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臣子活活气死的开国皇帝司马睿

被臣子活活气死的开国皇帝司马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64 更新时间:2023/12/27 20:09:37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历史上的威名远不如秦皇宋祖,人气甚至盖不过宋高宗。究其原因,除了他“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一生无所作为之外,还在于他死得太早,死得太窝囊。在非正常死亡的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活活气死的,恐怕也只有东晋的司马睿了。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有一段非常有趣的传说,即“牛继马后”。意思是说,当年司马懿在谶书《玄石图》中看到了“牛继马后”四个字,担心司马氏天下有朝一日会被牛氏夺走,故“深忌牛氏”。当时,有一员猛将叫牛金,颇有战功,司马懿便“以毒酒鸩”之,认为这样就绝了后患。不想,司马觐之妻夏侯氏浪荡成性,竟与一个牛氏小吏私通,生下了司马睿。这件事虽是传说,但《晋书》、《宋书》上都言之凿凿,《魏书》则干脆直接说:“司马睿……晋将牛金子也。”或许正是这段离奇的身世,不经意间揭开了司马睿郁闷、窝囊的悲剧人生。

司马睿(276322),字景文,司马懿曾孙,司马伷之孙,司马觐之子,东晋开国皇帝。十五岁时,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被封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匈奴刘渊起兵入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采纳王导之谋,请求移镇建邺(今南京)。当时,司马越也想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势力,作为日后的退步之路,便欣然同意。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马睿移镇江东。永嘉五年(311)五月,司马睿被封为镇东大将军,成为江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建兴四年(316)十一月,西晋灭亡,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次年(318)三月,司马睿被拥立为皇帝。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在于王导、王敦等人的包装和谋划。司马睿初到建邺时,由于缺乏威望,吴人没把他当咸菜。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人来拜访,这让他感到很尴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废事”。在王导的劝谏下,司马睿才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为了提升司马睿的人气指数,王导和堂兄王敦利用三月三民间集会之机,与其他社会名流毕恭毕敬地骑马跟在司马睿的身后,以反衬司马睿的崇高地位。江东世家大族的头面人物纪瞻、颇荣等人看到这种阵势后,无不对司马睿望风归服。鉴于王导王敦兄弟的鼎立支持,司马睿不仅给他们高官厚禄,还要和他们一起面南背北治理国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即源于此。

对于这份超乎寻常的宠遇,王导全力推辞,而王敦内心却蠢蠢欲动。王敦是司马炎的女婿,且“素有重名”。拥立司马睿称帝后,王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王氏兄弟虽“立大功于江左”,但是,一个家族的权力太大,总是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司马睿“畏而恶之”。为了抑制王氏兄弟势力,司马睿即位后又重用了刁协和刘隗两个琅邪王幕府中的旧人,以疏远王导王敦。这种安排,使王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后来,王敦每次酒后便大声歌咏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用力“以如意打唾壶为节”,以至于“壶边尽缺”。无论是高歌的内容,还是伴奏的激烈,都包藏着王敦对司马睿政权的不满、轻蔑和挑衅。

王导被疏远后,尚能保持平常心,但王敦却不那么痛快。在他看来,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东晋能够偏安江南,王氏兄弟功劳系于一半。大兴三年(320),王敦上疏,为王导“顷见疏外”发表不满,并请司马睿回忆当年所说的“吾与卿及茂弘(王导)当管鲍之交”,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司马睿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道奏疏到了朝廷,被王导退了回去,而王敦却再次派人送交司马睿。司马睿看到这份奏疏什么心情,史籍中没有记载;但一个臣子公开说自己的不是,司马睿心里的那份郁闷和窝火是免不了的,于是“帝愈忌惮之”。不久,司马睿便“以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征西将军,悉发扬州奴为兵,外以讨胡,实御敦也”。

王敦是个聪明人,不难看出司马睿此举的别有用心。然而,北伐名将祖逖等人的存在,让王敦自知不是对手,所以一直没敢动手。大兴四年(321)九月,祖逖病逝,王敦自认为天下无敌,起兵对抗朝廷的计划也随之提上了日程。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再次上疏,并在武昌起兵叛乱,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在奏疏中,王敦还以“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来威胁司马睿就范。王敦兵至芜湖时,又上表大谈刁协的罪状,让司马睿杀掉刁协。王敦甚至还提出,如不按照他的意思办,就像伊尹幽禁商太宗太甲那样,让司马睿以此改过自省,重新做人。司马睿“大怒”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生气归生气,但王敦实力不容小觑,为此,司马睿又开始笼络王导。永昌元年(322)三月,司马睿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自己亲率军队迎战,急招戴渊、刘隗前来救援。然而,关键时刻,守城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兵不血刃就打进了石头城。司马睿忙命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夺回石头城,但均遭大败。戴渊、刁协被杀,刘隗投奔石勒,司马睿一败涂地,“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着朝服”对王敦说:“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意思是说,王敦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在历代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搞得这样狼狈,这么窝囊,这般没有尊严的,司马睿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狼子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敦乃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司马睿称帝前积累的那点人气,如今已是荡然无存;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作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七月,王敦“自领宁、益二州都督”。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显然成了摆设。

司马睿眼睁睁地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蔑视皇权,却没有一点办法。永昌元年(322)闰十一月,司马睿在极度郁闷和窝囊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关于他的死,《资治通鉴》称“帝忧愤成疾,闰月,己丑,崩。”《魏书》称“睿畏迫于敦,居常忧戚,发病而死。”《晋书》称“闰月己丑,帝崩于内殿”,未提死因,显然是为司马睿留了面子。司马睿死后,儿子司马绍即位,继续受制于王敦。太宁二年(324)六月,王敦病死。司马绍在铲除其党羽之后,下令将王敦“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总算为父亲司马睿出了口恶气。不过这一幕,司马睿是永远都看不到了。车身全靠车头带,一个王朝也不例外。东晋后来的皇帝大都受到权臣的掣肘,这不能不说是受开国皇帝司马睿“失驭强臣,自亡齐斧”的负面影响。

标签: 臣子

更多文章

  •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保卫东晋政权,郗鉴吐哺,天下倾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羲之

    大家都听说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能之士,接见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思贤如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而中国古代除了周公吐哺之外,还有一位大贤人郗(xī)鉴也做过吐哺之事,最后天下人也都倾心于

  • 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何说刘备“爱才不惜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

    关于刘备的为人,实质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讨论。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却是个十足的落魄贵族。虽说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刘备的母亲却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所以节衣缩食,终于在刘备15岁这一年将其送到了名师卢植的门下。按理说,刘备能得到这个学习机会应该努力进学才是,可是,史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

  • 风流谢安,东山再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山再起

    谢安出身于东晋的大族,身世显赫,但却不愿为官,而是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整日吟诗作赋。当时的士大夫中有这样一句话:“谢安不仕,天下百姓该怎么办呢?”由此可见他的名望与才能。40多岁时,谢安才“东山再起”,出山为官,并且凭借他卓越的才能和气度在历史上

  • 晋南北朝秘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北朝

    罢武备诸却说晋武帝以为天下平息,四海晏然,聚集文武商议罢州郡武备。大臣山涛谏曰:“州郡之兵,留防境患,古来有之,岂宜去也!伏望陛下学古制而获大治,慎先谟以怀永图。”武帝弗听,自主决之。次日出诏,往发州郡去,命州郡悉去兵政。其诏曰:昔在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

  • 东晋名臣郗鉴的人物简介,郗鉴的生平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生平事迹

    郗鉴(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人。生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年七十一岁。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不应辟命。晋明帝初,(公元三二三年)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为王敦所忌,征还。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同受遗诏辅少主。祖约、苏峻之乱,鉴登坛流涕,誓师勤

  • 傻儿子没后人,父亲指派妃子前去指导,归来时竟有了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妃子

    晋朝,这是历朝历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中有两个十分有名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开朝皇帝司马炎、亡朝皇帝司马衷,他两是一对父子。说起来司马衷这个皇帝可是很有名气地呢。在闹饥荒的时候很多人没有饭吃,这让司马衷很疑惑,百姓没饭吃的话,可以吃肉啊。就是这个故事让他很出名。当然是以他着急地智商而出名的

  • 邓攸——《晋书》卷九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书

    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小时以孝着称,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出任吴王文学,后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可马越参军、吏部郎、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西晋怀帝永嘉(307313)末,他被石勒所俘虏,携带妻子逃出。由于考虑无法两全,他舍弃亲生儿子,而带侄子逃生。以后,他辗

  • 许逊烧火拜师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许逊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名道士,常年云游天下。有一天,他在赶路的过程中突然被一座山挡住了去路。便勒住马,放慢脚步,仔细打量。山虽不高,但有灵气,满山郁郁葱葱,如墨如黛,山顶有祥云笼罩,红光四射,一缕青烟,扶摇直上。他暗暗踹度,定有高人在此修行,我何不拜他为师,学成斩妖除魔的本领呢?他走到山脚下,为了表

  • 除害英雄周处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周处西晋的官僚贵族大多穷奢极侈、不干正经事或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极其腐败,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性情刚直,不怕强暴的人,周处就是其中的一个。周处的父亲名叫周鲂(音fáng),当年是吴国的鄱(音pó)阳(今江西波阳东)太守。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人管教,他就

  • 做好事不留名的“伯仁” 是怎么被“我”杀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是怎么

    东晋十六国是大乱之世,今天你粉墨登场,明天我黯然谢幕;今天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明天就眼见他楼塌了。却好比某些欠发达地区容易出经验、出干部一样,大乱之世却盛产典故成语。现在的人们对这些成语已经比较隔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在哪还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