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法制建设:《律令》《大明律》与《大诰》

大明法制建设:《律令》《大明律》与《大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06 更新时间:2023/12/14 6:52:45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与群雄角逐中,朱元璋的队伍可谓是异军突起,一路上凯歌高旋,最终问鼎中原,成就帝王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极为重要,那就是军纪严明。大明建国后,朱元璋更是注重国家的法律和纲纪。因为他深知,治国毕竟不同于治军。更是由于自己生逢乱世,从草莽中走出来,目睹元朝的败亡,他才明白这样的道理:元朝之所以很快覆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纲纪废弛,政治腐败,以致起义军风起云涌,元帝国迅速地土崩瓦解。鉴于此,在建国前后朱元璋就着力进行法制建设。

大明法制建设:《律令》《大明律》与《大诰》之诞生洪武四年(1371)六月的一天,朱元璋与吏部尚书詹同在南京明皇宫的奉天门谈论帝王为治之道时,詹同建议,不妨以唐三代为效法的榜样,奉行德礼为治国之本。朱元璋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说,三代以上,人心淳朴,国家治理就以人心为根本,施仁义行道德;可三代以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家治理就应该以法律为根本,参用权谋等统治术。而大明帝国尤其应该以元朝法制的败坏为戒,摒除“蒙元遗风”,“参酌唐宋”作为修律的依据,以此来构建新型的大明法制。

正由于这样的认知,自攻占集庆建立吴政权起,朱元璋就一直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与法制建设。从明朝初年的法制建设来看,大明帝国的法律主要是由这么三大块组成:第一块就是《律令》;第二块是《大明律》;第三块就是《大诰》。这三大块中最早问世的是《律令》。

〇吴元年十二月制定完成《律令》《大明律》的草稿和《律令直解》

《律令》的制定工作开始得很早,据《明史》记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平武昌,即议律令”。也就是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尚未灭掉张士诚之前,就与徐达李善长等大臣开始讨论制定法律的事情。可能是忙于战争,朱元璋政权的制律工作一直到吴元年(1367)才正式动。该年的十月,朱元璋下令由中书省牵头编定律令,以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杨宪刘基等20多人为议律官共同参与编定,并向诸制律官提出了“立法贵在简当,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晓”和“务求适中,以去烦弊”的立法原则。

在修订《律令》的一二月里,朱元璋经常在西楼召见议律官和儒臣,心平气和地讲论律义,力求使得《律令》精当。他对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日常活动的记录官)熊鼎说:“吾适观群臣所定《律令》,有未安者,吾特以一己意见决之,而众辄以为然,鲜有执论。盖刑法,重事也!苟失其中,则人无所措手足,何以垂法后世?”

此时的朱元璋尚未平定天下,只是在南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他为人还比较谦逊,心态也较为平和,虽然重视纲纪立法,但更注重的可能是人心的向背,因而表现得十分的谦卑当群臣讨论律令争论不下时,他就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众多制律大臣听到主子表态了,也就不再争论,都认为主公的意见提得好。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并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他说:“立令制法中的刑法,是天底下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注意,制定出来的刑法会失‘中,畸轻畸重,那么人们就会手足无措。这样的法律怎么能传之于世呢?”起居注熊鼎回答:“主公,您啊,可以充分地参考群臣们所议的观点,然后您自己拿定主意,大臣要是真有讲得不错的,等《律令》修订成后,将好意见交予大臣们一起讨论讨论,可行了,就颁布实施。”朱元璋觉得熊鼎的意见不错,于是就采纳了。

奇怪的是,从史料上来看,朱元璋命令中书省主持的此次修律从吴元年的十月开始,到这年的十二月二日就将《律令》一书编定而成。也就是说,整个一部未来的大明帝国法典只花了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编成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部法典?史书记载,它参照《唐律》为标准,适当进行了增减,“去繁就简”,“重从轻者”,最后议定,共计《令》145条,《律》285条,也就是基本上贯彻朱元璋的“就简明了”的立法要求。所以《律令》修成后,朱元璋就下令将它刊布天下,并对李善长等制律官大加赏赐。

由于朱元璋的积极倡导与关注,《律令》的制定与颁行得以迅速进行。不过出身并长期混迹于草野的朱元璋毕竟太清楚底层社会了,就连他自己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法律条文是用严密又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而普通的老百姓一般都不识字,更不用说知晓和理解这些严密、简洁但实际上寓意深奥的语言。那怎么办?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普及律令,即类似今天的“普法教育”。吴元年十二月十六日,他下令编定律令的大臣和儒臣再编一部解释《律令》的《律令直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法教材或普法教科书。

标签: 大明律令明律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对一众年轻美女不感兴趣,20年独宠一个老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皇帝,老女人

    自古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但是“不爱江山爱大妈”的皇帝,你是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位皇帝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他深爱着大他17岁的万贵妃,而且整整独宠20年,堪称明朝历史上离奇的皇室婚姻。而更狗血的剧情是,这位万贵妃其实是伺候明宪宗长大的保姆宫女。当年,

  •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薪俸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缤纷的社会现象,真让我们不懂经济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比如宋朝给官员的俸禄那么多,也有人贪贿;明朝一直被后人视为“薄俸”,明太祖时

  • 凤阳明皇陵的第三次营建——洪武八年十月~洪武十二年五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凤阳,十二年,皇陵

    人们常说:贫寒之家多出孝子。这话要是套在朱元璋头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走得太艰辛了,他才会充分体悟到当年自己父母的困顿与苦难;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的早亡与亲人间过早的生离死别,他才会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亲。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洪武帝朱元璋稍稍有点闲暇,就跟身边的侍臣聊天,不知不觉

  • 汉王高煦造反,明宣宗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没有杀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兄弟,手足之情,汉王

    帝王打仗最烦的就是跟兄弟打,那是丢人现眼,让天下人笑话的事。明宣宗跟兄弟闹了个误会,留点良心,体现出帝王的良好风范。明朝宣德元年,汉王高煦(明成祖第二个儿子)谋反。一时朝廷哗然,文武大臣们纷纷请缨,要求平剿乱党,还天下苍生安宁。鉴于叛乱者是自己的兄长,而且也正当自己登基继位后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明宣

  • 明代赋税制度及转化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制度,明代,赋税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明清两代都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清代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rd

  • 后宫野史:二手女人王娡如何爬上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手,后宫,野史

    王娡以有夫有女之身嫁给汉景帝刘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并生下皇子汉武帝刘彻,成为未央宫里第三代传奇女主。历史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王娡的母亲叫臧儿(电视剧《美人心计》中为慎夫人与吕禄之女,是梁王刘武的亲姐姐)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臧儿一生的行

  • 第二十四章 大凌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之战,二十四章,大凌河

    一、战前背景1.后金方面。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尊佛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尊佛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

  • 大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萨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叫做“清”。不过,“清”这个名字是后改的,他之前的名字是“后金”。在明朝末年,后金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小国家,跟庞大富有的明朝根本没法比。不过后来,明朝派兵进攻后金,却被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彻底打败了。

  •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父,是怎么,生平简介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山东妖贼既平,余党复煽,巡抚王惟俭不能抚驭,尊素疏论之,因言:“巡抚本内外

  • 刘恒宠姬慎夫人和王娡之间真的是母女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夫人,母女,的是

    汉文帝刘恒的宠姬为慎夫人,史书上对慎夫人的记录不是很详细,关于她的出生年月更是不详,只知道慎夫人是邯郸人,长得十分美艳动人,并且擅长音律和歌舞,深得汉文帝的喜爱。在相关书籍,有记录慎夫人和刘恒的事情。公元前177年,正好到了秋天,长安郊外的花园中,开满了各色各样的花朵,这些花朵异常繁盛,汉文帝想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