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家分魏,对抗之势

两家分魏,对抗之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31 更新时间:2024/1/14 21:46:54

尔朱荣被孝庄帝害死后,他的侄子尔朱兆又杀死了孝庄帝。大将高欢曾是尔朱荣的部下,他的势力增长后,除掉了尔朱氏家族,毒死节闵帝元恭,改立孝武帝元修,执掌了朝政。后来,孝武帝以为高欢要图谋不轨,便带兵入关中投奔大将宇文泰,高欢于是又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并将都城迁到了邺城,是为东魏,与以宇文泰为首的长安西魏政权形成了对抗之势。

■时局混乱,祸起萧墙

孝庄帝杀了尔朱荣后,尔朱兆和尔朱世隆二人发兵攻进洛阳,将孝庄帝吊死,致使北魏上下混乱不堪。那时,葛荣残部的20万起义军再次来袭,攻进了北魏的并州、肆州地区,相继发动了26次战争。当时,尔朱兆执掌着兵权,他领兵前去平定叛乱,杀死了几万名起义军,可义无反顾的起义军前仆后继,越战越勇,令尔朱兆手足无措。他只会逞匹夫之勇,僵持不下的局面让他十分气愤,可却又想不出对策。

此时,他想到了叔父尔朱荣曾有个大将叫高欢,他对高欢印象很好,觉得这人忠实可靠,有勇有谋,于是就命他主持平定叛乱,并统辖六个镇,给了他很大的权力。殊不知,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毁掉了整个尔朱家族。

■纵虎归山,韬光养晦

高欢,汉族人,北魏时,家族中有人曾出任太守和右将军之职。后来,高欢的爷爷高谧因别人犯法而受牵连,致使高家全家被流放到了偏僻的怀朔镇(今内蒙古国阳南)。高欢自幼就在边疆和鲜卑族人过着杂居的生活,成年后,他又与鲜卑族女子成婚,因此言行举止已经完全鲜卑化。

高欢年幼时,家中非常穷困,他自幼就将世间的人情冷暖看透,因此非常痛恨那些为官之人,并发誓要有一番作为。史书上评价高欢“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这与他不一般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年,高欢就加入了葛荣的起义军。后来,葛荣起义失败,高欢就投靠了尔朱荣。高欢精于射箭和骑马,为人颇有城府,因而很快就得到了尔朱荣的重用,不久就做了卫队长。此后又因战功而被升为晋州刺史,有了自己的兵马。

尔朱荣被杀后,高欢又投靠了尔朱兆,可是尔朱氏家族杀人如麻,权倾朝野。高欢实在是看不下去,渐渐就有了二心,想脱离尔朱氏,自己去单干一番事业。恰在此时,起义军又一次叛乱,高欢平叛时再次立功。之后,高欢快速赶往并州,将那里的流民集中在一起,并依照部队编制安排他们,势力飞速发展。

不久,尔朱兆、尔朱世隆等人在朝中激烈地内斗,洛阳城内一片混乱。高欢认为除掉尔朱氏势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率领大军自并州去了山东。在山东稳定了下来,高欢就打算公然和尔朱氏势力对抗。此时,高欢的属下孙腾说道:“如今尔朱氏独揽朝权,我们师出无名,不如先立个皇帝,否则迟早会使军心动摇。”

于是,高欢就扶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而他自己则做了宰相和大将军,大权在握。

■高欢起兵,灭尔朱氏

531年,高欢自信都(今河北冀州)发兵,充满信心地公然挑战尔朱氏势力。两军对阵时,尔朱氏的兵力虽然具有绝对的优势,但高欢和属下一同商议应对之策时,大将段韶胸有成竹地说道:“尽管他们比我们人多,可那也不表示天下人都拥护他们。尔朱兆这些人杀死了皇帝,还屠杀朝臣,残害百姓,人民能不憎恨他们吗?主公您征讨他们是顺乎民意,必定会势如破竹,他们根本抵挡不住。”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高欢就率领2000骑军和3万余步兵,在临近邺城的韩陵山摆开了阵势。他向兵卒宣称此战将会孤注一掷,不留退路,要想活命就要奋战到底。众将士在他的鼓励下,意气风发,都决心与尔朱氏决一死战。

没多久,尔朱兆率领将士赶了过来,他远远地看见高欢,就怒喝道:“你竟然背叛我,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吗?”

高欢义正词严地说道:“你们尔朱氏不仅害死了皇帝,还肆意横行,致使国家动荡,简直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我不过是顺应民心,一定要为百姓除掉你。”一听这话,尔朱兆怒吼了一声,立即率领兵马冲杀过来。起初,尔朱兆由于极端愤怒,左冲右突奋力厮杀,占据了优势,可是没过多久,高欢的数名手下就自侧面率军冲杀过来,致使尔朱兆军大乱。

尔朱兆平日里很少管教将士,军队纪律也不严明,此刻将士们乱作一团,七零八落。高欢仅用3万兵马,很快就战胜了尔朱兆的20万大军。

此后,被逼无奈的尔朱兆自杀而亡,尔朱世隆也被斩首,高欢顺利地铲除了尔朱氏的势力。

■政权分裂,两魏并存

高欢执掌朝政后,就让平阳王元修登基为帝,即孝武帝。之后,孝武帝担心高欢的权势太大,就想举兵消灭他,却被高欢所洞悉。534年,孝武帝逃离洛阳,投奔了关中的鲜卑贵族宇文泰,并留在了长安,封宇文泰为大将军,总揽朝权。气愤不已的高欢在洛阳又扶立了新帝孝静帝元善见,并将都城迁到东边的邺城,建立东魏。宇文泰杀死了逃亡关中没多久的孝武帝,改立元宝炬为帝,即文帝,西魏政权也就此形成。自此,北魏就陷入了东、西两魏分裂的局势。

标签: 两家

更多文章

  • 第九节 事起高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曹睿说的“小孩子”就是当年八岁的曹芳,而一同托孤的曹爽就是前几年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曹真的儿子。虽然曹爽和司马懿的官职一样大,但毕竟是曹家天下,抢夺起权力来比外姓人更加无所顾忌。曹爽年轻,属于少年得志,少年人自有少年人的活法,入阁之前的曹爽是不折不扣的少壮派,跟何宴、邓飚、丁谧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而死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小说中听到这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说“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那么这句流传一千多年的谚语中的“我”是谁?伯仁又是谁?这里面又有着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原来“伯仁”真实姓名叫周顗(yǐ),

  • 侯景残暴,祸乱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祸乱

    忠义之人自古以来都会受到世人的敬仰,但南朝时的侯景却三易其主,且每次都以反叛结束,因此留下了千载骂名。侯景生性残暴,投降梁朝后阴谋反叛,制造了“侯景之乱”,使江南地区的百姓饱受蹂躏。最终,同历史上的许多暴君一样,侯景死于自己的部下之手。■小人得志,先后易主侯景字万景,北魏时生

  • 第三节 悲催太子晋惠帝司马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来的原因与他的父亲有些类似。他本来有一个哥哥,只不过这个哥哥命不好,活了两年就夭折了,于是,司马衷理所应当成了嫡长子,接着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太子。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而

  •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推翻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益州

    西晋时秦雍二州六郡流徙至益州的流民举行的起义,它推翻了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赛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

  • 第六节 政归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名士们一向依附于曹氏,反对司马氏集团。自从司马氏集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后,许多名士仍然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他们由于怕遭杀身之祸,不敢直接反抗。于是,轻蔑礼法、纵酒放达、玩世不恭,企图逃避现实斗争。被称为“能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刘伶、阮咸、向秀即为其代表。在司马昭的

  • 晋朝和宋朝的惊人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朝

    说到晋、宋在政权方面的相似之处,首先便是两个王朝的建立,这两个王朝都是靠“谋逆”篡位获取政权。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然而这个有着“狼顾之相”的三朝元老,却不甘始终居于人下,他所觊觎的是推翻曹魏政权,建

  •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晋代铜鸠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新安县

    关键词:晋代铜鸠杖2003年4月,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与新安县文管所联合对洛新开发区水泥除尘设备厂工地的一座晋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丰富,有铜、铁、金、银等器物,其中的一件铜鸠杖引人入目。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鸠杖出土时,杆已腐朽,仅存杖首和末端,鸠杖首为一斑鸠鸟形,身长厘米,身高9厘米,身宽4厘米

  • 第三节 晋朝后期奢侈成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

    历览前朝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大晋帝国成立时,晋武帝也是崇尚节俭的,至少当着满朝文武做了这方面的秀,在宫殿之内烧过一件当时最名贵的服装“雉头裘”,这是太医院医宦程据献上来的。这件全部用野雉头毛制成的衣服,是稀世珍宝,百官们看了既赞叹,又感到可惜。被后世帝王们津津乐道,以此作

  • 顾恺之简介: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恺之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大画家,字长康,小名叫虎头,出生于公元345年前后,生长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大官。顾恺之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请人教他读书、写字,稍大一些,就教他写文章、作诗。他十多岁时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