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中期时期的闽浙烽火

明朝中期时期的闽浙烽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950 更新时间:2023/12/22 21:50:34

明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役也大大加重了。在土地兼并、地租赋役繁重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生活难以为继,只好携带家口,四出逃亡,成为饥餐露宿的流民。正统年间以后,流民已遍及全国。流亡的农民,有的转移他乡,为人佣工;有的流入城市,成为小商小贩;有的背禁出海,逃到国外谋生;大部分则奔向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地区,开荒种地或开采矿产,养家糊口,艰难度日。即使如此,农民仍然无法得到安定的生活。

从明中叶开始,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影响了封建统治自然经济基础的稳固。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巩固其统治,便对一些手工业部门,特别是矿冶业,采取严格的“矿禁”政策。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需要更多的金银。因此他们凭借政权力量,垄断矿业生产,在产矿区或冶炼所设立“矿场局”或“炉局”,并设置官员来管理采冶矿场,督办矿课及巡视矿工有关事务,禁止百姓开采。此外,封建统治者害怕允许人民自由采矿,老百姓得以聚集深山,会有图谋“不轨”的危险。因此,统治者对采矿业实行严格控制,规定:苟非政府特准,不论军民人等皆不得私自开矿冶炼,并划定封禁山区,设立“关卡”、“驲路”,驻兵防守。矿区一经封禁,“禁不许入”,犯者与私自采矿者皆处罚。广大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有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就是在此情况下爆发的。

叶宗留,浙江庆元(今宁波市)人,矿工出身,幼习武艺。为了生活,他不顾明政府的禁令,和丽水人陈鉴胡率流民数百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仙霞岭、铜塘山一带,私开宝丰场、少亭坑诸银矿谋生。仙霞岭是明朝政府明令封闭的禁区,严禁流民进山采矿。为了应对官府派兵追捕,叶宗留便利用铜塘山险要的地势,“铸冶兵甲”,组织武装,保护流民开矿,并公开反对明政府对矿业的垄断和封禁,要求矿业自由经营。正统九年(1444)六月,明政府下令,收民矿官有,对私自开矿者处以死刑,家属发配边疆,“如有不服追究者,即调军追捕”①。叶宗留和矿工们对于官军的恐吓,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向官军挑战说,倘若要战,可约定某日大战一场。他们决心用武装斗争反对明王朝的专横统治,争取采矿权利。在他们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后,叶宗留领导●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矿工于同年七月在仙霞岭等地举行武装起义,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他们活跃在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交界地区,“东捕则西逃,南搜则北窜”,多次击退官军的追捕,“官军被杀者甚众”②。

正统十二年(1447)春夏之交,叶宗留领导武装矿工“盗掘”浙江庆元县少阳坑、政和县少亭坑,因生产技术落后,“无所得”或“所得微甚”,又加上官军追捕甚急,叶宗留正式提出起义口号,他对矿工说:“与我取于山,既无所得,孰若与尔取于人,一撑而有余矣!”③叶宗留的鼓励,立刻在矿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应,一致赞同他的号召,从此便不再开矿。在叶宗留的率领下,他们在政和县正式揭起义旗,宗留“自称大王”④,直接进行起义斗争。

起义军回师攻占庆元,发展队伍,进行军事训练。同年十月,起义军从浙江庆元出发,分两路进军:一路攻入福建,占领蒲城、建阳、建宁等地;另一路沿山路进攻江西,控制了车盘岭的交通,“行旅断绝”,铅山顿时震动。起义军所到之处,为民除害,镇压贪官污吏,杀富济贫,开仓放粮,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沿途贫苦百姓纷纷加入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明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连忙调动官兵和乡勇围攻,妄图一举消灭起义军。

先是,正统十一年(1446)三月五日,英宗允准浙江右参议吴升的请求,派遣御史柳华往督福建、浙江、江西三司调兵镇压“矿盗”。柳华到了福建,一面出兵讨伐,一面把村民组织起来,“编为什伍”,令各村镇修筑“隘门”、“望楼”,自置兵器,进行搜捕。在敌人的强大进攻面前,起义军毫不畏惧,英勇奋战,起义声势更加壮大,影响所及,为当时活跃在福建的另一支起义队伍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创造了有利的斗争形势。

邓茂七原名邓云,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人,佃农出身,“勇悍自智”,有“健儿”之称,及长,“以豪侠为众所推”⑤。因他在家乡杀死恶霸地主,被官府追捕,遂逃到福建宁化,改名茂七。福建的富豪对农民的剥削比江西更为苛重,除向佃农征收高额地租外,还强迫农民把田租送到家中,名曰“送租”。每年冬秋之际,还向农民索取鸡、鸭、鱼、肉之类,名曰“冬牲”。农民被榨得穷困不堪,难于活命,这时,福建官府正在为防止人民参加矿工起义而组织保甲,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邓茂七被群众推举为都总甲。他便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和有利时机,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活动,积极筹划抗租斗争。他号召农民兄弟拒绝“送租”,“令田主自运归”,不交“冬牲”,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响应。农民的斗争触痛了地主豪绅的特权,他们联合起来向官府控告邓茂七煽动叛乱。官府派兵追捕邓茂七,茂七率众拒捕,且“杀弓兵数人”。知县闻讯,亲率官兵三百余人前去镇压,也被茂七率众“格杀殆尽”。邓茂七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便“设官署”、“封官职”,于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在沙县正式宣布起义,邓茂七自称“铲平王”,立誓要用暴力手段铲除封建社会的不平。广大农民和流民群众纷纷起来响应,“凡远近至者,皆附其党”⑥。龙溪县人蒋福成率领一万多炉工和农民投奔邓茂七,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起义军迅速攻下杉关(今福建光泽西),接着又攻克光泽、邵武、顺昌等二十多个州县,设官治理,东南为之震动。四月,起义军向闽中重地延平府(今福建南平市)进攻。明政府急忙派出两千士兵前来阻击,被起义军全部歼灭。在声势浩大的农民军攻势面前,明御史丁瑄派遣使者持书向邓茂七诱降。邓茂七严词怒斥使者:“吾岂畏死求免”,宣告:“吾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八闽,谁敢窥焉”⑦,并当场杀掉了使者。诱降失败后,延平守城御史张海急派都指挥范真率领四千明军从延平出发,向农民军进攻。邓茂七在离延平府城二十里的双溪口设下埋伏,全歼敌军,然后挥师直逼延平府。农民军在延平城下杀死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张海慌忙向明廷告急。

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明英宗急忙召见右佥都御史张楷,面谕全闽危急,命他偕同都督刘聚、陈荣率兵入闽镇压。九月,张楷等率领从南京、浙江、江西等地调来的官军数千人,从浙江和江西分两路向福建邵武进发,对邓茂七起义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邓茂七主动与叶宗留矿工起义军联系,互相配合,共击敌人。张楷企图率军由浙入闽,镇压邓茂七的农民军。叶宗留率军扼控闽赣边界要道,阻止官军进入福建。十二月,当张楷率领官军进入江西广信(今上饶市)、铅山等地时,叶宗留率领起义军在铅山黄柏铺与敌人展开激战。他身着绯红色衣服,冲锋在前,率众杀敌,歼陈荣部官兵二千五百余名。叶宗留在战斗中不幸中流矢牺牲。起义军推举叶希八为领袖,继续坚持战斗。他们绕道与邓茂七取得联系,并分兵四百人,前去支援邓茂七的起义军;另一方面,他们以主力攻入浙江,直捣处州(今丽水)、金华等地。

在叶宗留起义军的配合和声援下,邓茂七在福建战场上主动出击。茂七除率主力进攻延平府外,又分兵四出,连克海宁、泉州等二十多个州县。起义军每克一城,则焚烧官府衙门,开牢放囚,抄取官府册籍,开仓救济贫民。他们这种铲除不平、劫富济贫的行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数月之间,起义军扩大到数十万人,完全“控制八闽”。由于两支起义军配合作战,“此入彼出,官军首尾不能相应”⑧。起义军以沙县陈山寨为根据地,驻扎于邵武的峡阳,永安的贡川,龙岩的后洋、挂山口一带,且设有文官如尚书、引班学士、都御史、巡按都御史,武官如统兵、总都督、统军、都督、指挥等⑨。这一切可见行政及军队组织的严密,表明了起义的蓬勃发展。“当时官吏罔知所措,往往警畏走避,虽以朝令将领,亦皆观望以为进退,无有立一定之计,决必然之策者。”⑩

起义形势的迅速发展,震撼了封建统治基础。明英宗在惊惶失措之余,怒杀了所谓“失机”的监察御史王澄、巡按御史柴文显,并斥责张楷“进兵日久,全无实效,只虚文支吾,再不用心,必杀不宥”。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明廷派遣宁阳侯陈懋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充左、右副总兵,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统率在京神机五军及浙江、江西等都司官军,太监曹吉祥、王瑾提督京师官军二万人及江、浙漕运军二万七千人,采用全面包围、各个击破和分化“招抚”政策,首先向福建邓茂七起义军发起进攻。

陈懋到了福建,一面派兵分道镇压义军,一面对义军施展诱降伎俩。这时,邓茂七以陈山寨为基地,派刘宗、罗海、黄琴等率军扼守沙县至建阳的通道,拦击官军;他自己则亲率主力继续攻打延平府。正在这紧要关头,义军中的黄琴等三十余人,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叛变投敌,并诱杀了刘宗、罗海等重要将领,使敌人顺利地占领了建阳、邵武等地,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来不及调整部署,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作战状态,使刘聚和张楷的官军,有条件配合夹击正在包围延平的起义军,摧毁起义军在邵武、峡阳及永安、贡川等一带的根据地,遭受极大的损失。

当起义处于低潮的时候,潜伏在起义军内部的异己分子罗汝先,乘机利用阴谋诡计,破坏起义。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汝先乃诡从贼,果诱茂七下山攻延平府,官军预于溪北湾伏置兵器,贼拥众南岸,乘浮桥过,火药齐发,烧死贼数百,瑄(御史丁瑄)督众军分道冲击之,贼大败逃走,指挥刘福直前斩茂七,追余贼至秋竹铺,得贼船百余艘,招抚胁从百姓凡五百一十户,二千五百口”。

邓茂七牺牲后,起义形势急转直下,但是起义军并未因此而瓦解。随后,起义军又推举茂七之侄邓伯孙为首,坚守陈山寨,继续坚持战斗。三月底,义军首领郑永祖率领四千起义军进攻沙县;邓伯孙率领起义军从后洋出击,企图截断敌军粮道,重新占领同安、龙溪县,烧毁建阳城外贪官污吏的别墅;陈敬德领导的另一支起义军又向永春县发起进攻。起义斗争在各地继续展开,一时声势扩及江西各县。可是由于起义军领袖邓伯孙与其叔茂七同样缺乏斗争经验,中了敌人的挑拨离间计,杀了得力干将张留孙,致使“人人自疑,弃伯孙降”。五月七日,陈山寨亦陷入敌手,邓茂七家属及伯孙、总兵、都督等二百余人,全部殉难,起义失败。

明军把福建起义军镇压下去之后,依照明政府的“俟灭福建贼邓茂七毕,将移师浙江灭宗留”的指示,立刻调集万余大军,水陆兼程,赶赴处州,镇压正在围攻处州的“矿工”起义军。五月二十五日,张楷的军队在处州附近的铜山寺,残酷地屠杀“矿工”起义军,解了处州之围。接着,他又使用阴谋故伎,招降了叶希八、陶秉伦及其所属人员,只有陶得二“杀使者不受招”,且和云浮县起义首领王景参“连结一处”,扩充至五六千人,继续领导“矿工”义军,坚决斗争到底。他们采用里应处合、内外纵火焚荡的战术,攻陷了武义。此外,他们又攻下了丽水、云和、青田、兰溪、永康等县,消灭了起义军的死敌浙江佥事陶成,使“官军莫能制”。但由于孤立无援,最后在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五日,陶得二等也光荣地牺牲了。这支义军又告失败。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前后持续达七年之久,转战浙、赣、闽三省广大地区,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这两支起义军战斗在不同地区,彼此各不相属。叶宗留起义反对政府对矿冶业的垄断统制政策,要求开采自由,使斗争带有早期市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斗争的性质。邓茂七起义反对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压迫。两者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客观上起着相互配合与声援的作用。随着斗争的深入开展,面临共同敌人的进攻,他们便由客观上的声援、配合,发展到主动寻求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这两支起义军的联合,虽然是松散的,有限的,时间也并不长,但在历史上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因此,意义是重大的,它为以后的反封建斗争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注释

①《明英宗实录》卷四九。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二《江西》四。

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一《叶宗留传》。

④《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二。

⑤⑥傅维麟:《明书》卷一六一《邓茂七传》。

⑦《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一《平闽浙盗》。

⑧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二《江西》四。

⑨何乔远:《闽书》(明嘉靖间手抄本)卷一四九《萑苇》。

丘濬:《陶公神道碑记》,载《金华府志》卷二七。

《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五。

陈仁钖评纂:《皇明世法录》卷八三《平福建寇》。

《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五。

朱国祯:《涌幢小品》册四,卷三二。

《明英宗实录》卷一七四。

清伍承吉修《云和县志》卷六《武事》。

丘濬:《陶公神道碑记》,载《金华府志》卷二七。

《明英宗实录》卷一九三、卷一九八;《明史》卷二七二《孙原贞传》。

标签: 时期明朝烽火

更多文章

  • 一、明末后宫三疑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后宫,明末,疑案

    明朝到万历皇帝后期,已经没有当初万历中兴的盛世,国力衰败。关外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部落已经开始崛起,极大地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而这时朝廷上下却不思进取,而在北京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闹得不可开交。此时发生了三大疑案。这三个案子恰好分别发生在万历皇帝和儿子光宗朱常洛及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三个皇帝在位

  • 600年前明朝太学生毕业后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年前,明朝,毕业后

    ◎600年前太学生毕业后干什么?国子监学生在校学制为4年,考核合格就可毕业。毕业时要进行实习,实习的单位一般都是中央的各部各司。实习主要是熟悉政务与工作流程,时限为3个月。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该实习生进行考核,中等以上的就到中央的吏部等候补缺,就是哪个地方有个官位空缺的就从这些较为优秀的毕业生中录用为

  • 盐贩子一不小心,马迹山、江阴、常熟3个军事要地全给叫花子“叼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叫花子,常熟,江阴

    浙江混混方国珍趁火打劫进攻昆山朱元璋知道后十分高兴,乘着长兴保卫战胜利之势,命令江淮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从镇江渡江北上,直攻张士诚的老根据地泰兴。张士诚听说后赶紧派兵前去增援救助,可谁知,又晚了一步,守将杨文德被捉,泰兴让朱元璋军给占领了。一眨眼的工夫,自己的老根据地又丢了一块,想想就来气,

  • 宦奸魏忠贤一生概述: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晚年畏罪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林,党人,晚年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和明光宗在不到两个月内相继病死。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一班东林党人扶立朱由校为帝,是为明熹宗,改年号为天启,自此,东林党人倍受重用。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1604年,官僚顾宪成被革职还乡,他在无锡开办东林书院,进行政治性讲学,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 论明代的幛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代

    [关键词]幛词文体体制文化表征赠序文启文[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153-06明代社会盛行一种独特的交际礼仪,即在士大夫或绅富之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寿辰、生子、升迁或受朝廷嘉奖时,亲朋好友要赠送贺幛以示祝贺。精致的贺幛往往要配上一篇语

  • 王娡的前夫金玉孙竟被丈母娘推墙撞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丈母娘,前夫,金玉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之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深宫中的真爱的,除了刘桓和窦漪房就是王娡和刘启了,在很多人被他们爱情感动的时候,一个“炮灰”就默默的发出了自己的怒吼,他就是王娡的前夫——金王孙,这里就来简单说一下《美人心计》之中的金王孙。电视剧里的金王孙是一个帅气的读书人,他有着读书人的傲气,也有着读书人

  • 明朝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两大,明朝,模范

    〇大明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其实在朱元璋的眼里,作为一位称职的大明“公务员”,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不得与专制君主意志发生偏差,更不用说违背了;第二,不得与普通百姓的意志相违背。前者如上文所述的曾秉正、

  • 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教育,地方官,朱元璋

    〇在全国普设各级地方官学朱元璋对中国教育普及化的贡献②从1365年朱元璋将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起到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形成南北两监(原京师国子监改称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称为京师国子监)为止,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一直都在积极构建中央官学实际上明初除南北国子监以外

  • 王守仁: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为善,王守仁,良知

    名人语录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王守仁是明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继承古代“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创立“王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心学的理论体系。【名人历史】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

  • 清官冯俊的故事:为官数十年,清廉自守,好学寡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好学,清官,清廉

    冯俊,字士彦。广西宜山人。生于公元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卒于1496年。1460年(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即任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擢为浙江司员外郎。以后出任福建按察副使、湖广按察副使、广东按察、山西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最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卒于四川。冯俊生于穷乡僻壤的边陲,而宦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