微雕、微书,世上还有一种视力超常的人。四川有一位工艺美术大师邓秀虎,被人称为“世界微书之王”,他的诀窍就是右眼裸视力达到7.06,左视力达到6,比普通人的好视力1.5要高出好几倍。所以,他写微书时根本不需要任何放大器材,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内,打上三百五十个格子,潇洒地写上三百五十个字。只是他用肉眼写下的字,别人要用放大镜看。照此推测,西周只要有个视力超常的人,让他在1.17平方厘米的龟甲上刻三十个文字,是太容易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雕刻属周人之“长技”,周之所以名“周”,原因之一就是以雕刻为能事。据今人考证,“周”是“雕”的本字,义为雕琢玉器。在周代璀瑛的工艺中,玉琢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有些玉器的兽面纹,在1毫米的宽度内,就有四五根细线!微刻甲骨与微雕玉器一样,是以“微”见著的艺术,以治玉的功夫微刻甲骨文,应该还是属于西周人长技范围内的。

西周甲骨文为什么这么小

文字写出来的目的就是给人看的,那么为什么西周甲骨文要写得这么小?余云华认为一是周人长技相沿成习,二是为了展示奇特,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为了保密。这批甲骨文,有的记载了周文王时西周与商王朝的关系,有的记载了周初对外用兵的情况,涉及国家的核心机密,用微刻形式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上述一家之言,虽有猜想成分,但不乏新意。西周甲骨文尽管不及殷墟甲骨文那么引起轰动,但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值得重视的。西周甲骨的微雕之谜,也同样是史学界和工艺美术界应该攻下的堡金,我们期待着堡垒被攻下的那一天。

更多未解之谜推荐阅读

先秦时期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权臣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嫔妃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美女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战争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宫廷未解之谜

古代王侯将相未解之谜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谜

民俗风情信仰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作品未解之谜

历史名胜的未解之谜

古代科学的未解之谜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耦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耦耕是一个与农业科技和经济生产均有密切关系的重大问题。两 千多年来,关于耦耕之“耦”的解释,大约有七种,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二人二耜并耕说。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认为古代的 耦耕是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耦耕在二人二耜的相同前提下,形成另外两种不同耕

  • 井田制在古代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井田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一说中国古代井田制是存在的。《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rdq

  • 《乐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论及儒家经典,人们总是从先秦“六经”讲起。所谓“六经”,《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也云:

  • 老子姓名的疑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鼻袓,所著《老子》一书,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可是,由于老子是个隐者,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已存在老子的姓名为李耳、老莱子、太史儋等三说。关于老子的这些姓名,至今争论不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聃,担任过周

  • 伍子胥掘墓鞭尸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楚平王误听谗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伍奢次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于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

  • 孔子修订过春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本不是一个专用名词,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史书都以 “春秋”命名,如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鲁之春秋等,因而 《墨子》中有“吾见百国春秋” 一语。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重返鲁国,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就根

  • 《春秋》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史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严格地讲,《春秋》仅是鲁国国史的一部分,因为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史事,而隐公之前和哀公十四年后的历史都付之阙如。奇怪的是,鲁隐公并不是鲁国的开国君主,也没有什么过人业绩,孔子为什么对他特别青睐,将

  • 孔子删过诗经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最早称《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以后,剩下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而言之,因此也叫《诗三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诗》也就被称为《诗经》了。孔子有没有删过诗?这是个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

  • 诗经是诗歌的总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是我国先秦著名典籍之一,共三百零五篇,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是当时十五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音乐;“雅”是宫廷和京城一带演唱的歌曲;而&ldqu

  • 诗经是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各篇创作年代大致从西周初到春秋末。这部诗歌集,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为古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