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謇: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

张謇: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84 更新时间:2024/1/4 11:58:42

现在看起来是常识性的东西,如果倒退往回看,当时的弄潮儿就没有我们这样轻松。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现成的知识,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摸索,去实践。

比如教育这件事,自孔子时代起,它的社会作用和功能就获得了比较深刻的论述,《论语·子路》云:人口众多之后就要设法使人民富足,富足之后就要使他们受教育。我们姑且不论教育和经济繁荣的关系究竟者为先,只从孔子把富裕和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而言,足以让后人思绪万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人们几乎没有机会把这种深

奥思想付诸实际。到张謇时代,教育与经济繁荣的关系,仍然困扰着无数人。

困扰,对庸人、懒人来说正好是偷懒的借口,就贤者、勇者而言却正是探索的动力。无论康有为的变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还是张謇的发展实业,都是为了从贫弱中把中国拯救出来。“拯救”这个词语,说一说是相当容易的,实行起来却颇难,不仅可能伴随着血和泪,而且需要有舍生忘死的精神。即使见不到血污,踏实肯做的作风、细致创新的观念,也是孜孜不倦工作的底色。张謇一生不懈兴办实业,关注教育,与他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分不开。在我们历史上纯粹讲求理论的人不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人却不多,张謇一生的活动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杜绝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吴良镛先生曾在章中说:“张謇规划建设思想的形成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他治学处事主张理论实践相结合……”张謇自己认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张謇,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成为翰林院修撰。当时甲午战争,中国败绩,国事日颓。“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张謇脑中萌芽、茁壮开来,自1895年起他陆续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大生副厂。并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之后,张謇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兴建了天生港口和发电厂,在城镇之间开通了公路。南通因此也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述说张謇这些人人尽知的业绩,其实是想复述他实事求是,兴办实业的独特思想。

同时,张謇也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看似是人之常情,实际好多人手中有了几个钱之后,最容易遗忘的就是教育。大概教育是难以立杆见影的事物,只知眼前利益而无宽阔胸怀和长远见识的人,不能明晓其中深意。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突破了我们熟知的“治贫先治愚还是治愚先治贫”的思索套路。他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没有忘记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据《南通档案局(馆)·南通名人·史海先贤》)取得这些功绩,固然在于这位先贤辩证理解实业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他不断外国学习,不断实际操作的产物。1903年,张謇考察了日本,参观了35个教育机构和30个农工商单位。他发现,两国有许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日本解决得很好,在中国却是障碍重重,或者根本解决不了。主因在于两国政治不同,第一,日本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第二,在日本权力受到广泛的制约。中国落后的病根,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只寄希望于宫廷斗争,光绪皇帝重掌大权,或者仅仅依靠思想开明的地方督抚来推行新政,都不是根本办法,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立宪运动。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到上海时,张謇专程前来与载泽端方、戴鸿慈等商谈,并发起商、学两界公宴为他们洗尘。可惜,宪政最终惨不忍睹,徒有虚名。

张謇不是把政治与经济联系起来的第一人,这位体制内的人物,对皇权没有批判之意,只是为国家好,那时朝廷内的立宪派多是如此。他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教育和实业。他说:“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认为实业和教育事业是相辅相成的,“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这些话,如果出自今日,并不新奇,但在二十世纪初叶,就相当的振聋发聩。正因为这一坚定的理念,一个个工厂,一座座学校才得以诞生。更难得的是,张謇不忘中国实际发展水平,主张立学须从小学开始,坚持从基础做起,认为有些人主张办学应从大学办起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人到了急迫的时候,最易浮躁,最易忘掉基础。张謇却冷静客观分析实际情况,这不仅在那时难得,现在做到这一点也不是易事。

远见,可以是别人永远也没有的见识,也可以是别人当时没有后来却有的见识,更可以是人人都懂却没有办法落实的见识,张謇把三者几乎全包了。只说抓基础教育这一项,后人中能有几个可以脸不红去见他?

标签: 凡事小学根本

更多文章

  • 范文程为什么忠于大清?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清,结局,范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范文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作为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而说起他的十七世祖——宋朝名相范仲淹,那就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谥号中最为高贵的一种)。出生在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

  • 历史的耻辱:皇家园林素描圆明园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圆明园,素描,耻辱

    从殷墟出土的宫殿遗址,到秦始皇的阿房宫,再到汉唐宋明的皇家园林建筑,中国园林建筑发展到清代,已经渐臻成熟。明清园林的建筑高度艺术化,其景物、风格、布局,移步换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用也日臻成熟。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融为一体,富有“诗情画意”。其中,颐和园、圆明园以及

  • 甲午之战:第六章 空悲切,旅顺惨案_三、旅顺喋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悲切,旅顺,甲午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

  • 揭秘康广仁墓葬之谜,究竟葬于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之谜,墓葬,康广仁

    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壮怀激烈可与谭嗣同比肩,其见识甚至超过康有为。康广仁历来反对科举制度,从不参加应试,并认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变法图强应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所以,康广仁对办学办报兴致盎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百日维新”

  •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生平简介与历史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台湾,巡抚,贡献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自幼托身陇亩,生活非常窘困。但为人刚毅任侠,耿介勇敢,平时喜欢耍枪弄棒,练就一身武艺。曾杀土豪、劫富户、捍法网,闯荡江湖,成为官府追捕的要犯。清咸丰4年(1854),接受官府&ldquo

  • 清代后期汉族诞育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清代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经过戊戌维新运动和革命党人对新思想的宣传和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清代的人生利益制度与规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就决定了清代后期汉族社会的人生礼仪风俗,必然出现新旧杂陈、趋时渐变的时代风貌。特别是汉族社会下层民众的婚丧习尚,出现了许多变化

  • 于谦:文科安邦、武可定天下,拯救大明二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百年,于谦,大明

    明朝的历史被大家所熟知,因为明朝是唯一一个不和亲、不纳贡的王朝,有骨气的王朝,但是纵观明朝历史,我只服这一人,于谦!此人拯救了明朝200年,当时北方瓦剌军犯境,年轻的皇帝率军出征,但是20万大军大败,皇帝被俘虏,整个京城的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大不了和宋朝一样,京都南迁。朝会上,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徐珵上

  •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名将,大清,索尼

    此索尼非彼索尼,让多尔衮都头疼的大清名将!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索尼,此索尼非彼索尼,不是日本的着名企业,而是诞生在清朝,并在清朝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臣,也可称是朝廷重臣。索尼、索额图和赫舍里皇后三人在清朝初期可谓声名显赫,三人的荣耀连带着整个索家的崛起,那时的风光啊,真是无人不知。

  • 大清的国旗和国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旗,国歌,大清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古时候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一般为金黄色,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

  • 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制度,吏治,第三节

    到了清圣祖康熙当政的中期,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特别命令他的亲信官员用密折方式奏报情况。开始出现了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它是由皇帝特别指定的官员,将上奏事件亲手书写密封,直接派人送到御前再由皇帝启封、批示(后来或与军机大臣等批阅)后,再直接发与具奏者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