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明末后宫三疑案

一、明末后宫三疑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91 更新时间:2024/1/4 4:18:52

明朝到万历皇帝后期,已经没有当初万历中兴的盛世,国力衰败。关外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部落已经开始崛起,极大地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而这时朝廷上下却不思进取,而在北京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闹得不可开交。此时发生了三大疑案。这三个案子恰好分别发生在万历皇帝和儿子光宗朱常洛及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三个皇帝在位期间,这着名的三大疑案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梃击案

首先来说“梃击案”,“梃击”就是用棍棒殴打的意思。此案还要从明神宗在设立储君的问题上和大臣之间的争执说起,万历皇帝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共在位48年。他的正宫王皇后出自名门且十分贤惠,只是膝下无子。封建社会中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既然王皇后没有为万历皇帝生下嫡子,那么皇长子的朱常洛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朱常洛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

朱常洛的生母姓王,本来仅是皇太后身边的一名宫女。在美女如云的皇宫之中,姿色平庸的她没有丝毫引人注意之处。可是这名普通的女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皇帝的垂怜。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皇帝照例来到后宫探望太后,洗手时,突然觉得端水的宫女一双小手玲珑剔透,于是一时兴起,就临幸了这位宫女。事后万历皇帝却发现和自己春风一度的女人相貌平常,不由得有几分后悔。不过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只能如此了。很快万历皇帝就将这件事情淡忘下来。再也没有临幸过这个宫女。但珠胎暗合,这个宫女生下了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

虽然母以子贵,万历皇帝把这个王宫女封为了恭妃,但皇帝打心眼里不喜欢王恭妃。甚至把他们的儿子朱常洛是视为奇耻大辱的种子,简直视若路人。至于朱常洛是否享受到皇长子所应有的待遇,以及以是否受到皇长子应受到的教育,他都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他很快宠爱起郑妃来,郑妃妩媚动人而且善解人意,后来郑氏生了朱常洵后,朱常洛的处境更艰难了。郑氏一生下朱常洵,马上册封为贵妃。万历皇帝偏爱幼子的态度立刻被朝廷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所觉察,对于朱常洵,他们像众星捧月一样,问寒问暖,无微不至,生怕侍候不周。对于朱常洛,却是视而不见,朱常洛的皇子府到了门可罗雀的程度。除了皇太后和生母王恭妃,简直就没有一个人还想到这位皇长子。

由于万历皇帝的偏爱,使立太子储位遇到了很大困难。虽然立太子自古以来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要立最年长的儿子为太子。朱常洛理所当然的是立皇太子的惟一人选。但现在万历皇帝不喜欢大儿子,却喜欢三儿子。但大臣们和太后的压力团结一致,万历皇帝很痛痛。只好把立太子的事先拖着,毕竟自己还年富力强,以后应该会有转机。

满朝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不立太子则江山不稳。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到时候就要天下大乱。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东宫太子,如果出现几个皇子争夺皇位的局面,那就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而此时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如胶似漆,后宫的势利小人们明察秋毫,立刻迎合皇帝立朱常洵做太子的心意,开始推波助澜。他们一方面鼓动郑贵妃出面争太子名位,同时开始并向外散布,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私下盟过誓。说万历皇帝保证要想方设法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把自己的许诺装到在玉盒里,这就是当时造成了轰动的“玉盒之约”。朝廷的大臣们听到这个传言,加上万历皇帝对保举朱常洛的奏章毫不在意的态度,觉得事态极为严重,认为这不是空穴来风。但又对皇帝无计可施,只好找太后想办法。

一次万历皇帝进宫给皇太后请安,太后当面责问他为什么还不册立册立长子为太子。万历不以为然地回答道:“他是宫女的儿子。”太后本身也是宫女出身,听了立刻火冒三丈,严厉地斥责了他。由于太后的强硬态度,万历皇帝“废长立爱”的念头不有所收敛。却迁怒到朱常洛身上,结果朱常洛的日子过得更加艰苦。万历皇帝把内阁首辅申时行召进宫中,说道:“大臣们不要纷纷扬扬议论立太子的事,这离间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所有关于此奏章全部扣下,如果明年不再有人谈论此事,那么我后年就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否则,就等到皇长子十五岁以后再来讨论这件事。”

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在众大臣的争取之下,万历皇帝才迫不得已地安排已经十二岁的朱常洛接受教育。一切按照东宫太子讲学规格进行。朱常洛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深知父皇对他必定多有刁难,所以更加小心谨慎,以免出现什么差错。果然,神宗对常洛的要求异常苛刻。按照历代惯例,皇子的“经筵”,“日讲”,以一天的上午9点至11点开始即可,而且可以因天气状况做出调整。而常洛却必须从每天早上3点到5点就开始,无论刮风下雨都不得间断。冬天天寒地冻,神宗却常常故意不给予取暖设备等用具。常洛默默忍受了着这一切。他学习十分认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讲官们称赞年幼的的皇长子勤于苦读,聪颖不凡。守正的大臣们听说了更为高兴,便更加坚定了“立长”的正确;神宗得知以后,也不禁追忆起自己童年随张居正等大臣预教时的情景。不由得心中一软,废长立幼的想法开始有所动摇。又过了7年。朱常洛终于被册为太子,他的几个弟弟也同日受封为王。此后不久,常洛又举行大婚,终于坐稳了储位。但是他和父皇的关系却始终没能得以改善,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常洛的选侍壬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神宗得知后并不十分欢喜,给了兴奋得有点失态的常洛泼了一瓢凉水。这让他开始明白自己始终无法让父皇满意,太子之位还很不稳固。而更大的危险,则在于以郑贵妃为首的反对势力,一心想让三弟福王取代他而为太子。

太子居住的慈庆官外忽然传来了一声惨叫随后又是一阵喊打撕扭声。原来一个中年汉子手拿木棍要闯入慈庆宫。由于太子不得皇上宠爱,慈庆宫的保卫就很松懈,整个宫门只有内侍李鉴一独自把守。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棒打倒了李鉴一后,就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闯进了太子的居所,幸好李鉴一大声呼救引来大批卫士。众人七手八脚将这个中年汉子制服,捆绑起来,押在大牢里。

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有人手拿凶器私闯太子宫。万历皇帝知道以后大为恼火,立即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决心非要审个水落石出不可。开始这汉子满口胡言乱语,让人以为他是个疯子。审判官一怒之下命令酷刑拷打,终于让汉子坚持不住只得招供实情。原来此人真名叫张五儿,是个市井无赖,每天游手好闲。这次闯慈庆宫当然不是他胆大妄为,而是被太监庞保、刘成两人收买才大胆为之。

标签: 后宫明末疑案

更多文章

  • 600年前明朝太学生毕业后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年前,明朝,毕业后

    ◎600年前太学生毕业后干什么?国子监学生在校学制为4年,考核合格就可毕业。毕业时要进行实习,实习的单位一般都是中央的各部各司。实习主要是熟悉政务与工作流程,时限为3个月。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该实习生进行考核,中等以上的就到中央的吏部等候补缺,就是哪个地方有个官位空缺的就从这些较为优秀的毕业生中录用为

  • 盐贩子一不小心,马迹山、江阴、常熟3个军事要地全给叫花子“叼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叫花子,常熟,江阴

    浙江混混方国珍趁火打劫进攻昆山朱元璋知道后十分高兴,乘着长兴保卫战胜利之势,命令江淮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从镇江渡江北上,直攻张士诚的老根据地泰兴。张士诚听说后赶紧派兵前去增援救助,可谁知,又晚了一步,守将杨文德被捉,泰兴让朱元璋军给占领了。一眨眼的工夫,自己的老根据地又丢了一块,想想就来气,

  • 宦奸魏忠贤一生概述: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晚年畏罪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林,党人,晚年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和明光宗在不到两个月内相继病死。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一班东林党人扶立朱由校为帝,是为明熹宗,改年号为天启,自此,东林党人倍受重用。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1604年,官僚顾宪成被革职还乡,他在无锡开办东林书院,进行政治性讲学,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 论明代的幛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代

    [关键词]幛词文体体制文化表征赠序文启文[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153-06明代社会盛行一种独特的交际礼仪,即在士大夫或绅富之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寿辰、生子、升迁或受朝廷嘉奖时,亲朋好友要赠送贺幛以示祝贺。精致的贺幛往往要配上一篇语

  • 王娡的前夫金玉孙竟被丈母娘推墙撞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丈母娘,前夫,金玉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之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深宫中的真爱的,除了刘桓和窦漪房就是王娡和刘启了,在很多人被他们爱情感动的时候,一个“炮灰”就默默的发出了自己的怒吼,他就是王娡的前夫——金王孙,这里就来简单说一下《美人心计》之中的金王孙。电视剧里的金王孙是一个帅气的读书人,他有着读书人的傲气,也有着读书人

  • 明朝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两大,明朝,模范

    〇大明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其实在朱元璋的眼里,作为一位称职的大明“公务员”,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不得与专制君主意志发生偏差,更不用说违背了;第二,不得与普通百姓的意志相违背。前者如上文所述的曾秉正、

  • 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教育,地方官,朱元璋

    〇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②从1365年朱元璋将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起到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形成南北两监(原京师国子监改称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称为京师国子监)为止,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一直都在积极构建中央官学实际上明初除南北国子监以外

  • 王守仁: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为善,王守仁,良知

    名人语录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王守仁是明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继承古代“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创立“王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心学的理论体系。【名人历史】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

  • 清官冯俊的故事:为官数十年,清廉自守,好学寡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好学,清官,清廉

    冯俊,字士彦。广西宜山人。生于公元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卒于1496年。1460年(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即任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擢为浙江司员外郎。以后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副使、广东按察、山西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最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卒于四川。冯俊生于穷乡僻壤的边陲,而宦迹

  • 洪武年间中青代顶级军事人才——蓝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青,年间,蓝玉

    〇洪武年间中青代顶级军事人才蓝玉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大老粗出身,但上苍对他还算不错,让他长得又高又大,虎头虎脑,膂力过人。虽然最初在姐夫常遇春手下当个小小兵,但因武艺高强,很快就显山露水了。在两军交战时,蓝玉常常是勇不可当。比起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这些“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