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六章 空悲切,旅顺惨案_三、旅顺喋血

甲午之战:第六章 空悲切,旅顺惨案_三、旅顺喋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35 更新时间:2024/1/8 21:14:43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七十八门。

关于旅顺之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八营4000人。11月初,李鸿章又派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败退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八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督都,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

日本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整休一旬。同年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

日军兵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宽、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

这一天,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塞子宿营。

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

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

11月20日,日军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开各级将校会议,决定21日凌晨2时发动总攻。次日,各军进入预定的阵地。骑兵搜索队警戒盘龙山以西,部分骑兵搜索通向旅顺的道路;右翼纵队第一师团攻椅子山炮台,混成第十二旅团攻二龙山炮台;左翼纵队在旅顺东北布阵,牵制清军;军司令部驻土城子南;联合舰队在旅顺海口一字摆开,牵制清军兵力。

11月21日晨6时40分,日军逼近各炮台,西宽少将为先锋,率领第三联队首先攻扑椅子山最西的炮台。炮兵则在椅子山西面布阵,同时攻击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清军发炮应战,但由于日军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毁。最后第三联队的步兵发动冲锋,一举攻下椅子山的三个炮台,时为上午8时。

山地中将攻下椅子山炮台后,又令炮队攻击松树山炮台。

炮弹击中其火药库,“轰轰轰”地猛烈爆炸不绝于耳,松树山炮台彻底被毁。此时长谷川少将的混成旅团正在攻打二龙山炮台和鸡冠山炮台,由于第一师团各部队包抄两炮台的背后,清军腹背受敌,终于不支而退,二龙山、鸡冠山两炮台失陷。时近中午,旅顺背后各炮台大都陷落,所剩的只有海岸炮台。海岸诸炮台以黄金山炮台最为坚固,日军第二联队长伊濑知好成大佐奉命攻打该炮台。当日军一逼近黄金山炮台时,清军东岸守将黄仕林便弃炮台逃走,炮台被日军轻易占领,时为下午5时。东岸其他炮台如摸珠礁、老砺嘴等炮台守兵不战而逃,东岸炮台全部失陷。

到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军手中。但是当夜张光前率领部下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诸炮台也尽归日军所有。

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一天内全部被日军占领,清军战死约2000余人,日军仅损失280人。

清政府将总理船政、专办水陆营务的道员龚昭与以“不能联络诸军同心固守,迨船坞失陷避至烟台”等罪名逮捕,交与刑部治罪。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最早认为死难者约20000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大概约8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据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

“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

“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据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

“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本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

“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我经过各街,到处见尸体均残毁如野兽所啮。被杀之店铺生意人,堆积叠在道旁,眼中之泪,伤痕之血,都已冰结成块。甚至有知灵性之犬狗,见主人尸首之僵硬,不禁悲鸣于侧,其惨可知矣”。

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约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

“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旅顺大屠杀之前,日本就为掩盖事实真相做了周密的部署。1894年6月,日本陆军省偕海军省联合颁令,严禁本国所有报刊登载军事新闻,以免泄漏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8月1日,内务省即宣布对有关甲午战争的报道实施“审阅”制度,各报社发稿前,均须将原稿送呈指定的警保局,加盖了“审查批准”印戳的,方可发表。凡被认属“有污点的事件”,则打上“禁止刊登”之印记,用墨水涂毁。

9月中旬,大本营规定,改行新的《新闻材料公示程序》。全国报刊的记者们,只能到大本营设在广岛的副官部去,申请检索当局“许可公布”的消息。而且刊登之后,皆应寄交一份报刊给副官部备案。

与此同时,大本营对若干被允准随军采访的日籍记者(约130名,包括11名画家、4名摄影师,分属66家报社),下达了极端苛峻的“随军纪律”,并指派军官全程监视,一旦某人被军方视为“有害的记者”,立马押遣回国,给予重罚。

由于日本政府对事件真相的成功掩盖,当旅顺攻陷的消息传至日本本土,全国多处游行举宴,高呼万岁,庆祝胜利。东京股票市场也反弹暴涨,“盛况宛如鼎沸”。

大本营随后将第二军在旅顺劫掠的大批“战利品”运回国内,展示于东京的靖国神社,前往观展的人流“比到浅草、上野观光的还要多”。

“战利品”这个名称在日本国内成为时尚,许多商家纷纷推出以“战利品”命名的新商品,并得到畅销。当屠杀的报道终于浮现时,日本社会也为之震惊。

旅顺大屠杀之后,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先后被陆奥宗光指使日本驻英临时代理公使内田康哉收买。“每当有不利(日本)的报道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这两家新闻机构通常都立刻出马,给予反宣传。

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野蛮惨害”的电稿。中央通讯社则辩称:“除战时正当杀伤之外,(日军)无杀害一名中国人”。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日本的《日本邮报》、《日本周刊邮报》以及意大利等国的若干报刊。

直到11月26日,还是有大洋彼岸的英国《泰晤士报》刊出电讯:据报告,在旅顺发生了大屠杀。这是世界上最早披露有关“旅顺大屠杀”的信息。

11月29日,美国的《世界报》刊登了来自中国芝罘(今烟台一带)的一则报道:“日本军(在旅顺)不分老幼全都枪杀,三天期间,掠夺与屠杀达到了极点”。

该报于12月12日、13日、19日、20日连续数天刊登“战争特派员”克里曼的长篇“纪实报告”:《日本军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称:“日本为蒙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英国的《泰晤士报》与《标准报》跟进报道,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得悉事件详情的同时,无不对远东的暴行感到战栗、痛心、愤怒”。克里曼的数字是两千人遇害,而维利尔斯的数字则是两万人遇害。

标签: 悲切旅顺甲午

更多文章

  • 揭秘康广仁墓葬之谜,究竟葬于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之谜,墓葬,康广仁

    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壮怀激烈可与谭嗣同比肩,其见识甚至超过康有为。康广仁历来反对科举制度,从不参加应试,并认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变法图强应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所以,康广仁对办学办报兴致盎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百日维新”

  •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生平简介与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台湾,巡抚,贡献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自幼托身陇亩,生活非常窘困。但为人刚毅任侠,耿介勇敢,平时喜欢耍枪弄棒,练就一身武艺。曾杀土豪、劫富户、捍法网,闯荡江湖,成为官府追捕的要犯。清咸丰4年(1854),接受官府&ldquo

  • 清代后期汉族诞育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清代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经过戊戌维新运动和革命党人对新思想的宣传和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清代的人生利益制度与规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就决定了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的人生礼仪风俗,必然出现新旧杂陈、趋时渐变的时代风貌。特别是汉族社会下层民众的婚丧习尚,出现了许多变化

  • 于谦:文科安邦、武可定天下,拯救大明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百年,于谦,大明

    明朝的历史被大家所熟知,因为明朝是唯一一个不和亲、不纳贡的王朝,有骨气的王朝,但是纵观明朝历史,我只服这一人,于谦!此人拯救了明朝200年,当时北方瓦剌军犯境,年轻的皇帝率军出征,但是20万大军大败,皇帝被俘虏,整个京城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大不了和宋朝一样,京都南迁。朝会上,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徐珵上

  •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名将,大清,索尼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索尼,此索尼非彼索尼,不是日本的着名企业,而是诞生在清朝,并在清朝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臣,也可称是朝廷重臣。索尼、索额图和赫舍里皇后三人在清朝初期可谓声名显赫,三人的荣耀连带着整个索家的崛起,那时的风光啊,真是无人不知。

  • 大清的国旗和国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旗,国歌,大清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古时候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一般为金黄色,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

  • 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制度,吏治,第三节

    到了清圣祖康熙当政的中期,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特别命令他的亲信官员用密折方式奏报情况。开始出现了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它是由皇帝特别指定的官员,将上奏事件亲手书写密封,直接派人送到御前再由皇帝启封、批示(后来或与军机大臣等批阅)后,再直接发与具奏者执行

  • 清代独特的旗人兵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兵役,旗人,清代

    清代徭役中最有特色的是旗人的兵役,以及由旗人构成的八旗军。以旗人为主要兵源构成的八旗军,最初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种职能,旗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一种军政合一的部落兵制。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族、蒙古族、汉族力量编成8个旗,分

  • 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权色交易”,竟影响了半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半个,康熙,皇后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康熙所染指的女人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康熙的后妃,经过册封,有据可查的有六十余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那就数不胜数了,在封建社会中,后妃的作用无外乎两个,第一是伺候帝王并传宗接代的工具,第二则是政治上的

  • 着名思想家王夫之对哪些潮流观念做出了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出了,思想家,观念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