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的儒学:王阳明的理论概说

明代的儒学:王阳明的理论概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6 更新时间:2024/1/2 8:49:49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深知夺天下可以从武力,而治理天下则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和知识分子。于是他对孔子顶礼膜拜,尊礼有加。朱元璋所尊崇的儒家思想是宋代开创的理学,因此在科举制度的考试中,程朱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成为了标准的答案。1415年为了进一步确立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明成祖亲自主持和作序,命令官员编修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程朱理学不仅成为明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而且成为牢笼天下人心的唯一凭借。

但是儒学官学化的结果是不利于儒学活力的发挥的,因此明朝初年虽有一批儒者出现,如宋濂方孝孺等人,但他们不仅缺乏思想上的创造,而且学术的创新也不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僵化的理学体系开始不适应现实,尤其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开始有摆脱儒家思想束缚的趋势,要求个人意志的实现,面对这样的挑战,儒家学者的任务是要强调儒家伦理,回归中国传统社会的纲常。但是程朱理学严格的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无法应对,知识分子们希望获得一种能够迅速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于是不知不觉中抛弃程朱理学,而向宋代儒学中的另一支派陆九渊的心学靠拢。

明代的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王阳明,他的学说就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学”。王阳明的理论是建立在批评程朱理学的基础上的。简单说,是这些理论:

1.批判格物致知,认为按照朱熹设想的即物穷理和循序读书,无法遍格万物和通读万书,结果只是徒劳,心与理分离。

2.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天理,这就与朱熹的有所不同,朱熹的“心”是外在的,而王阳明的“心”是内在的,从伦理观上讲,朱熹要用道德规范去约束人,王阳明则是用道德自觉去管束人,从世界观上讲,朱熹的理是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的合一,而王阳明只涉及道德良心和道德观念,而不涉及自然规律,大大发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观在大致内容与朱熹是相似的,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则必行,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不过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朱熹更多的是强调以知识的增加为学圣人的途径,而王阳明认为学问思辨都是行,不只是问学而致知的唯一途径。

4.修养理论。王阳明对人生的道德修养的研究并没有重点探讨恶的来源问题,而是承认人生的现实是有善有恶的现实,关键是如何体认心中的良知的问题,善恶只是一物,只要能推致心中完善的良知,就能为善去恶,实现本体的生生流行。具体修养方法主要有三种,知行合一、静坐与致良知是王阳明在不同时期提倡的三种具体教法。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宋明儒学中形成了陆王的学术流派,在明中后期风靡一时,学徒遍及天下,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而且传入日本后,在历史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标签: 儒学明代概说

更多文章

  • 明代小说盛行概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小说,明代,概况

    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间有两次小说创作高潮,一为元末明初,一为明代中后期。宋代时,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说话”伎艺得到相当的发展,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

  • 他们是梁山上的三大恶人,相比较杀人不眨眼的李逵,智多星吴用更是阴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杀人不眨眼,李逵,梁山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相信大家都有看过。时至今日,这部剧一直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对这部剧的观后感也是各有看法。一些人认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干一番事业,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一群走投无路的坏人聚在一起对抗朝廷。其实在小编眼里觉得,梁山好汉里确实没多少善茬,除了林冲、朱仝等少数人吃过皇粮的

  • 明朝历史之务实的“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

    随着成祖逐渐衰老,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困扰他的心头病。长子朱高炽,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14岁的他便被太祖立为燕世子。但是朱高炽不仅性格文雅,而且身形臃肿,在各个方面都不类于自己,根本就得不到成祖的喜爱。成祖心目中的君主应该像他一样,能够以武功定国,次子朱高煦在这方面颇合

  • 明代征役机制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代,机制

    明代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充分证明了明代役法原则中存在着田土和人口与徭役的密切关系,朝廷按图索骥,就可以完成徭役的征发。在行之有效的行政机制管理下,里甲、杂泛、均徭和兵役,成为明代徭役的主要项目。明王朝通过编制的鱼鳞册和赋役黄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既保证了朝廷税收,又使徭役能够正常征派。明初

  • 洪武时期的“送书北方”和“支教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支教,时期,洪武

    洪武八年三月起,鉴于北方官学没有像样的教师和教官、学生学业由此而废的不堪形势,朱元璋先后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有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一旦选上,免除其家中赋税徭役,以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此项政策果然管用,执行

  •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入关,吴三桂,清兵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帝位后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明朝灭亡后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清朝政权实行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蒙、汉封建阶级联合专权,政

  • 刘瑾:被千刀万剐的明朝酷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瑾,千刀万剐,明朝

    明朝的宦官以专权而着名,最贪婪专权的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他当权共五年,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尽管弹劾"刘瑾原姓谈,因靠一个姓刘的宦官的引见得以入宫,此后便改姓为刘。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

  • 明朝邹守益是什么人?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是什么人,是怎么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邹守益。邹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世情,小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作,虽然期间主要描写宋朝旧事,但实际上作者是想展现晚明政治和社会的众生百态,有着深厚的时代内涵。和之前的长篇小说靠民间传说然后又作者整理成书不同,它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的作者

  •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颠峰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作,西游记,颠峰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相同,《西游记》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杰出作品。唐代玄奘和尚历经艰难前往印度取经,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一个使者。玄奘回到唐朝后,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