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宪宗六年不知得子,万贵妃横行后宫

明宪宗六年不知得子,万贵妃横行后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40 更新时间:2023/12/30 18:26:21

在封建王朝的宫廷里,什么怪事都能发生。亲生儿子长到六岁,当父亲的竟不知道,就是怪事中的一件。这是明朝宪宗年间的事情。为什么宪宗六年不知得子呢?这和当时的一个万贵妃有关,但追寻根源还与景帝的家庭纠纷有些牵连。

景帝是个私心很重的人,因为他的哥哥英宗成了瓦刺也先的俘虏,他才得以取而代之,做了皇帝。本来英宗的儿子见深已被册立为皇太子,景帝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在景泰三年(1452)五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对这种作法,景帝皇后汪氏很不赞成,景帝就把汪皇后废掉,立杭妃为皇后。谁知这些变化,竟引出了以后明朝宫廷里的许多麻烦事。

按照传统的习惯,被废的太子不能住在宫中,因为不但在礼节称呼上有许多不便,而且对皇位的安全也构成威胁。景帝在宫外为见深盖了一座王府居住。后来英宗被迎回住在南宫,见深的母亲周氏要侍奉英宗,不能够随便出入宫门到沂王府照料刚刚五岁的见深,便继续让一个姓万的宫女前往看护。这个万宫女四岁时被选入宫,长大侍奉英宗的母亲孙太后。见深两岁被册立为太子之后,万宫女又改为侍奉太子,实际上成了太子的“保姆”。见深被废掉太子位迁居沂王府,感到非常孤单,万宫女就象母亲一样照顾他,当然她也就自然地成了沂王府的女管家、见深的保护人。英宗复位以后,再立见深为皇太子。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十八岁的见深继承皇位,历史上称他为宪宗,这时万宫女已35岁。说来也出奇,万宫女和宪宗尽管年龄相差17岁,但他们之间竟发生了恋爱关系,宪宗封万氏为妃。从此,万氏就非常得宠于宪宗,甚至宪宗每次在宫中游玩,她都全副戎装在前头开路。

最初,宪宗在天顺八年七月曾立吴氏为皇后,吴皇后对万妃得宠极为不满。一天,她找了个岔口,把万妃狠狠地打了一顿板子。不料,万妃在宪宗面前告了吴皇后一状,不久,宪宗就把吴皇后废掉了,这离册立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宪宗废掉吴后,又改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很乖巧,她知道万妃很得宠,又看到吴皇后的下场,便采取了淡然处之的态度。这样,万妃更加飞扬跋扈,俨然成了后宫的主宰。成化二年(1466)正月,37岁的万妃为刚刚二十岁的宪宗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皇长子,宪宗非常高兴,马上册封万妃为万贵妃,并分遣太监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祭祀,以感谢天地的保佑和祖宗的恩德。谁知,这个皇长子没福气,不到一年就死了。万贵妃从此也再没有生育过。

万贵妃是个非常狠毒的女人,她生怕别的宫女或妃子生儿子,篡夺她的宠位,于是就和宫中的太监汪直、梁芳等人勾结,让这些太监作她的爪牙,一旦发现哪些宫女或嫔妃怀孕就逼迫她们堕胎。由于这一原因,在很长的时间里宪宗都没有儿子。到了成化七年(1471),好不容易贤妃柏氏为宪宗生了个儿子,这就是皇二子朱祐极。同年十一月祐极被立为太子。忌恨成性的万贵妃当然不能容忍,到第二年(1472)正月就把柘极害死了。这样宪宗还是没有儿子。

还是在成化元年(1465)的时候,有一个广西平乐府贺县土官的女儿纪氏进了皇宫。因为她聪明机警,能认许多字,便被委派为管理皇帝的私人财产,这个职务当时叫做内藏典守。成化五年(1469)秋,宪宗到内承运库询问内藏收支出纳情况和纪氏相遇,纪氏的美貌,办事的机敏都给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纪氏怀孕了。万贵妃知道了这个消息,恨得咬牙切齿。她一方面严密封锁,不让宪宗知道纪氏怀孕;另一方面又派宫女强迫纪氏堕胎。由于纪氏在宫中的人缘非常好,万贵妃派去的宫女不但没强迫她堕胎,反而帮她出主意怎样保胎。宫女们经过商量,编造了一个谎话,欺骗万贵妃说:纪氏不是怀孕而是得了腹胀病。于是,万贵妃把纪氏谪居到安乐堂。

安乐堂在今北京北海公园以西的养蜂夹道内,当时叫羊房夹道,是皇家的动物园,里面有虎城、牲口房等设施。安乐堂就在羊房夹道的西边。名为“安乐”,实际上是一个收容院,凡是年老、有病、或有过失的宫女都打发到这里来。成化六年(1470)七月,纪氏在安乐堂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皇三子。尽管宫女们多方保密,万贵妃通过各种途径还是知道了这一消息。于是她叫来太监张敏,命他去溺死纪氏的孩子。张敏接到任务后心里很不踏实,也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皇帝很希望要个儿子,如果自己把他的儿子杀死,将来皇帝知道后怪罪下来那还了得!他考虑再三还是拿不定主意,就和同事们商量。最后决定把纪氏的孩子藏到别的屋子里,用宫中的乳制糕点喂他,同时报告万贵妃就说孩子已被溺死。那时,被废的吴皇后住在西内,她也经常到安乐堂来照料这个孩子。

这件事做得是那样秘密,以致万贵妃尽管疑心,多方打听情况,还是没有得到真实的消息。不知不觉六年过去了。

成化十一年(1475)春,宪宗29岁,正是朝气蓬勃、有作为的时候。但是没有儿子的长期苦闷,以致懒于政务,终日在后宫厮混,使他未老先衰。一天早晨,张敏为他梳整头发,宪宗对着镜子,感慨地说:“我已经老了,可是还没有儿子。”张敏感到公布皇子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壮着胆子一边在地上磕着响头,一边对宪宗说:“恭喜万岁爷,你已经有儿子了。”宪宗一听直发愣,他以为自己听错了,赶忙追问一句:“你说什么?”张敏大声地重复说:“你已经有儿子了!”当时一个叫怀恩的老太监也在宪宗身旁,他进一步证明张敏讲的是实话,并请求宪宗恕他们的罪,为他们作主。宪宗非常高兴,急忙起驾西内,派人迎接皇太子。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传到了安乐堂,安乐堂顿时沸腾起来。纪氏分外激动,六年的往事转瞬间闪过脑海,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掉下来。她把皇子拉到身边,为他梳整了长长的头发,披上了一件小红袍,告诉他:“孩子,你去吧!不要想妈妈,那个穿着黄袍,留着胡子的人就是你的父皇。”皇子坐着小车来到阶下。他拖着长长的头发,径直走到了宪宗的怀里。宪宗把皇子抱在膝上,看了很久,情绪激动,忍不住掉下泪来说:“真是我的儿子,像我!像我!”此后,宪宗命礼部给皇子起了名字叫祐樘,又决定立祐樘为皇太子。

宪宗把皇子接出安乐堂后,又让纪氏移居永寿宫,正式封她为淑妃,并几次召见了她。宪宗还把怀恩召到内阁,给文武大臣详细地讲了这件事的经过。

不用说,万贵妃当然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她又气又恨,口里不断地骂:“这群小子害了我!”这时万贵妃已经46岁了,她当然不能容忍纪淑妃夺了她的宠位。一天,她终于设计毒死了纪淑妃。太监张敏看到纪淑妃突然死去,知道事情不好,生怕也遭到万贵妃的毒害,便吞金自杀了。这样一来,皇太子祐樘又处在危险的境地,万贵妃的魔爪随时都有可能把他捕获。

这时候,孝肃周太后起了作用。周太后是英宗妃子,宪宗的生母,当时住在仁寿宫。她对宪宗说:“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吧。”周太后对祐樘的保护很尽心,对他的态度也非常慈爱。她经常嘱咐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一定要十分小心,绝对不能随便吃东西。一次,万贵妃把祐樘召去,端上了许多点心,祐樘看了摇摇头说:“我吃饱了。”万贵妃又命人端上汤让祐樘喝,祐樘说:“我怕里边有毒。”这下可气坏了万贵妃,她大声骂祐樘:“你才这么小,心眼就这么多,将来还不把我吃了。”从此以后祐樘再也不去万贵妃那里了。万贵妃气病了,但是她仍不甘心,又搞了别的花招。她不再用毒死、堕胎的办法杀死嫔妃们的孩子,而是让他们多生孩子,以便让这些孩子们今后和皇太子争高低。这样在祐樘以后,宪宗又有11个儿子。

成化二十年(1484),祜樘的皇太子位差一点被废掉。当时宪宗37岁,因酒色过度,身体十分虚弱,万贵妃五十四岁,因身体过胖也患有高血压病,他们的身体都不太好,而这时皇太子刚刚十五岁,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他也都明白了。在这种情况下,太监梁芳等人非常恐慌,很怕宪宗一旦驾崩,太子即位,会治他们的罪。又怕万贵妃一死,失去靠山,日子也不好过。于是他就极力怂恿万贵妃向宪宗建议,将祐樘废掉,立宪宗的另一个儿子兴王为太子,宪宗默许了。司礼监怀恩听说这件事后,急忙来见宪宗,再三力争,说不应废掉太子,但仍然无济于事。就在这关键时刻,山东泰山发生了地震,祐樘的太子位才得以保留。原来在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曾封泰山为东岳,象征着东宫,所以泰山地震就意味着东宫不稳。宪宗是个很迷信的人,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警告,便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为了发泄怨恨,他把怀恩谪居到了凤阳。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天,万贵妃得脑溢血死了,时年58岁。宪宗为此七天没有上朝,心里非常悲痛。这年八月,他在病床上躺了十天后,也一命归天。继承皇位的是太子祐樘,历史上称为孝宗。

为什么万贵妃能够得宠而且表现得那样横行无忌呢?这与宪宗当然有很大关系。宪宗自幼就在万贵妃监护之下,长成以后也一直依靠万贵妃。他对万贵妃是又敬又怕。宪宗本人也不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18岁即位,41岁去世,在位23年中很少问政,大量的时间在荒嬉中度过。户部主事周轸曾尖锐地向他指出:“神仙、佛老、外戚、女谒、声色、货利、奇技、淫巧都是你平时经常接触的,左右的人也爱用这些引诱你。”对这忠诚的警告,宪宗当然听不进去,那么,他所信赖的朝廷大员就只能是那些溜须拍马,专说奉承话的人了。宪宗当政时期,民间流传着“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歌谣,足以表明当时朝政的腐败和昏庸。

“纸糊三阁老”指的是宪宗时期内阁大臣刘吉、刘珝和万安三人。刘吉是一个伪君子,成化十八年(1482)他因丁忧(遭父母之丧)必须离职,宪宗令他“起伏”(即不等到终制,便出来复职)。刘吉一面装出对于名利很淡薄的孝子模样,一面却又暗地里托万贵妃在宪宗面前说好话,使宪宗不批准他辞职。他这样做,又怎能不助长万贵妃的气焰呢?刘珝胆小怕事,是个地道的“老好人”。这种没有骨气的人又怎能负起朝廷重任?万安更是赤裸裸的卑鄙小人,他自称是万贵妃的侄子,对万贵妃百般献媚,以此得到万贵妃的宠信。在宪宗面前,他只懂叩头,喊万岁。这种实为万贵妃爪牙的朝廷大员,只能把朝政搞得乌七八糟。至于“泥塑六尚书”,则是指宪宗时期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的陈钺、尹曼等人。他们之所以能得到高官厚禄,靠的是与宦官勾结。陈钺是太监汪直的门下,而汪直又是万贵妃的亲信。就靠这一点,陈钺当了兵部尚书。尹旻当户部尚书13年,也是依仗宦官和万贵妃的关系。朝廷大员与万贵妃的关系竟如此密切,那么万贵妃横行霸道,狠毒异常,使宪宗得子六年都不知道,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标签: 六年后宫贵妃

更多文章

  • 1644年北方鼠疫:横行华北的大鼠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北,鼠疫

    1644年,人们还不知道细菌为何物,尽管它们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大疫往往代表着细菌造成的传染病流行。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后期,大疫在北方多次流行。从万历年间开始,山西开始出现瘟疫。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疫情,十年山西全境大疫,十六、十七两年为高峰。河南江苏在崇祯十三年到十七年间也多次出

  • 杨荣简介:多谋善断 四朝皇帝的心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多谋善断,心腹,皇帝

    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建文二年(1400年)中进士。授编修之职,明成祖朱棣即帝位之前,杨荣主动投靠;朱棣登位前,在马前曾向他询问是先谒见太祖灵还是先即帝位。杨荣说;先谒灵名正言顺,朱棣于是率车马先晋谒了太祖灵后才回宫登上帝位,从此被视为心腹,朱棣即位

  • 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监,明朝,有哪些

    明朝宦官以用事之久、握权之广着称,明朝的宦官们插手朝政、把持国家政治经济各领域,将阉宦之患发展到叁千年历史之极致。那么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呢?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 明代山西盐商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山西,明代,盐商

    关键词:明代;晋商;开中制山西的自古就有历史悠久商业传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就推行过鼓励商业的“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到了宋朝,山西商人已初显身手,到了明清达到顶峰,而引领明代晋商兴盛的领头羊则是山西盐商。一、明代初期历史客观环境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

  • 明代秘史:马皇后尊师重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尊师,明代,秘史

    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氏,生于元至顺元年(133O年),至正十二年与朱元璋结婚。元朝覆灭,朱元璋建立明朝,马氏被封为皇后。她在后位十五年,明洪武十五年故世,终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曾把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在她死后,不再册立中宫,以示对她的尊重和怀念。君主夫妻,如此爱重,马皇后必有她获得宠敬的原由,翻阅《

  • 朱元璋亲征婺州与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广积粮,方针,朱元璋

    兰溪就在婺州的边上,它的东北方浦江又给李文忠攻下了,按照常规来看,攻取婺州不说是囊中取物,但也应该是指日可待,但没想到的是,胡大海军队在婺州城下打了整整两个月,就是没能拿下它。朱元璋闻讯后决定亲征,他要集中优势兵力,尽快将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浙东地区给占了,构成对张士诚政权的南、西、北的三面包围,同时

  • 第三节 宣宗即位,疑团种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宣宗,疑团,第三节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5年)七月成祖驾崩,到洪熙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宣宗继位,不到一年时间,皇位便从祖父传至孙子,以宣宗朱瞻基之果决机敏,处事周全,他的继位也不免留下了种种疑团。首先,成祖之死,远在塞外,其周围宦官海涛等人及接近皇帝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都是朱瞻基的亲信。根据现有资料分析,

  • 刘伯温和朱升谁更厉害?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更厉害,朱元璋,谋士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熟知历史的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

  • 严惩违制娶“小三”的“第一大学”校长和奢靡的“富二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奢靡,小三,校长

    有个叫许元的文臣曾经很为朱元璋喜欢,出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有一次朱元璋听说许元有个愿望:好几年没回乡,连做梦也想回家去扫扫墓。大臣有这样的孝心,朱元璋当即就准许了,并加以厚赏。太子朱标听说后,也对许校长赏赐了一番。哪知这个许校长回到浙江老家后,顿时就逍遥快活起来,家里置办了象牙床。象牙床得有佳人睡啊

  •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不倒翁,官场,明朝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