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隋朝的建立——国丈登基,统一全国

大隋朝的建立——国丈登基,统一全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809 更新时间:2024/1/7 23:43:08

南北朝末年,中国经历了270年长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统一。但北周和南陈的皇帝都没有统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以后,这一任务才由隋文帝杨坚予以完成。

1.国丈登基

东汉政治糜烂,激起了社会大动荡,引出了群雄逐鹿,逐鹿的结果是魏、蜀、吴鼎足三分,最终三家归晋。建立统一大业的西晋是短暂的,由门阀大族垄断政权造成的弊端,清谈所带来的务虚风气,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使西晋陷入比东汉末更为混乱的境地,不久政权便为匈奴族的刘氏军事武装所消灭。

西晋的消亡,使全国在整体上分裂为南北两大板块。

北方拉开了各族大争战的帷幕,其以匈奴、羯、鲜卑、氐、巴五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史称“五胡乱华”,加上汉族,前后成立了十六国。后来,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然而,好景不长,相继爆发了各族大起义,在起义中崛起的高欢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将北魏分割为东魏、西魏。随之,高氏、宇文氏又分别对东魏、西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北周。北周灭掉北齐,再度统一北方。

南方为东迁的晋室残余力量所占据,重组了东晋政权。东晋虽拥有半壁江山,然并不稳定,外受北方威胁,内受军阀威胁,在风雨飘摇中终结。在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四朝相继而立。

如此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从西晋的消亡,到南北朝的结束,分裂的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分久必合,这次合,是由杨坚所创立的隋朝来完成的。

杨坚出自北周,隋朝脱胎于北周。

杨坚之父名忠,其祖上是自汉以来的名门望族,曾历仕于前燕、北魏诸朝,或为将军,或为郡守。至北魏末年,由于追随宇文泰起兵并屡立战功,在宇文氏的北周王朝建立之后,杨忠即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在古代,大凡君王伟人出世,都有一番神灵瑞象的铺陈。但是,像杨坚这种以佛教灵迹为底蕴的渲染,却是绝无仅有。

相传,杨坚出生那天,有一位俗姓刘、法名智仙(或作智先、智迁)的尼姑,从河东(山西一带)风尘仆仆赶来,夤夜造访。当时,天气异常闷热,吕氏打扇驱暑,却将杨坚扇得寒战不已,几致气绝。就在这紧急时刻,智仙赶到,杨坚转危为安。于是,智仙对杨忠夫妇说道:“这孩子来历非凡,不能随便放在俗间养育。”

虚惊一场的杨忠便将杨坚托付给智仙抚养,还将自家宅院改作佛寺。

过了一段时日,吕氏按捺不住对儿子的思念,悄悄来到智仙房中,将杨坚轻轻抱起,仔细端详。就在这时,杨坚突然头上长角,遍体生鳞,化做一条小龙。吕氏见状大惊,把怀里的婴儿坠落于地。智仙从外间进来,连忙将杨坚抱起,埋怨道:“为何随便惊动我儿,害他晚得天下。”

从此以后,杨家人轻易不敢过问儿子的日常生活。

就这样,杨坚随智仙在佛寺里一天天长大,度过燃灯颂佛的童年。13岁那年,杨坚已是伟岸少年,龙颜广颐,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掌中有纹呈“王”字,俨然一副人君仪表。智仙十分喜爱他,给他取了个与其名字相对应的小名,叫“那罗延”,送他出寺回家,转入太学学习。

因为父亲的关系,自14岁起,杨坚即被当时的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此后年年擢升,16岁时已经做到了车骑大将军的高位。当然,他并非那种荫袭父辈的爵位却无所作为的纨绔子弟,这其中一方面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自己的刻苦实践。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这位年轻人前程远大,就把14岁的女儿许给了他,即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由于北周王朝的开创过程中得到了以杨氏、独孤氏为首的士族门阀的支持,为了在政治上加强与这些开国功臣的联系,继位大统的周武帝宇文邕礼聘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希望藉此巩固自己的北周政权。杨氏由此得以日渐强大,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相互倾轧的权力之争。然而,凭借着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加上另一强大的士族独孤氏的鼎力相助,尽管一度危机四伏,却都未能对杨坚产生过实质意义上的威胁。

隆盛的地位,特殊的关系,高超的才干,廉洁的作风,再对比北周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长足地提高了杨坚的政治声望,在汉、鲜卑实力人物的支持下,营造了以他为首的势力集团。当年仅八岁的北周末代皇帝周静帝上台后,他取得了总揽军政的辅弼大权,成为能摆布皇帝的大权臣。

按常理而言,人的欲望总是和其地位成正比的。目睹君主的无能,目睹皇室的腐败,杨坚逐渐萌发了最高的政治欲望:禅代北周,圆皇帝梦。他先后采取了三个步骤:以开明的姿态,改革的精神,清简法令,废除为人们所痛恨的苛政严刑,身体力行地提倡节俭,阻止奢靡之风,以争取人心;接着,他伸出铁腕,无情地镇压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势力,特别是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三大地方军事势力;然后,屠杀北周诸王,彻底铲除了北周政权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无助的周静帝只能拱手将权杖交给了杨坚。

大定元年正月(581),杨坚仿效前人,采用禅让这种体面形式,替静帝写好退位诏书,送到自己的王府。在经过一番假意推辞之后,杨坚信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自己的爵位为号创立大隋(因为“随”字有一个和“走”同义的偏旁,杨坚出于避讳,将它改作了“隋”字),改元开皇,时年恰好40岁。

2.统一全国

建立新朝的杨坚,以实现南北统一为自己的使命。但北方突厥,南力的陈都是统一的障碍。北方的突厥是中国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政权,北齐与北周都对其广输金帛,甚至派出公主和亲加以笼络。隋朝建立后,杨坚不再向突厥赠送财物,因而突厥大为不满,时常大举南下侵扰隋境。

杨坚夺取政权之后即有并吞江南的雄心,但因北方突厥的威胁,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他一方面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陈朝示好,使陈后主麻痹大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自身实力,改革兵制,并加强水军训练,为灭陈做好准备。

经过十余年的准备,杨坚利用突厥内部争夺汗位、相互残杀之机,对其分化瓦解,使突厥各部对隋先后称臣归附。

在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后,杨坚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统一的最后障碍南方的陈了。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的冬天,在一切部署就绪后,隋文帝次子晋王杨广被任命为最高军事长官,并与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分任行军元帅,以五十万之众,向江南发动了全线的进攻。水军、马军、步军复合部队,构成了立体的军事全景,“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二年)重点突进路线有七条,其中以庐州总管韩擒虎、吴州总管贺若弼二路打得最为出色,直捣陈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而此时的陈朝,疆域在隋的不断进攻之下仅仅保有长江中下游一带,政治腐朽,赋税繁重,人民怨声载道,所凭借挡隋的只有长江而已。

陈后主(553~604),名叔宝,是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纨绔子弟,他完全没有治国的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奢侈荒淫的生活上。他即位没多久就大兴土木,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宫室,门窗都是用上等的檀香木制成的,还以各种珠宝做装饰,让他最喜爱的几位妃子住在里面。

陈后主虽然没有治国的能力,但对乐曲填词却有出众的才华。他整日与后妃、大臣游宴,曾创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艳词,命人制曲演唱,而对宫墙之外劳苦的民众和北方日益强盛的隋军却不管不问,将亡国之君的昏庸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隋朝这边,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开皇八年(588),杨坚决定渡江灭陈。他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军50余万人,同时从长江亡、中、下游分八路大举攻陈。

前三路由杨俊指挥,目标武昌。后五路由杨广指挥,直指陈的都城建康,以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隋军此次队伍庞大,横亘数千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

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的时候,陈后主也有些发慌,将大臣们找来商量对策,都官尚书孔范劝慰后主说:“长江古称天堑,隋军难道能长翅膀飞过来吗?这些告急的文书不过都是守边的将领谎报军情罢了。”愚蠢的后主竟然听信了他的话,说道:“建康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为帝,有什么可怕的!从前北齐三次攻打、北周两次入侵都失败了。这次杨坚又成得了什么气候!”对于边关的告急竟置之不理,继续他的游乐去了。

开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贺若弼、韩擒虎率领隋军趁建康周围的陈军正在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大军会合后包围了建康城。陈军因元旦酒会,大多仍处于梦乡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陈后主看到隋军兵I临城下,万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么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将萧摩诃建议趁隋军刚至,还未站稳脚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许还有希望。就连以前出馊主意的孔范也说:“臣认为应该出兵决战,如果战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呢!”

后主因此决定出城作战,但陈军久未训练,将领们又多贪生怕死之辈,双方甫一交手,陈军就溃退了。更有将领任忠临阵叛逃,带领隋军冲进了建康城的正门朱雀门。守门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连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啊!”士兵们一哄而散,隋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长驱直入,占领了建康城。

后主对战况一无所知,直至听到宫门外的杀声才知道隋军已经进了宫城。他带着两个宠妃无处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里,被隋军用绳子拖了上来。正月二十二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城,陈朝从此灭亡。

陈朝的灭亡,加上隋军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国的山水。统一的实现,使隋朝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标签: 隋朝

更多文章

  • 平定边患——节节胜利助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节节胜利

    到贞观四年(630年)春,太宗接到北征军的捷报:颉利被李靖打得落荒而逃。颉利被李靖突破后,一口气奔往碛石,正想在此重整旗鼓,将来东山再起。万万不料并州都督李世勣,不知从何处杀了出来,颉利可汗如临大敌,立即调兵作最后一搏。但是他的队伍已是不堪一击,交战不久就溃不成军。颉利估计碛石也守不住了,又窜入铁山

  • 计灭南陈:名将贺若弼瞒天过海渡长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瞒天过海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杨坚决意消灭南面的陈朝,实现统一全国的伟业。这一年是陈祯明二年,在位的皇帝是大家熟悉的陈后主陈叔宝。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出师伐陈,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太庙祭祖后,隋军在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的率领下,兵分多路,直取江南。大敌当前,荒淫骄侈的陈叔宝没有

  • 第五节 日落白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围攻平壤的唐军撤退之后,在百济的唐军几乎到了坐困愁城的地步,所控制的地方只剩下了一座泗*城,完全达不到原本的以百济为基地对高丽实施两面夹击的目的,而且处境困难,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情况,唐高宗下诏,让驻守百济的唐军入新罗,如果新罗王要求,则留下帮助新罗,如果不需要,就乘船回国。此时唐军的兵力是

  • 隋代的乱亡:压倒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代

    西方世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骆驼最能负重,但这最能负重的动物也有一个承受的极限。当你不断地往骆驼背上加东西的时候,就慢慢地接近骆驼承受的极限,最后哪怕只加上一根稻草也可能把骆驼压垮。隋炀帝从上台那一天开始,就想建立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于是建东都、控长堑、修运河、北巡、西狩,他所做的每一件

  • 隋朝文化科技的辉煌(1):李春与赵州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州桥

    桥梁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百姓生活以及商业往来的通道,甚至是古代文人所向往美好生活的图卷中的一个部分,即所谓的小桥流水。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一座桥,让后人始终铭记并为之骄傲不已,这便是迄今仍旧矗立在河北的赵州桥。关于赵州桥,我国还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并进一步被演绎为京剧里的一个着

  • 李春简介: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石桥赵州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州桥

    赵州桥李春(生卒年不详),隋代工匠。曾于开皇大业年间(581-618)建造赵州桥。唐中书令张嘉贞《安济桥铭》:“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的时候叫赵州。城的南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xiáo)河。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汶水便成了

  • 虞家为何两代被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末年,汉廷中央统治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之下日益衰落,于是各地官吏和地主豪强势力展开了割据和兼并的斗争,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国力大伤,边地的各少数民族势力也乘机发动大规模的起义,大有要称霸中原的架势。一些民族从割据一方,到统一一个大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匈奴族的一个分支铁弗部率先大量内

  • 隋末奇葩反王高昙晟:僧人出身竟以“佛”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国号

    高昙晟(?-618年),隋末唐初怀戎(今河北涿鹿西南)僧人。618年,以做法事为名乘县令设斋,纠集近五十名僧人杀死县令和镇守军将,自封大乘皇帝,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邪输皇后,派使者去渔阳郡与高开道约为兄弟并加以招降,封他为“齐王”,收纳他的五千兵马,但是不过三月高开道旋即反出,杀害了高昙晟,接收他

  • 隋取代前朝的内部机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前朝

    西魏刚建立时就被宇文氏一家把持了朝政。丞相宇文泰权势日盛,魏主只有拱手受教的份儿。宇文泰还仿照古时寓兵于民的遗意,创建了府兵制。充当兵丁的人平时仍然务农,到了农闲,讲阅战阵,马畜粮械,由民自备,只是将租庸调尽行免去。每府归一郎将统属,百府为百郎将,分属二十四军,每军归一开府主持,两开府置一大将军,两

  • 隋代将领长孙晟:智勇双全安边定邦,联姻染干归附各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长孙

    长孙晟(552~609),隋代将领。字季晟。他曾仕北周,入隋后亦颇受重用。曾被授予上开府仪同三司、右骁卫将军等职。谥号“献”。他有勇有谋,经营突厥事务,屡见奇功,深获好评。一、智勇双全安边定邦北周时,长孙晟18岁任司卫上士。当时深为杨坚所赏识。北周宣帝时(579),突厥首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