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晋代铜鸠杖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晋代铜鸠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03 更新时间:2024/1/8 15:43:53

关键词:晋代铜鸠杖

2003年4月,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与新安县文管所联合对洛新开发区水泥除尘设备厂工地的一座晋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丰富,有铜、铁、金、银等器物,其中的一件铜鸠杖引人入目。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博物馆。

鸠杖出土时,杆已腐朽,仅存杖首和末端,鸠杖首为一斑鸠鸟形,身长厘米,身高9厘米,身宽4厘米。身下有一插空,姿态极富动感,鸟翅合拢于背,尾翅张开如扇,嘴啄紧闭,眼睛圆睁,雕琢纹饰饰不多,却是惟妙惟肖;杖末端长9厘米,为圆尖状。这种鸠鸟被饰于手杖顶端制成鸠杖。使用时,手心抓鸠背,大拇指与食指相握则恰好在鸠颈处,手感极好。

鸠杖到底有何用途?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关于鸠杖,《后汉书·礼仪志》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④可见,鸠鸟象征着长生不老,而汉朝朝廷也将鸠杖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作为一种特权的凭证,以法律规定,老人持有它,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纳捐交税,路人见持鸠杖的老人必须让道,儿女要是虐待有鸠杖的老人,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除了文献记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鸠杖的传奇故事:据说当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之时,在洛阳、荥阳之间吃了败仗,急忙逃跑。逃跑途中,刘邦见项羽率兵追杀过来,一时慌不择路,情急之中钻进了灌木草丛。项羽追来,发现刘邦突然不见了,猜想刘邦一定钻进灌木丛中,正要命人进灌木丛搜索,突然看见灌木枝上落满了鸠鸟,在叽叽喳喳鸣叫,就一摆手,对士兵说,这里肯定没有人,要是有人,这些鸟早吓跑了,趁早到前面去搜吧!于是刘邦躲过此劫,并认定鸠鸟就是他的救命鸟,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建立汉王朝之后,刘邦把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赠送给老人,希望老人们也像他一样得到鸠鸟保佑,长生不老。

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毕竟不是事实,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早在《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周朝还专门设立了名为“罗氏”的捕鸟官职,“罗氏掌罗乌鸟。腊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意思是说,罗氏负责掌管用罗网捕捉鸟雀之类的事。到了寒冬腊月天子大祭之际,则使用罗网围取鸟雀献给天子,用作祭品。仲春二月,就用罗网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鸠鸟。这时候的鸠鸟体内充满着生机,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最适宜于“养老助生气”,罗氏代表天子把它们献给老人,希望他们食用后,能收到返老还童的功效。此外,春秋时期通行大夫70岁退休的制度,如果因为国家需要无法退休,国君应该赐给他几和杖(其中,“杖”是拐杖,用于行走时倚拄助行,“几”则用于居处跪坐时倚靠),并派专门的使女服侍他的出行。可见,以鸠尊老并非刘邦首创,但汉代确实继承了从周代就传承下来的敬老美德,并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成为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将尊老范围大大拓宽,却是不争的事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自此之后,鸠杖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赠杖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遗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乾隆皇帝过八十大寿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⑤因为鸠杖是皇帝的赐物,老人过世后,就郑重地将它放进棺木陪葬,这便是全国各地的汉墓中不断有不同质地、不同样式的鸠杖出土的原因。

时至今日,虽然赠杖遗俗不复存在,但尊老现象却随处可见,如老人乘车有老年卡,凭借老年证可免费游园参观等等,可见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是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却是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礼仪志》。

②《万寿盛典》乾隆八旬寿诞楹联

标签: 新安县

更多文章

  • 第三节 晋朝后期奢侈成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

    历览前朝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大晋帝国成立时,晋武帝也是崇尚节俭的,至少当着满朝文武做了这方面的秀,在宫殿之内烧过一件当时最名贵的服装“雉头裘”,这是太医院医宦程据献上来的。这件全部用野雉头毛制成的衣服,是稀世珍宝,百官们看了既赞叹,又感到可惜。被后世帝王们津津乐道,以此作

  • 顾恺之简介: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恺之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大画家,字长康,小名叫虎头,出生于公元345年前后,生长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大官。顾恺之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请人教他读书、写字,稍大一些,就教他写文章、作诗。他十多岁时写过

  • 当了皇帝他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最终饿得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他就

    经历了一场乱哄哄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垮了,匈奴人趁机崛起。永嘉五年(311年)六月,西晋都城洛阳沦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至匈奴汉国,洛阳成为废墟。国不可一日无君。九月,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年仅十二岁的秦王司马邺被立为皇太子,在长安建立行台,号令天下,坐镇长安,继续抵抗匈奴军。次年(312年)四月

  • 第十六章 南北朝最伟大科学家祖冲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北朝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观念,即人类科技和文明的进步,有赖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然而穿越历史漫漫的尘烟,我们却发现了种种逆向的情景,许多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恰恰是人类社会处于严重的战乱与动荡的时代。墨子的科学成就,诞生于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国土上;而20世纪中叶开始的人类

  •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一直呈现着分裂的局面,但各分立的政权由于民族的融合,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在秦汉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上,一些天文学家根据实际观测,修正和发展了历代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如岁差,由于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引,使地球自

  •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雄浑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凭借皇帝的倚重,平步青云,在东晋官场上翻云覆雨十几年。后赵政权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司马聃(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北伐没有成功,可他对权力的占有欲却越来越强,甚至开始觊觎皇位了。■侠胆英豪,乘龙快婿桓温,字元子

  •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原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强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都是从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开始的。比如两汉的灭亡,起源于其末期的农民起义;后来北宋的灭亡,也是方腊起义敲响了丧钟(水浒属于小说不算),之后的元朝灭亡,源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朝的灭亡,起于席卷全国的明末农民战争;清王朝的灭亡,同样以太平

  • 顾恺之施舍:清贫之身但却为建康寺捐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顾恺之

    身无分文的刘邦“贺钱万”曾经赴吕太公宴。历史上这样“不差钱”的人物不少,比如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虽没有刘邦有名,但大家恐怕也不会太陌生,历史课本里有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堪称旷世名作。顾恺之(字长康)在当时就以画闻名。《世说新语》载,谢安对顾恺之画作的评价是,“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顾

  • 晋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朝

    晋王朝:(公元265~420年)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年:乙酉,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曹魏政权抚军大将军、晋王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西晋王朝正式建立,司马炎称晋武帝,建元“泰始”公元26

  • 桓温的故事:畏惧历史的谴责,动用强力手段毁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时期的蔡邕,迫于压力,依附军阀董卓。卓败,表示了一点同情,被王允收下廷尉。这位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将十八路诸侯联军也无可奈何的董卓,置于死地时,筹谋计划,是个很有头脑,很懂策略,同时很能忍让的政治家。不知为什么功成名立以后,变得特别的狭隘暴躁,毫无器度。估计他实际上是很爱貂蝉的,将情人作为钓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