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节 汉王叛乱,兵败身死

第二节 汉王叛乱,兵败身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8 更新时间:2023/12/25 20:35:15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突然病故,太子是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而受命前往居守的。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赶往北京。本想将朱瞻基置于死地的朱高煦,因朱瞻基行动太快,而没有成功。他们叔侄之间的斗争从此便真正拉开了序幕。

这场斗争,给文官们带来不少好处。汉王朱高煦所依靠的是当初参与“靖难”的军人集团。这种历史造成的结果使得朱瞻基从登极开始,就不得不依靠当初仁宗身边的一批文臣。历史,有时会出奇地相似,这一切好像在重现20多年前的一幕。那时候是朱棣依靠军人集团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此刻的朱高煦和朱瞻基不是也在将历史重演吗!朱高煦终于决心仿效父亲来第二次“靖难”。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生性温厚懦弱,喜读儒家经书,沉静好文,性格与其父朱棣很不相同。所以,成祖朱棣生前对他大为不满,甚至感到厌恶,只因“礼教”和“祖训”的关系,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成祖一直有废朱高炽储位之心。仁宗长子朱瞻基与其父相反,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既有祖父的英武,又有父亲的睿智,成祖在世时,深得成祖赏识。永乐九年,朱瞻基十四岁,成祖更将其册立为皇太孙。此后,成祖无论出征、巡幸,都把他带在身边,以增益见识,开阔眼界。在学业方面,成祖先后挑选了胡广、金幼孜、杨荣等名士为他讲授经史,即便在行军旅之中也不停止。

永乐十一年,外藩朝贡,在皇家校场行射箭比赛,年轻的皇太孙出场挽弓搭箭,连发皆中,使人们刮目相看。成祖更是高兴,觉得嫡长孙全然不像其肥笨迟缓、不能骑射的父亲,而很像自己。为了考察这个皇孙,校射毕,成祖当众对他说:“今天华夷之人会聚,朕有一句上联,你试着对对看:万方玉帛风云会”话一出口,皇太孙不假思索,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满场惊叹,成祖更是喜不自胜,深幸皇太孙文武双全,身后有人。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成祖第五次亲统大军出塞,征讨蒙古阿鲁台部。大军出塞,行程刚过半,朱棣突然一改往日作风,还未遇敌,便下令匆匆班师还朝。据说朱棣夜里做了一梦,梦见神人告诉他“上帝好生”,叫他不再出战,因而班师。以成祖驾崩于归途的情况看,实际上可能是由于成祖已经发病,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急于赶回京师安排后事。七月中,成祖死于归途中榆木川。事出非常,六师在外,随侍宦官马云等仓皇无措,在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指点下,秘不发丧。一面遣人随杨荣驰赴京师,密报太子,传遗命太子继位。

本来,汉王朱高煦在京中耳目极多,可是事出非常,待到他得到成祖已死的消息时,朱高炽已在北京即位了,高煦在关键时刻失了一着,虽然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仁宗在京驾崩,消息走漏得极快。京中耳目众多的汉王高煦闻讯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截住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还京继位。高煦派出一支精骑,从乐安州出发,准备在途中截杀太子。不料,太子朱瞻基刚刚抵达南京,但对父亲的驾崩却似早有准备,已经间道疾驰,在仁宗死后二十天,他竟从南京赶到了良乡,高煦的精骑竟未能追上他。在那里他接受了继位遗诏,急入京,主持举哀发丧。没等高煦再有动作,朱瞻基就已经在灵前即位,成为一代赭赫有名的明宣宗了。

实际上,早在明仁宗朱高炽还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就有两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一双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的,另一双则是他的弟弟朱高煦的。朱瞻基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蕴涵着青年人才有的无限渴望。朱高煦的那一双眼睛,目露凶光,邪意尽现,是一个集阴谋与野心于一身的、老了仍然不知足的人的眼神。

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厚以及对朱高煦一贯纵容发展到后来,朱高煦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朱高煦认为,朱高炽不惩治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既然皇帝帮怕他,朱高煦就认为他是世界第一大。眼见朱高炽就要归西了,朱高煦马上策划第二次夺位阴谋。这次行动,朱高煦的心更黑了,下手更狠了,不惜杀害侄子朱瞻基。

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月,朱高炽有一个伟大的计划,迁都回应天。为修整好应天,安排相关布置,迎接迁都,朱高炽派太子到应天处理相关工作。太子与皇帝异地分居,朱高煦夹在正中间,且离京城很近,为朱高煦的阴谋提供了可行性。

如果朱高炽死了,太子要从应天赶往京城奔丧,朱高煦决定在途中截杀太子。如果太子死了,朱高煦当皇帝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太子不死,他就没有一丁点儿当皇帝的可能性。当上皇帝后,朱高煦随便抓一帮人,说太子就是被他们杀死的,也没有人怀疑,因为那个时代有不少拦路抢劫的强人。

朱高煦的想法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实现这个阴谋的前提条件是他比太子早知道朱高炽的死讯。如果太子先知道皇帝的死讯,已经跑到京城奔丧了,朱高煦还不知道皇帝死了,怎么截杀?想当初,朱高炽能够顺顺利利地继位,就是因为朱高煦没能在他之前先知道皇帝的死讯。

很不巧,类似的事再度重演。朱瞻基已经跑到京城继位登基了,朱高煦才知道朱高炽死了。接连遭受两个十分雷同,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打击,朱高煦差点儿没气死。他之所以没气死,因为他决定起兵造反。

关于朱高煦这次截杀太子失败的事,主要原因还是他太自大了,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也没有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陪侍在皇帝身边的人,不是皇帝的心腹就是太子的心腹,他们都支持太子。与太子相比,朱高煦是一个冷门人物。尽管朱高煦曾经立过战功,但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朱高炽登基后,时代就变了,大趋势是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朱高煦的地位一天天下降,拥护他的人越来越少。

造反的代价很大,如果没有把握成功,就会连命都保不住。朱高煦几次都想造反,但没有一次成功。那么多次失败,好多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了,张辅就是其中一个。再说,朱瞻基是一个文武兼备的皇帝,不容易对付。

“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明史》)朱瞻基在军事战略上的造诣和个人勇猛上的培养都非常突出。还有,朱棣曾经带领他征讨蒙古,并多次带他北上巡游。对付这样一个受到良好教育和磨炼的青年人,年老体衰的朱高煦不是对手。没有谁会跟随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人造反,如果朱高煦造反,遇上的将会是孤军奋战。

标签: 叛乱汉王第二节

更多文章

  •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之死,朱高炽,第六章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

  • 陆炳为什么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家族,这是什么原因

    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陆炳被塑造成知书达理但性格懦弱、不愿也不敢参与朝堂争权的人,然而这只是小说之言,真实历史上的陆炳智商和情商双高。一个能在嘉靖时期风波云诡的朝堂上以锦衣卫一把手这种高危职业全身而退并得到各方好评的人,绝不能用“性格懦弱”来形容。陆炳出生锦衣卫世家,他的祖父陆陆墀任锦衣卫总旗,

  • 原本想诬陷别人为“害民官吏”和逃军,结果自己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官吏,本想,结果

    松阳县有个奸民叫杨均育,自小起就不学好,到大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耍奸使滑,坏事做绝,但又不留什么把柄给别人,所以一直能逍遥自在,且愈发猖狂。同为松阳县的一个名叫叶惟宗的县民不知怎么得罪了杨均育,杨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洪武中晚期,朱元璋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捉拿“积年害民官吏&rd

  •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颁布“禁猪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禁猪令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他能撇下朝政大臣,多次偷偷的外出游玩巡幸;他能让后宫佳丽独守空房,派人到处抢夺妇女供其淫乐;他能放着皇帝不当,甘愿当一名小小的总兵官;他自己生不出儿子,却从亡虏走卒中认养了二百多个皇庶子……而其中

  •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1385~1387)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十年,官吏,政界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1385~1387)洪武时期尽逮积年害民官吏运动至今为止从来没人专门研究和论述过,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一笔带过,陈梧桐先生在他的专着中也是如此处理。但从当年洪武晚期太学生周敬心的上书进谏和朱元璋的认账来看

  • 王娡竟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皇帝 王娡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是怎么,村妇,皇后

    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千古一帝,这样的女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了,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时候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可见王娡也曾是名门之后,但那都是以前的事了,到王娡的时候,她基

  • 600年前明朝的太学生待遇与现在大学生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年前,待遇,明朝

    ◎600年前的太学生待遇与现在大学生一样吗?不过那时的国子监学生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我们国家9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研究生的待遇,但实际上是前者要比后者待遇高得多。我们国家9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精英教育,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在3%左右,所以国

  • 明代秘史:况钟不遗余力治贪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不遗余力,明代,秘史

    明宣德五年七月,况钟到任苏州,这位苏州知府的初期政绩,具有传奇色彩。他是从县吏出身的,对地方上吏治的弊端和豪绅猾吏弄奸作恶的伎俩,十分熟悉。上任之初,他故意藏起敕书,不马上宣布,并且假装糊涂,表面上对属下吏员的阿谀奉承虚与周旋;对拿来案卷请他批示的府吏,先问他们该如何办理,再按照他们说的办法一一照批

  • 600年的历史疑案——李善长死得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死得,疑案

    〇《昭示奸党三录》“该死”的,全死了,可事情没完,还须清算……杀了30000余人,尤其是京师南京几乎成了屠宰场,不过这个屠宰场屠宰的不是牲口,而是大明功臣勋旧及其牵引出来的无辜的生命,可以说当时的南京城里到处都弥漫着血雨腥风,这绝对说得上是一出人间

  • 宁死不降的左懋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死不降

    明朝晚期,有一个名叫左懋第的人,他出使北方,身陷囹圄,在敌方的威逼利诱之前,表现得丝毫不为所动。左懋第,山东莱阳人,从小就有着高远的志向。崇祯年间,他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一路平步青云。清军入关后,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危难之时,左懋第协助福王组建了南明政权,与清军展开对抗。为了打探清军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