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章 靖难之役之后

第四章 靖难之役之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25 更新时间:2023/12/23 15:35:39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遂继续实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于靖难之役时,朱棣得到了很多来自宦官的帮助,故其即位后改变了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着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叔侄大战之后,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郑和下西洋,船队浩浩荡荡,起因或许就在不知所终的建文帝身上。靖难之役,燕军马上就要攻入皇宫,建文帝化装成和尚,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历史的帷幕下。当时情形,数百年来始终是一个谜,因为没有确实可靠的记载,只能根据各种迹象来推断。建文帝到底到哪里了,他是否死在大火中,还是远走他乡?

建文帝是如何“化装”成和尚混出京城的?其间过程,有不同的版本:一说系近臣为帝去发,相偕出“鬼门”逸去,这个传说,时日分明,行迹清楚,有头有尾,枝叶俱全,似乎不能令人不信;另一个说法是一位高僧名溥洽者,为帝剃度。成祖为绝天下人怀念故主之心,故意说他阖宫自焚,随后“以他事”收捕溥洽下狱,严刑逼供;另一方面在暗中大搜建文帝的行踪。

“西洋”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东海,称为涨海。往海外寻访的三宝太监郑和,昭着于国史,艳传于人口。明代宦官的用事,起于成祖。最初,成祖利用京里的太监刺探消息,尤其是在燕军渡江时,许多太监逃入燕军,对宫中情形、朝廷虚实,全部泄露,成祖颇得其力,因而一改前朝法度,开了重用太监的恶例。

在永乐初年,成祖即用太监办“外交”,遣内官监李兴奉敕宣慰暹罗国王;永乐三年命郑和通使西洋。郑和是云南人,很早就在成祖身边,即使精明强干,但通使外国,又何至遣派阉人?可知通使其名,另有目的。

郑和宝船模型郑和塑像当时的传说,建文帝做了和尚,遁往西南,可能由云南出境,转往南洋,郑和的使命,即是到海外去查访建文帝的踪迹。

朱慈焕

(1633~1708年),明思宗第五子,几十年来,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作为一种号召,“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他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遭处死。虽朱慈焕死了,但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长期奋战在反清复明第一线”。建文帝做了和尚,或者说扮作和尚出亡,事无可疑。所成为谜者,是他离京时的情况以及此后数十年的行踪。清初修《明史》时,因为“朱三太子”一案,又湮灭了若干真相,使得本来就不甚易解的谜,越发难解。康熙初年的“朱三太子”一案,以清朝的立场而言,“朱三太子”真也是假、假也是假,才可以绝明朝的遗民志士之望,而安定人心,用意与成祖之对建文相同,所以在修《明史》时,主张建文焚死之说。其时明史馆曾为此事集议辩论,大部分迫于现实,主张“存疑”,以作为对新朝的让步,小部分坚持出亡之说,而认定“焚死”者,大概仅有一个王鸿绪。王是江苏松江人,康熙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进呈《明史稿》,即为今《明史》的蓝本;《明史稿》原为一代大史笔万斯同的原作,但在王鸿绪进呈时,为阿附清廷的意旨,改动原稿,成为建文焚死,并自撰《史例议》,力辟出亡之说为妄。钱大昕撰《万先生传》,不知其中有此一番偷天换日的伎俩,误以为万斯同主焚死之说,而《清史稿·儒林传》,又采钱说入传。

到了乾隆年间,“朱三太子”一案早成陈迹,既无顾忌,遂复其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诏改《明史》“本纪”,建文的“书法”,重定为“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数百年之谜,至此始正式揭出谜底。但修改过的《明史》未有通行本,目前听见,仍为乾隆四十二年的殿本。

建文帝塑像建文帝之谜难解,原因之一是不仅为建文一个人的问题。当燕师入京之日,朝官不愿投降的,多在当天夜里从城上用绳子吊到城外,一夕之间失踪的着名人士多达四十余人,其中有的列名于成祖的“奸臣榜”中,被抓了回去,有的从此不知所终。于是有人传言这些人都跟随建文帝出亡,据说有二十余人之多,这些人的下落无人知道。

怀念忠义,兼以好奇,各种各样的八卦逸闻流传开来。这些传说,有一部分被收入《明史》,如“河西佣”、“补锅匠”、“云门僧”、“若耶溪僧”、“玉山樵者”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后人杜撰。

钱大昕

(1728~1804年),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着名学者,被公推为“一代儒宗”。代表作:《二十二史考异》。

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其时,在民间对于建文帝及出亡诸臣,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好事者辑写成书,最早的一部名为《忠贤奇秘录》,所记还大致与传说相符。到了万历以后,有两本书先后出现,那更是在编造故事了。这两本书,一本叫作《从亡随笔》,一本叫作《致身录》,内容大同小异,多记建文帝在城破之日出亡的经过。

标签: 之役第四章

更多文章

  • 大明法制建设:《律令》《大明律》与《大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明,律令,明律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与群雄角逐中,朱元璋的队伍可谓是异军突起,一路上凯歌高旋,最终问鼎中原,成就帝王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极为重要,那就是军纪严明。大明建国后,朱元璋更是注重国家的法律和纲纪。因为他深知,治国毕竟不同于治军。更是由于自己生逢乱世,从草莽中走出来,目睹元朝的败亡

  • 明朝皇帝对一众年轻美女不感兴趣,20年独宠一个老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皇帝,老女人

    自古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但是“不爱江山爱大妈”的皇帝,你是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位皇帝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他深爱着大他17岁的万贵妃,而且整整独宠20年,堪称明朝历史上离奇的皇室婚姻。而更狗血的剧情是,这位万贵妃其实是伺候明宪宗长大的保姆宫女。当年,

  • 明朝的薪俸是如何确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薪俸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缤纷的社会现象,真让我们不懂经济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比如宋朝给官员的俸禄那么多,也有人贪贿;明朝一直被后人视为“薄俸”,明太祖时

  • 凤阳明皇陵的第三次营建——洪武八年十月~洪武十二年五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凤阳,十二年,皇陵

    人们常说:贫寒之家多出孝子。这话要是套在朱元璋头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走得太艰辛了,他才会充分体悟到当年自己父母的困顿与苦难;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的早亡与亲人间过早的生离死别,他才会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亲。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洪武帝朱元璋稍稍有点闲暇,就跟身边的侍臣聊天,不知不觉

  • 汉王高煦造反,明宣宗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没有杀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兄弟,手足之情,汉王

    帝王打仗最烦的就是跟兄弟打,那是丢人现眼,让天下人笑话的事。明宣宗跟兄弟闹了个误会,留点良心,体现出帝王的良好风范。明朝宣德元年,汉王高煦(明成祖第二个儿子)谋反。一时朝廷哗然,文武大臣们纷纷请缨,要求平剿乱党,还天下苍生安宁。鉴于叛乱者是自己的兄长,而且也正当自己登基继位后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明宣

  • 明代赋税制度及转化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制度,明代,赋税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明清两代都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大力改革。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清代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rd

  • 后宫野史:二手女人王娡如何爬上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手,后宫,野史

    王娡以有夫有女之身嫁给汉景帝刘启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并生下皇子汉武帝刘彻,成为未央宫里第三代传奇女主。历史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王娡的母亲叫臧儿(电视剧《美人心计》中为慎夫人与吕禄之女,是梁王刘武的亲姐姐)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到了臧儿这一代,家族势力远不如从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臧儿一生的行

  • 第二十四章 大凌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之战,二十四章,大凌河

    一、战前背景1.后金方面。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当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这在从前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皇太极与三尊佛并坐的局面改成了与两尊佛并坐,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

  • 大败明军的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萨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叫做“清”。不过,“清”这个名字是后改的,他之前的名字是“后金”。在明朝末年,后金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小国家,跟庞大富有的明朝根本没法比。不过后来,明朝派兵进攻后金,却被后金在萨尔浒战役中彻底打败了。

  •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父,是怎么,生平简介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山东妖贼既平,余党复煽,巡抚王惟俭不能抚驭,尊素疏论之,因言:“巡抚本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