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临安之战——元军如何从对峙到攻破临安的

临安之战——元军如何从对峙到攻破临安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231 更新时间:2024/1/14 9:32:47

南宋立国是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完全失去了屏障。元军在建康休整后,兵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准备攻取临安,处在进攻的有利地位。

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主和举棋不定。虽然朝廷屡次诏令各地宋军入卫临安,终因元军全面进攻,荆湖、川陕战场宋军自顾不暇,两淮

宋军被元军阻隔无法渡江赴援,只有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张世杰、江西文天祥等将帅

和两浙、福建部分厢禁兵到达临安守卫。但这些小规模增援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局面。

1275年5月宋廷命主战派张世杰率军出击元军外围防线,没能打通。6月,淮东制置使

李庭芝命姜才等打通援救扬州的通道,两军在扬子桥激战,宋军死伤万余人,姜才只带数骑逃回扬州。为确保临安,宋廷组织焦山之战。张世杰约殿前都指挥使张彦率兵出镇江,以图控制长江南岸,扬州李庭芝出兵瓜洲,从江北配合,自己率水师陈兵镇江以东的焦山江面,约定三路俱进,与元军决战。但扬州宋军没有按时赶到,镇江张彦拒不发

兵,使张世杰孤军深入。元将阿术、阿塔海、张弘范等在石公山居高临下指挥战斗,命万户刘深沿长江北岸绕至宋军背后,董文炳、刘国杰从焦山左右两边进击,万户忽剌直

冲宋军大阵。元军乘风放火箭,宋船纷纷起火,阵势顿时大乱,宋师全军覆没,损失战

舰700余艘。焦山之败,宋朝军队损失殆尽,朝廷或主议和,或主南逃,分崩离析,一筹莫展,南宋灭亡指日可待了。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忽必烈最后下定灭宋决心,命伯颜率领元军直逼临安。

伯颜受命后,召集攻宋将帅部署方略,确定了“分诸军为三道,会于临安”的作战部署。

这年十一月,伯颜分兵三路会攻临安,西路由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率领蒙古骑兵出建康,向溧阳、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进军;东路由参政董文炳、万户张

弘范、都统范文虎率水师沿江入海,向海盐、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进军;中路伯颜带领诸军,率水陆两军出镇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进军。

西路军主帅阿剌罕率军南下,直趋溧阳,遭到南宋守军的抵抗,结果宋军损兵折将,

残部南撤。元军乘胜追击,在溧阳西南银林东坝再次打败宋军。元军在追击途中受到南

宋援军的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后来元军派蒙古骑兵冲杀,宋军抵挡不住,突围南逃。

溧阳之战,宋军损失将校70余人,士卒近2万人,伤亡惨重。西路军于十一月下旬逼进

建康通往临安的要隘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南宋守将张濡率兵北上阻击元军,与元军骑兵交战。宋军虽是精兵强将,但只有数千人,而且都是步兵,虽然奋勇冲杀,

但却难以阻挡强大的蒙古骑兵,终于被击溃,主将张濡被杀,士兵死伤2000余人,元军控制了临安的北大门。

中路军伯颜率兵进攻常州,常州是拱卫临安的前阵,是元军整个攻取临安计划的关键,伯颜派兵击溃宋增援部队后,亲自指挥攻城。元军在城南筑高台,把炮放在台上向

城内猛轰,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内一片火海。伯颜命元军架云梯、绳桥攻城,元军攻入城内。常州守将姚岩率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没有外援而失败。姚岩、王安节等阵亡,僧人万安、莫谦之长老率僧兵赴援,500名僧兵全部战死。

伯颜下令屠城,只有7人幸免于难。常州之战是宋元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役,影响很大。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正当常州军民艰苦抗敌之际,宋廷派张全率2000余人由淮入援常州,文天祥也派部将尹玉率兵偕同赴援。伯颜得报后,命怀都、王良臣领兵在

五牧(今江苏常州东南)阻击宋军。战争开始后,文天祥部将麻士龙与元军交战,由于张全按兵不救,麻士龙战死。在元军攻击下,张全退到五牧,文天祥部将朱华奋起抗击,

挡住了元军。尹玉指挥宋军与元军决战,元军损失惨重。元将王良臣配合怀都水陆夹击宋军,宋将张全始终按兵不动,尹玉失败,溃军南逃,尹玉力战被俘,为元军所杀,所部将士大部分战死。张全见大势已去,率军逃离五牧,致使救援失败,没能解常州之围。

伯颜攻破常州后,派都元帅阇里帖木儿,万户怀都率兵攻无锡、平江,在元军大兵

压境下,两地宋军投降元军。东路水军以范文虎为先锋,顺江东进,由于长江两岸已无宋军把守,元军进军顺利。

当时长江口活跃着一支由贫苦渔民组成的水军,由朱清、张瑄率领,不受宋朝管辖。元军主帅董文炳认为可以利用这支力量,便招降了这支海上武装,朱、张二人带领人马和

海船随元军南下攻取临安,增强了元军海战能力。东路军出长江口后沿海商下,十二月逼近钱塘江口,从海道包围了临安。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朝三路大军近逼临安,随时准备攻占临安。至元

十三年(1276年)正月,东路军董文炳一部登陆,抵达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宋守军投降。

董文炳率东路军与中路伯颜大军会师,西路军阿剌罕也率部与中路军会师。在大军压境形势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乱,丞相陈宜中请太皇太后出海避敌,张世杰、文天祥主

张决死一战。宋廷既没有兵力抵抗,求和又被元军拒绝,于是奉玺书向伯颜请降。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衮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伯颜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宋廷人员,把宋帝赵显皇太后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监护起程,浩浩荡荡北上。至此,临安被元军攻取,南宋朝廷灭亡。

标签: 临安

更多文章

  • 第二节 交好汗国,往来欧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欧洲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期,各大汗国政见不合,致使元朝丧失了对他们的实际控制能力。在蒙古各汗国中,元朝与远在西亚的伊利汗国间的关系一直很好,而与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关系就不那么乐观了。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继承窝阔台汗国后,一直觊觎大汗的正统地位。察合台汗国与海都结盟后,不时对忽必烈控制的地盘发动侵扰

  • 第四节 致力盐铁,增加财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第四节

    忽必烈要南征北战,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几十万大军的粮饷供应不上,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想对南宋发动战争,要想对海都动武,他首先必须解决财政问题。中统三年,也就是1261年,忽必烈朝议的重点又转向了如何提高财政税收,如何为他开动战争机器提供大量的动力问题。这次,

  • 一、成宗的“守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273年,忽必烈依汉制册立真金为皇太子。但遗憾的是这位皇太子却没能活过他的父亲。1285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真金皇太子去世了。在这以后,忽必烈这位苍老的国君再也没有册立太子。一直到1293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时日可能不多的时候,才把已故皇太子真金的旧印交到这位太子最小的儿子铁穆耳的手上。但这种举动

  • 郑允端:字画堪比黄金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金价

    在博宝网首页,有一则关于郑允端题图诗的消息,称某收藏者持有元代郑允端题图诗一幅,绢本,高165厘米,宽50厘米,此物经专业公司鉴定,疑为孤本,但属真迹。绢书上有:“慈母三迁抑已勤,满头白发乱如云。机丝一段吾儿续,织的经天纬地文。”落款下有玉园女史印鉴,贞字正淑印鉴。该绢画售价

  • 元朝中期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农民起义

    1294年,元成宗即位后,元朝进入它自身发展的中期阶段。这时,蒙古贵族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在这一时期内,元朝统治者加重了对各族人民的搜括,税额不断扩大,至延祐初,税额“比国初已倍五十矣”,因此,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这一时期内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

  • 二、贾似道兵溃丁家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襄樊失守,吕文焕投降,元军大举南下,南宋朝野震惊。奸相贾似道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能躲在西湖葛岭边上的半闲居里安乐了,作为总领国政的太师,他不得不请命出征了。其实早在襄樊告急的文书似雪片般飞到南宋朝廷时,贾似道就预感到了形势不妙,为自己安排了后招。当时他见元军南下的事情已经隐瞒不住了,就表面上请求亲自率

  • 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白莲教的传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白莲教

    一、开河、变钞激化了阶级矛盾元朝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趋激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陶宗仪《南村辗耕录》中收有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 朴不花和魏忠贤相比 谁更厉害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太监也叫宦官,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在皇帝诺大的后宫里,有些事情是柔柔弱弱的女子做不到的,所以皇帝就会让自己身边亲近的太监来做,太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变异化的人,也不太有可能作出反抗皇帝的事情,而且太监身份的特殊性也让他们很难离开皇宫融入社会,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所以,这样的

  • 元朝建立的背景:北方草原的鞑靼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鞑靼

    “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说,元朝的建立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这个历史必然的实现,也是以其“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为前提和基础。13世纪初

  • 韩林儿是起义军领袖,为何最后去投奔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起义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林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小明王韩林儿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之所以说他重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元朝末年的时候,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官府腐败。因此,天下动荡不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韩山童横空出世。韩山童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