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上最牛女人:抛弃老公孩子入宫当皇后

史上最牛女人:抛弃老公孩子入宫当皇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44 更新时间:2023/12/8 22:32:42

一个抛弃丈夫女儿再嫁、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还能击败后宫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王娡的发迹,除了她个人的智慧与手段之外,也同汉景帝的个人性格,以及汉初时期选皇后不重门第出身有关。从王娡的发迹史,可见到宫廷生活阴谋重重、勾心斗角的一面。

抛夫弃女,入太子宫

汉文帝时,距长安百里之外的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有一户人家,父亲王仲早年亡故,母亲臧儿生一男二女。因家贫难以度日,臧儿改嫁长陵田姓,又生下两个儿子。过了几年,长女王娡出嫁,臧儿便与三个儿子王信、田蚡、田胜以及小女儿王儿姁一起过活。

田家也非豪富,臧儿一人拖儿带女颇觉艰辛。但这个老媪不是等闲之辈,她终日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出人头地。原来,她就是当年曾被项羽封为燕王的大将臧荼的孙女儿。臧荼因反刘邦被杀,子女落魄他乡,臧儿便在槐里嫁了人。但是她无法遗忘幼年时的富贵,总想有朝一日重振家族。

有一年,太子的东宫在民间采选美女,臧儿听说太子爱美好色,便在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打主意。那天,长女王娡归宁在家,臧儿把她着意打扮整齐,连同未出嫁的小女儿王儿姁一同送到官府。王娡本就贪恋富贵,爱慕虚荣,见有向上腾达的机会,也就顾不上名节,抛弃了丈夫和刚出世的女儿,入宫去了。官府慑于东宫威势,不敢为王娡的丈夫金王孙作主。

刘启的太子宫中,已经搜集了不少的美女,除正妃薄氏是文帝生母薄太后的侄孙女外,还有美女栗姬、程姬等。栗姬出生齐地,姿色绝伦,又为刘启生了长子刘荣,很得宠幸。但是壮年好色的刘启一见王娡姐妹,又被深深吸引了。尤其是姐姐王娡,生得粉面桃腮,眼波似水,像有勾魂摄魄的魅力。她为了邀宠巴结太子,更是使出百般媚态,把刘启弄得神魂颠倒。不多时,她被封为美人,宫人都称她为王美人。

公元前156年,刘启即皇帝位,史称汉景帝。这一年,王美人在接连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又一次怀孕了。她日夜祈祷生一个儿子,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有一天,她编了一套话,对汉景帝说:“臣妾昨夜得一奇梦,见神女捧日,投入臣妾怀中。”

景帝大喜,以为是贵兆,他想,王美人若生儿子.必定是个奇男。十月怀眙,一朝分娩后,王美人果真生了个儿子,景帝又惊又喜,对这个儿子格外倚重,取名为“彻”。

景帝即位的第二年,太皇太后死了,她的侄孙女儿薄皇后也跟着遭到了厄运。景帝从来就不爱这个皇后,是由祖母作主婚配的,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才维持着皇后的名位。太皇太后一死,景帝立即反攻倒算,借口薄皇后没有生育,不配正位中宫,把她废黜了。

中宫虚位以待,大家都在猜测,谁最有希望继承宝座。欲火烧得最旺的莫过于栗姬了。她想,皇帝曾同自己有约,生子当立为储,何况儿子刘荣又是长子,一旦儿子被立为太子。皇后宝座则非己莫属。但是,很快她就发现,王美人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封建王朝把立太子视为国本,异常重视。景帝也一样,为此事用心良苦。在刘荣和刘彻之间谁取谁舍,他颇费踌躇。立长子刘荣本来顺理成章,但刘彻相貌英武,聪明可爱,而且他心中对王美人说的梦兆深信不疑。他想改立刘彻,又怕栗姬哭闹,更怕废长立幼遭众大臣反对。这件事一拖就是两三年,到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在大臣们的一再催促下,加上栗姬用足了功夫,才说动景帝下决心册立刘荣为皇太子,同时,又封才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

栗姬暂时领先。她以为做了太子母,坐上皇后宝座、领衔六宫粉黛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攀附皇姐,纳媳阿娇

立太子的第二年夏天,一天午后,王美人略感身子不适,懒洋洋地躺在绮兰殿休息。忽听宫女来报:“长公主驾到!”她赶紧一骨碌翻身坐起,整了整衣衫云鬓,打起精神出门迎接。

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因姐弟之间从小亲昵惯了,景帝即位之后,她仍经常出入宫闱。窦太后的宠爱,景帝的纵容,使这位长公主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王美人进宫之后,十分巴结长公主,两人关系日益亲密,竟至无话不说。

这天,长公主进宫看望王美人,还带着女儿陈娇。刘嫖的丈夫陈午是开国功臣陈婴的孙子,袭爵堂邑侯。王美人一看到陈娇,便极口夸奖陈娇聪明美丽,又命内侍领出儿子刘彻,让两个小孩做伴一起玩耍。

叙了一会,不觉已是黄昏。长公主起身告辞,看见窗外院子里,一对幼童依偎在鱼池边,唧唧哝哝,十分亲密的样子,她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对佳儿佳媳!”

王美人一听,乘机说道:“阿娇堪配太子为妃,只恐我儿无福,不能得此佳妇。”

这句话,王美人是故意说给长公主听的。果然,长公主沉下了脸,冷笑着说:“废立乃是常事,焉知太子名位已定?她既不识抬举,我也顾不得许多了!”原来,不久前长公主曾向栗姬提亲,欲把陈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被栗姬婉言谢绝了。

长公主提出,把阿矫许配给胶东王刘彻吧,看他俩青梅竹马多要好!

王美人一听正中下怀,一口答应下来,忙令刘彻拜见未来的丈母娘。

长公主越看越喜爱,一把拉住跪在地上的刘彻,将他抱在膝上,抚摸着他的头,问:“儿愿娶媳妇吗?”

刘彻虽然才五岁,却十分聪明伶俐,他只是看着长公主嘻嘻笑着不说话。

长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他是否合意,他摇摇头。长公主又指向阿娇,问:“阿娇作儿妇可好?”

刘彻答道:“若得阿娇为妇,当筑黄金屋贮之!”

长公主一听,心花怒放,当下便同王美人议定了亲事。

景帝起初不太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刘彻年纪还小,况且阿娇还比刘彻大几岁。但听到王美人告诉他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不禁大笑起来,心想这小小的孩子就懂这些,怕是天定的缘分,就同意了。

一天,窦太后在长乐宫举行家宴,为入朝觐见太后的梁王、她的小儿子刘武洗尘,景帝和长公主也陪坐在侧。席间,太后问起册立皇后之事因何迟迟未决。景帝答道:“拟立栗姬为后,不日即行册后大典。”

长公主一听急了,连忙进谗道:“栗姬生性忌妒,独宠后宫,容不得皇帝召幸别的美人。每与诸夫人会面后,往往以恶语相咒。”

太后素来相信自己的女儿,便训诫景帝说:“若得此悍妇为后,恐又重演‘人彘’惨祸了!”

景帝听了也有些不快。散席后,他踱到栗姬住的宫院,故意用话试探栗姬道:“朕千秋万岁之后,后宫诸位夫人若有生子者,你将如何对待?”

栗姬这几天正为长公主同王美人联姻一事不高兴。她生性奇妒,当初拒绝长公主就是因为恨她经常把美人进献给景帝,不料王美人乘机捞了外快,她预感到自己已处于不利的地位,今见景帝问这话,她猜想一定有人在背后说了她什么,不由心下恼火,脸上露出怒色。

景帝等了好久,见她拉长了脸不理不睬,心下十分气恼,咳了一声,拔脚就走。随后景帝又似乎听见身后传来怨骂声,更加生气。从此,他不再走进栗姬的宫院。

长公主处心积虑要让王美人当上皇后,常常进宫在景帝面前说她母子的好话,无非是讲王美人如何谦虚有德,胶东王如何聪明仁孝。加上后宫妃嫔宫人,大多受过王美人的好处,众口皆碑,使景帝越发相信王美人的贤德了。

一年多过去了,册后之事仍然悬而未决。忽然有一天,礼官上殿奏请,说是母以子贵,如今太子生母栗姬尚无位号,应立即册为皇后。

景帝一听大怒,斥道:“如此大事,岂是你们这些人议论的?”他怀疑是栗姬指使礼官提出来的,竟不容分说,立即下诏将刘荣的太子废掉,贬为临江王。太子的师傅、魏其侯窦婴等再三劝谏,说太子并无过失,废之不当。景帝就是不听。他一向刚愎自用,最讨厌别人对他提什么建议,更何况此时的他,已对栗姬怀有深深的恶感了。他哪里会想到,这件事又是王美人搞的鬼。

原来王美人蓄意争夺宝座,早有谋划在胸。她见长公主进谗多次,景帝日渐怨怒栗姬,知道已到火候,于是又使出一计,派心腹太监去找礼官,嘱他向皇帝奏请立栗姬为后,以此激怒景帝。果然一举成功。

多时失宠的栗姬已经抑郁不欢,儿子突然被废,使她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景帝下了一道诏书册立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诏书一下,犹如一道催命符,立即要了栗姬的命。

本来,立储与册后之事,景帝可能不会这么快就决定。只因后来他的弟弟梁王觊觎储位,说动窦太后逼迫景帝立他为皇太弟,景帝便决心及早册立太子,以杜绝梁王的非分之念。因此,梁王此举无意间为王美人夺取宝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栗姬外,这场斗争的另一个牺牲者刘荣的遭遇更惨。失母之痛未平息,他又被父皇勒令离开长安,孤苦一人来到封地江陵。一年之后,他见王宫不够宽敞,想动工修建,因宫外没有空地,邻近只有一座文帝庙垣还宽敞,刘荣便在庙垣边上建造宫室,不料又有小人向景帝告发,说他侵占祖宗的庙地。景帝不顾父子之情,将刘荣押回长安下狱治罪。刘荣悲愤至极,便在狱中悬梁自尽。

重寻弃女称心如意

长安城内,花团锦簇。宽阔的通衢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街细巷交织相连,无数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车流中,有一辆四匹马拉的龙衔宝盖华车,车内坐着的不是别人,就是刚刚登上帝位不久的当今天子汉武帝刘彻。这天,十六岁的刘彻微服出宫,去寻访一个在他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故而他在车中神情严肃,正襟危坐。

原来,刘彻登位不久,就发现他的母亲、已当上皇太后的王娡时常闷闷不乐。他问了几次,太后就是不肯说。后来,他身边的幸臣韩嫣悄悄告诉他,太后当初未进宫时曾嫁有一夫,姓金,并生有一个女儿,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未曾见面。如今太后富贵已全,万事称心,想必还有这件事未能如愿。武帝生性孝顺,忙照着韩嫣的指点,派人去太后故乡一带寻访。后在长陵查实,确有一个姓金的女子,身世同韩嫣所说相符。武帝决定亲自去长陵迎回这位同母所生的大姐,让太后称心如意。

一路行来,长安街市令武帝目不暇接。他从小生长的深宫,虽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却哪里比得上眼前这般杂色纷呈?他忍不住掀开车帘,贪婪地观赏起来。这次长陵之行,把汉武帝的心引出深宫内院,竟至构写了又一段宫廷艳史,这是后话。

到了金氏家门,武帝下车一看,三间瓦屋简陋异常,门庭冷落一片凄凉。这乡镇小民家从未见过世面,突然间有如此气派的豪贵找上门来,吓得全都躲进了里屋。经随行武士大声呼叫,才战战兢兢走出一个人,这人是金氏的丈夫。武帝盘问了几句,问不出什么来,又命小黄门进屋搜寻。

过了片刻,一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妇人被连拖带拽地拉了出来,见了武帝,忙不迭地叩头。武帝明白这妇人便是自己的同母姐姐,心下酸楚,连忙将她扶起,好言安慰说:“大姐何必如此胆小,朕若知道大姐深藏在此,早就来接你了!”稍待,命人把金氏扶上车快马加鞭驰回长安。路上,金氏问起随行的小黄门,方知这位少年就是当今天子,又惊又喜,犹如置身梦中。

进了皇城,看不尽的亭台画阁、琼楼玉宇,曲曲弯弯,走进一座华丽的宫院。过一会儿.一群珠翠环绕、身穿五彩衣裙的宫女把她引进里面,只见上首坐着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妇人身边站着去长陵迎接她的少年皇帝。金氏心领神会。急忙跪下,口称:“母亲在上,受女儿一拜。”

见到一别二十多年的亲生女儿,皇太后又悲又喜,母女相抱大哭一场。收住悲声后,太后问起前夫金王孙的情景,知道金王孙自从妻子入宫一去不返之后,曾去找岳母臧氏评理,又去官府告状,自然是无人理会,他最后只得忍气吞声作罢。后来金王孙不曾再娶,把女儿抚养成人,于前几年病故。金氏无兄无弟,招赘一个夫婿进门,生有一子一女,只是家境贫寒,度日艰难。太后听了,又伤心起来。

正叙话间,武帝已命人摆下盛宴,庆贺皇太后骨肉团圆。席间,太后又传令三个女儿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一起出来同长姐相见。

第二天武帝下诏,赐金氏女号修成君,赐钱千万,良田百顷,奴婢三百人。金氏女沾了母亲再嫁的光,忽而一步登天,从此世世富贵不绝。

王娡心满意足,当了十四年皇太后,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六月病逝。

标签: 入宫史上皇后

更多文章

  • 明末大臣马士英做了什么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大臣,明末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

  • 袁凯是怎么装疯的?竟然当着外人面大口吃“狗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外人,是怎么,狗屎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使政府廉洁,政治清明,对手下官员的要求极为严格,一旦有不良之举便会被其诛杀,这也使得他变得心狠手辣,对杀人习以为常,因他出生低微,生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还往往猜忌多疑。在安定天下的大业基本结束后,朱元璋便大兴文字狱,大杀功臣。当初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除了汤和交权辞归故里之外,其他

  • 朱元璋:我家爷爷、太爷爷都葬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我家,朱元璋,爷爷

    朱元璋家“先世家沛,徙句容”,即明代人熟知的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大约是在朱元璋伯父朱五一12岁、父亲朱五四8岁时,朱家爷爷朱初一与妻子王氏带了这几个孩子离开了朱家巷,北渡长江、淮河,一直来到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随即定居在那里。由此看来,被永远“定格”在句

  • 明清议和成败之关键:坏了大事的陈新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事,成败,明清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明清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议和上大做文章。那么,明清之间原本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吗?皇太极也好,崇祯皇帝也好,对于议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议和最终失败到底是为什么?皇太极议和曾经挺真诚一直以来,皇太极都以议和为话题,与明王朝不断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议和是为了选择更有利

  • 奢、安之乱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乱,历史意义,简介

    战争概述:奢、安之乱是明末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发动的反明战争(彝家称为“阿哲起兵”)。奢崇明系四川永宁宣抚使,安邦彦系贵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贵州世袭大土司。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廷调水西及永宁兵赴辽东作战而激起奢、安反抗。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

  • 明英宗“南宫复辟”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谜,南宫,英宗

    明英宗在封建王朝,普遍存在着权力的博弈。皇帝与皇储、亲生骨肉之间经常会为了权力而生死相搏。帝王家庭内,经常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如在隋朝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明朝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发生在明朝的&ldqu

  • 明朝首辅申时行是用什么办法,让他的邻居心甘情愿的搬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他的,明朝,申时

    提起“拆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当今社会,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的拆迁事故层出不穷,闹得沸沸扬扬。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钉子户”心甘情愿地搬呢?当然有,比如明朝的申时行就想到了一个妙招。这位申时行可不是一般人,最得意的时候做到了大明朝的内阁首辅,百官之首,后来岁数大了,皇帝给了他一大笔银子,让他回

  • 晚明民变——土地兼并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后果,土地,民变

    土地兼并在明朝中后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凭借特权疯狂掠夺土地,以“皇庄”为名的占田不断扩大。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的皇庄占田竟达二百一十四万亩。其子福王朱常洵封藩河南,一次便得赐田二百万亩,由于河南土地不足,又“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①。受封湖

  • 历史上吴三桂真的投降了吗?吴三桂投降清廷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之谜,历史上,清廷

    吴三桂,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传说金殿中的铜像是按照吴三桂的面相做的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

  • 明代清官赵邦清当官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故事,明代,清官

    在正宁古县城罗川镇,至今仍耸立着三座雄伟的石牌坊,它就是为纪念明代清官赵邦清而建立的。赵邦清(15581622),字仲一,号乾所,明代真宁(今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出生农家,母亲高氏,秉性刚毅,教子甚严。邦清6岁,母亲即督促他苦读,寒冬腊月,夜夜伴二更方休。15岁入学堂,后辗转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