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李世民孝顺并非事实:昭陵也没“薄葬”

唐太宗李世民孝顺并非事实:昭陵也没“薄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09 更新时间:2023/12/30 16:52:12

李世民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窦皇后。唐朝建立后,被封秦王,后来积极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严重的痢疾,并很快死掉,死后葬于昭陵。李世民刚登基时,很是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郁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这位太上皇,但却没有安葬父亲的灵魂。他经常做噩梦,梦到父亲来邀请他一起游地府。精神的负担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不久后,他就患上重病,并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了。他的皇后眼见如此,伤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夫君,李世民还算争气,一年后,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可皇后却病倒了,并且也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两个人每天在一起,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总谈论死后的归宿问题。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说,“我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劳费天下,但因山而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李世民点头答应,并派出风水师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但,风水先生并没有使他满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经常率军出征时路过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成为皇帝后,他经常来这里狩猎,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座山。所以,当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诏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并将妻子葬于此。这一年是贞观十年(636年)。

有人说,李世民之所以选择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从了皇后的意思。这种凿山建陵的确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也撰文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那么,昭陵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文献上从未有过记载。

有人根据古人死后给谥的原则进行分析,认为谥法中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们认为唐朝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而李世民是当时世界各国统治者中最富有生气和创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人像他那样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辉煌业绩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选择了一个歌功颂德比喻美好的字眼。

据说,李世民将皇后安葬在昭陵后,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一天,他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李世民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魏征又看了看,对皇上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李世民很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下令拆除了宫中的那座楼台。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李世民把自己的父亲废掉后就再也没有“孝顺”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谓的“薄葬”更是扯淡。

标签: 也没

更多文章

  • 公主竟爱上了和尚 李世民的女儿究竟有多大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了

    有一种说法叫“烂汉脏唐”,说的就是汉唐两代皇室的私生活比较乱,有不少今天听起来是限制级,需要打码的宫闱故事。今日去汉唐已远,只可于史籍中循迹,窥其端倪。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贞观之治”一直被古今史学家所颂扬,是古代传统成功国家治理的典型样本。但是,太宗皇帝治国平天下是圣君,治家却无方。治家

  • 唐朝重大事件:牛李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等所弑,继位的穆宗上台不到一年,宪宗十余年制裁藩镇的成果就毁得一干二净,藩镇割据复兴。同时,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党争也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牛、李二党长达40余年的倾轧。唐代的朋党倾轧之所以冠名为牛李党争与其首领有关。在互相倾轧的两党中,牛僧孺、李宗闵、

  • 李世民大战虎牢关:竟一役擒两王威震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杀死自己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改元大业。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干”的亡国之君。他老爹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其文才武略,恐怕只有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与清圣祖康熙能与之相比。行均田令,颁《开皇律》,精简机构,发展商业,兴科举,设三省,天下大治。其时经过西晋末年

  • 唐太宗李世民不听劝阻而吞食丹药以至身遭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不听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人物,而其中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凭借开创了史家赞誉有加的“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让后人交口称赞的“贤君”。可是这位历史上以“纳言”着称的皇帝,在他五十二岁时却因为轻信妖言,不听劝阻,而吞食丹药,以至身遭暴亡,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断送了自己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并且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治制度。设置了“三省六部制”,但在贞观时期的三省职权划分则体现了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而且唐太宗经常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兴

  • 李世民晚年沉迷酒色 死前告诫太子不可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酒色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人称“千古一帝”。他作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应该说李世民是皇帝中的一位难得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从谏如流,已成为了历史上有口皆碑的千古佳话。”然而,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错误。就像古人所说,但

  • 第一讲 逐鹿:唐朝开国的历史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

    历史对局的博弈中,进退是谋略,攻守是战局。场场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在历史的博弈与纷争夺斗的角逐中,李渊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而由此兴建的唐朝则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隋唐的名分资源之争如果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那么对这种信息资源的占有便不

  • 徐敬业的故事:就地取材,灵活应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应变

    对于突发事件,人们往往来不及做准备,而且外部条件又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只能发挥主动性争取一个比较好地结果。徐敬业面对无情的大火时,他又是怎样做的呢?看过后,你一定会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唐朝的开国元勋徐懋功,曾追随李世民灭隋兴唐,屡建奇功。徐敬业是徐懋功的孙子,这孩子相貌丑陋、性格刚强,从小不听师长之言

  • 解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

  • 为什么千古明君李世民临终时要杀功臣李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功臣

    唐初名将李勣有很多名字:徐世勣、李世勣、李勣,与李靖并称。他曾加入瓦岗军,后跟着李密降唐。他共经历三个朝代: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临终时留下遗言,几乎要了李勣的命!即使唐朝开国的是李渊,可是根据史书的说法,似乎又宣告唐太宗李世民才是。自古以来,坐上皇位的开国君王,放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