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与佛争地:朱元璋将佛神宝志从开善寺迁到了灵谷寺

皇帝与佛争地:朱元璋将佛神宝志从开善寺迁到了灵谷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937 更新时间:2023/12/29 16:08:53

前文说过,洪武八年前朱元璋在为自己选择百年之后的吉壤时,偏偏相中了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正是蒋山寺或言开善寺所在的位置。按照中国民间的说法:活人与死人争地,人与神争地,皆为大忌!但为了朱明子孙能够永固江山,占尽“龙蟠”紫金山的好风水,十分迷信的朱元璋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决定迁走开善寺。不过从中国特色政治技术层面来讲,要想做成这等大事,还真不能乱来。迁徙佛寺就得要听听佛界人士的心声,如果他们有这样高的政治觉悟,与中央朝廷保持高度的一致,岂不是上应佛神之请,下合民心,这才是有道之君所为!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呢?

洪武九年春,“浙东僧仲羲被召来为(蒋山寺)住持,前瞻宫阙,仅一里许,私自忖曰:‘王气攸聚,紫气黄雾,昕夕拥护,非惟吾徒食息靡宁,亦恐圣师神灵有所未妥。且佛法以方便为先,如得近地改建,诚至幸也。”这段话大致是说,浙东有个和尚叫仲羲的,人特别“灵敏”,让朱皇帝给看中了。洪武九年他被调入京师,任职蒋山寺住持。当他走马上任,走到离寺院大约还有一里地的地方就远远看见:紫金山独龙阜上笼罩着一团团的王气,紫气、黄雾相互簇拥着,好一个龙蟠圣地啊!这哪是我等无名小僧食宿打禅的地方,我们住下了也会心里不安的,即使像宝志公那样的圣师之神灵恐怕在此安置也会不妥啊!更何况学习佛法应以方便为先,要是能在附近哪个地方找个寺院的栖身之处,那才是蒋山寺的万幸啊!

你看在洪武皇帝的多年教导下,全国人民包括佛教界人士的政治觉悟就是高,已与朝廷中央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大家都听洪武帝的话,争做洪武帝的好学生、好顺民。仲羲,尽管先前还是一个浙江地方上默默无闻的“小僧”,现在可大不同了,京师名刹蒋山寺的住持,更为重要的是他无限忠于洪武帝,来到新工作岗位没多久就给大明天子打报告,将自己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出来。不过与一呼而应且没什么城府的仲羲相比,洪武天子可有内功了,他没有马上应允,直到五年后的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才下令:“改建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为灵谷寺。”“初太平兴国禅寺在宝珠峰之阳,梁僧宝公塔在焉。至是住持僧仲羲(又)奏请迁之。”

南京明孝陵独龙阜(齐、梁间建造起来的千年古刹开善寺旧址)

这是明确讲明孝陵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开善寺、志公塔及其他建筑(定林寺、宋熙寺、竹园寺、悟真庵等)的拆迁工程最早是在洪武十四年才开始的,“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明中叶文人笔记中也记载说:“之,端坐于内,发被体,指绕腰矣。”

古代科学不发达,灵异事情往往被无限渲染和夸大:当人们打开宝志塔时,大家都惊呆了,历时将近1000年,宝志依然完好地端坐在莲花缸里,面如活人,头发被体,手指甲绕腰数圈。人们赶紧敬奉香火,告慰高僧,将要迁徙。可不论召集再多的军士和民夫,花再多的力气,就是搬不动宝志。

负责拆迁工程的中军都督佥事李新等人立即奔向明皇宫,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据说什么都不怕的洪武帝听到这等怪事,当即就惊呆了,花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气来,然后急急忙忙地从皇宫出发,前往开善寺,焚香祭拜,并向已经圆寂了近1000年的宝志许诺道:“神僧啊,我朱某人给您金棺银椁下葬,并奉上360顷庄田作为供奉您老人家的香火钱。神僧啊,您千万别见怪,我就是给您老人家挪个位,给您造个更大更安静的佛教庭院。”神了,据说经朱元璋的这番拜祭和许诺,人们终于能搬动宝志,将其迁徙到了由朱皇帝敕建的灵谷寺。

灵谷寺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由明初宰相李善长受命选定的,其正式的工程建设历时整整1年,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动工,到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完成,动用人力“十万军工”,光服役的犯人就有5000多人;“工费钜万,仍赐庄田三百六十所,日食其一,岁而周焉,以为永业”。既成,(洪武帝)赐额曰:“‘灵谷,榜其外门,曰:‘第一禅林,又赐田一百五十余顷。”

标签: 朱元璋皇帝迁到

更多文章

  • 蓝玉之死:“狗急跳墙”似的蓝玉“谋反”背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之死,狗急跳墙,蓝玉

    〇“狗急跳墙”似的蓝玉“谋反”背后就在洪武中晚期大明君臣关系到了十分微妙的关键时刻,蓝玉还卷入了朱棣与朱标太子之间的纷争漩涡之中,他曾提醒自己的外甥女婿朱标:“臣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太子朱标说:&ldquo

  • 《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作者:张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作者,明朝,细节

    《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序言第一章家有家规第二章家庭教育不马虎第三章宫里的女人不容易第四章太监是这样变强的第五章再强的公公,也有弱的一面第六章宦官真的很坏吗?第七章明朝皇帝比较烦第八章明朝官员有点愤第九章明军是这样强大的第十章穿越到明朝去当兵第十一章莫笑书生空议论第十二章衣食住行都是学问第十三章穿

  • 朱元璋3次亲征“大汉国”武昌围城战与陈理投降——1364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围城,大汉,武昌

    张定边带着陈理逃走时,朱元璋军诸多将士建议,迅速追打,直捣陈友谅老巢武昌。可朱元璋并不赞成,他认为若乘胜追击,“覆巢之下,有完卵乎”?更何况兵法有言:“穷寇莫追!”追急了,“彼必死斗,杀伤必多”。其实朱元璋只说了一个原因,还有一

  • 第二节 汉王叛乱,兵败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叛乱,汉王,第二节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突然病故,太子是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而受命前往居守的。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赶往北京。本想将朱瞻基置于死地的朱高煦,因朱瞻基行动太快,而没有成功。他们叔侄之间的斗争从此便真正拉开了序幕。这场斗争,给文官们带来不少好处。汉王朱高煦所

  •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之死,朱高炽,第六章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

  • 陆炳为什么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家族,这是什么原因

    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陆炳被塑造成知书达理但性格懦弱、不愿也不敢参与朝堂争权的人,然而这只是小说之言,真实历史上的陆炳智商和情商双高。一个能在嘉靖时期风波云诡的朝堂上以锦衣卫一把手这种高危职业全身而退并得到各方好评的人,绝不能用“性格懦弱”来形容。陆炳出生锦衣卫世家,他的祖父陆陆墀任锦衣卫总旗,

  • 原本想诬陷别人为“害民官吏”和逃军,结果自己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官吏,本想,结果

    松阳县有个奸民叫杨均育,自小起就不学好,到大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耍奸使滑,坏事做绝,但又不留什么把柄给别人,所以一直能逍遥自在,且愈发猖狂。同为松阳县的一个名叫叶惟宗的县民不知怎么得罪了杨均育,杨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洪武中晚期,朱元璋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捉拿“积年害民官吏&rd

  •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颁布“禁猪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禁猪令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他能撇下朝政大臣,多次偷偷的外出游玩巡幸;他能让后宫佳丽独守空房,派人到处抢夺妇女供其淫乐;他能放着皇帝不当,甘愿当一名小小的总兵官;他自己生不出儿子,却从亡虏走卒中认养了二百多个皇庶子……而其中

  •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1385~1387)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十年,官吏,政界

    尽逮积年害民官吏全面清除政界“垃圾”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年(1385~1387)洪武时期尽逮积年害民官吏运动至今为止从来没人专门研究和论述过,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一笔带过,陈梧桐先生在他的专着中也是如此处理。但从当年洪武晚期太学生周敬心的上书进谏和朱元璋的认账来看

  • 王娡竟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皇帝 王娡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是怎么,村妇,皇后

    由村妇变皇后,还生出了千古一帝,这样的女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了,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王娡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时候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可见王娡也曾是名门之后,但那都是以前的事了,到王娡的时候,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