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悲催太子晋惠帝司马衷

第三节 悲催太子晋惠帝司马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641 更新时间:2023/12/14 16:38:53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来的原因与他的父亲有些类似。他本来有一个哥哥,只不过这个哥哥命不好,活了两年就夭折了,于是,司马衷理所应当成了嫡长子,接着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太子。

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而言,此时他天资中的愚钝未能完全暴露,他的弟弟司马柬虽然也是皇后的儿子,却才五六岁,作为父亲的武帝司马炎自然也没什么可选择的。在司马衷即位之前的二十三年太子生涯中,他的地位屡次受到威胁,却终究稳如泰山,平安熬到了登基,这主要得感谢三个人。

首先得感谢他的母亲杨皇后。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柬智商不仅正常,史书上说他“沈敏有识量”,即沉着聪明又有胆量,尽管如此,作为母亲的杨皇后还是更喜欢愚痴一些的司马衷。

待司马衷渐渐长大,当父亲的司马炎开始流露出对这个太子的不满,甚至表示为了天下苍生想换掉太子,杨皇后出面反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一句话说到了武帝的痛处,如果他自己不是嫡长子,恐怕也登不上皇帝的宝座。

第二位,是他的叔叔司马攸。

司马攸对傻孩子司马衷的太子宝座实在没有特意作出什么贡献,只不过他犯了一点错误,恰好帮助了这个傻侄儿。他主要就是犯了太优秀的错误。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司马攸一辈子都犯在这个事情上。

司马昭在立接班人的人选上曾经有过一段迷茫期,据说他临死之前极担心两个儿子因为争太子位而反目为仇,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殷勤嘱托作为兄长的司马炎要照顾好这个他最爱的小儿子。四年后,两兄弟的母亲王太后死前,也是念念不忘这个得宠的小儿子,对司马炎自然又是一顿苦口婆心。

朝中大臣对这个曾经差点成为皇上的司马攸也一直念念不忘,司马炎就试探性地问了问大臣张华:“谁可托寄后事?”张华回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当时朝中重臣王浑、羊琇、王济、甄德以及司马家族的重量级人物,都很看好齐王攸。

不管司马攸是有心争储还是无心恋战,对于武帝而言,实在是不能容忍之事。一个帝王最怕的不是别的,是自己在位,臣子们心中已经认定了一个新的皇帝人选。而这个新的皇帝人选,还是自己最大的对手。

再者司马攸成年后,“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并且“以礼自拘,鲜有过事”,他个性刚正,“武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就这样,因为司马攸过于优秀,当哥哥的司马炎就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了,尽管那个儿子真的不让他满意。

接着,就是司马衷要感谢的第三个人,这人不是别人,是他的儿子:司马遹

史书上的确有记载说晋武帝司马炎怀疑太子不慧弗克负荷其智慧难当皇帝大任,但因孙子司马遹天资聪颖而打消了另立继承人的念头。《晋书》如此记载:(司马通)幼而聪慧,武帝(司马炎)爱之,恒在左右。(司马炎)尝与诸皇子共戏殿上,惠帝来朝,执诸皇子手,次至太子,帝日:‘是汝儿也。惠帝(司马衷)乃止。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人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日:‘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日:‘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日:此儿当兴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史书上主要记载了四件事,一件事说明这个孙子深得司马炎的钟爱,所以“恒在左右”;一件事说明这个当爷爷的实在很喜爱自己的孙子,一握手就知道是司马通;后面两件事主要是说小司马通虽然年少但甚有大有为于天下的潜质,所以才有了“此儿当兴我家”这样直接的暗示。又说小司马通像汉宣帝,话中的意思直接明了,以至于修史书的人都以为,司马炎之所以将皇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希望在群臣的帮助下熬过傻儿子的在位期,将司马家的天下托付给自己这个钟情的孙子。

而尽管有三个人的“热切帮助”,司马衷熬到了登基,却换不来一个太平天下,到底还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无法解决政治上的困难,经历了西晋中衰的惨剧“八王之乱”,他本人还成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东海王司越毒死。

标签: 司马

更多文章

  •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推翻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益州

    西晋时秦雍二州六郡流徙至益州的流民举行的起义,它推翻了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赛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

  • 第六节 政归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名士们一向依附于曹氏,反对司马氏集团。自从司马氏集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后,许多名士仍然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他们由于怕遭杀身之祸,不敢直接反抗。于是,轻蔑礼法、纵酒放达、玩世不恭,企图逃避现实斗争。被称为“能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刘伶、阮咸、向秀即为其代表。在司马昭的

  • 晋朝和宋朝的惊人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朝

    说到晋、宋在政权方面的相似之处,首先便是两个王朝的建立,这两个王朝都是靠“谋逆”篡位获取政权。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然而这个有着“狼顾之相”的三朝元老,却不甘始终居于人下,他所觊觎的是推翻曹魏政权,建

  •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晋代铜鸠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新安县

    关键词:晋代铜鸠杖2003年4月,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与新安县文管所联合对洛新开发区水泥除尘设备厂工地的一座晋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丰富,有铜、铁、金、银等器物,其中的一件铜鸠杖引人入目。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鸠杖出土时,杆已腐朽,仅存杖首和末端,鸠杖首为一斑鸠鸟形,身长厘米,身高9厘米,身宽4厘米

  • 第三节 晋朝后期奢侈成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

    历览前朝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大晋帝国成立时,晋武帝也是崇尚节俭的,至少当着满朝文武做了这方面的秀,在宫殿之内烧过一件当时最名贵的服装“雉头裘”,这是太医院医宦程据献上来的。这件全部用野雉头毛制成的衣服,是稀世珍宝,百官们看了既赞叹,又感到可惜。被后世帝王们津津乐道,以此作

  • 顾恺之简介: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恺之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大画家,字长康,小名叫虎头,出生于公元345年前后,生长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大官。顾恺之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请人教他读书、写字,稍大一些,就教他写文章、作诗。他十多岁时写过

  • 当了皇帝他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最终饿得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他就

    经历了一场乱哄哄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垮了,匈奴人趁机崛起。永嘉五年(311年)六月,西晋都城洛阳沦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至匈奴汉国,洛阳成为废墟。国不可一日无君。九月,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年仅十二岁的秦王司马邺被立为皇太子,在长安建立行台,号令天下,坐镇长安,继续抵抗匈奴军。次年(312年)四月

  • 第十六章 南北朝最伟大科学家祖冲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北朝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观念,即人类科技和文明的进步,有赖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然而穿越历史漫漫的尘烟,我们却发现了种种逆向的情景,许多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恰恰是人类社会处于严重的战乱与动荡的时代。墨子的科学成就,诞生于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国土上;而20世纪中叶开始的人类

  •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一直呈现着分裂的局面,但各分立的政权由于民族的融合,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在秦汉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上,一些天文学家根据实际观测,修正和发展了历代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如岁差,由于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引,使地球自

  •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雄浑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凭借皇帝的倚重,平步青云,在东晋官场上翻云覆雨十几年。后赵政权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司马聃(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北伐没有成功,可他对权力的占有欲却越来越强,甚至开始觊觎皇位了。■侠胆英豪,乘龙快婿桓温,字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