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楼寨之战:运动战成为弱小军对付强敌的“杀手锏”

高楼寨之战:运动战成为弱小军对付强敌的“杀手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91 更新时间:2023/12/20 16:18:46

高楼寨之战

清代中叶,在河南和安徽等淮北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种称为“捻党”的秘密组织。当时当地农村中迎神赛会要搓纸燃油,所谓“捻”便由此而得名,即一群、一组或一拨人的意思。参加捻党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聚集在一起,与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的封建统治者展开了斗争。

虽然清朝当局早就严令禁止群众结捻,但因为刚开始捻党只是分散的、零星的活动,根本无法对统治者的统治构成威胁,所以清朝官吏们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到了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抵达长江流域,特别是北上远征的太平军横越淮北地区时,捻党斗争便日益蓬勃发展起来。过了两年,黄河河南段再度决口,滔滔河水在山东、安徽和江苏许多地方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灾害,而官府和地主反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广大劳动人民更加无路可走,纷纷加入捻党。捻党的力量日益壮大,星星之火逐渐汇成燎原之势!

在残酷的斗争中,捻军与太平军患难与共,给予了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天京陷落之后,太平军与捻军幸存的将士又逐渐集结在赖文光的周围,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又掀起了另一幕轰轰烈烈的革命。

赖文光,广西人。1850年(道光三十年)秋,赴金田参加太平天国团营,转战桂、湘、鄂等地。1852年(咸丰二年)担任文职。杨韦事变发生后,奉命出师江西。次年回朝,保卫天京。曾参加二破江南大营之役,后随英陈玉成西征。1861年(咸丰十一年)被封为遵王。翌年,与陈得才等率军远征西北。天京失陷后,转战于豫、鄂、皖边界一带,连败僧格林沁所部。1864年(同治三年)底,张宗禹、任化邦所率捻军和西北太平军合编后,推其为领袖。他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一名优秀军事统帅,毅然挑起了领导捻军反抗清朝统治者的重担。赖文光根据太平军的组织体制对捻军进行了整编,改变了捻军过去那种分散的、半农民半军队的状态。捻军从此以全新的面貌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捻军面临的最强劲的对手,便是以僧格林沁为首的蒙古骑兵。这些骑兵不仅凶狠异常,而且气焰极为嚣张,他们对捻军采取跟踪追击、穷追猛打的方针,妄图把捻军赶尽杀绝。

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为了保存自己,争取主动,赖文光放弃了过去太平军筑垒守城的阵地战战术,创造出骑兵奔袭的主动快速流动战术,在运动中疲惫敌人,迷惑敌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寻找适当的机会,出其不意地快速歼敌。

1865年5月18日(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菏泽)西北高楼寨地区,干净漂亮地全歼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震撼了清政府朝野上下。

从1月开始,捻军在赖文光、张宗禹的率领下,主动进逼开封。清廷慌忙命令僧格林沁立刻前去解围。等僧军马不停蹄地赶到开封城下时,捻军早已从容离去,不知所踪。僧格林沁甚为自得,以为捻军仍和以前一样,只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罢了,根本不是他的骑兵的对手。正当他在开封城里大宴宾客的时候,有探子报告,捻军又在黄河对岸出现!僧格林沁立即翻身上马,带领他的蒙古铁骑,风风火火地追向捻军出现的地方。

捻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供给都不如僧军,硬拼肯定是不行的。但他们拥有一个僧军想也想不到的优势,从而使赖文光的流动战术得到充分贯彻。捻军中绝大多数将士都是生于淮北、长于淮北的庄稼汉,对淮北的民情、地形了如指掌,而长期劳动练就的铁脚板,不管是在平地还是在山间,都能健步如飞。捻军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诱僧军左一下右一下地疲于奔命,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有一回,正在快速运动中的捻军与僧军不期而遇。赖文光发现这只是一支侧翼弱敌,计上心来,他果断下令全体捻军不退反进,朝着僧军猛冲过去。僧军措手不及,一下被猛虎般冲来的捻军冲了个七零八落。还未等他们回过神来,捻军的旗帜已消失在远方了。这样,捻军一下又从敌人的正面跳到了敌人的背后。

僧格林沁闻讯,大为光火,马上下令前军变作后队,转头追赶捻军。只见成千上万铁骑在淮北平原席卷而过,扬起漫天尘土。正当僧军全力以赴追赶捻军时,捻军却突然停止了急进的步伐,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藏了起来。僧格林沁求战心切,哪里停得下来,一下子又远远地冲到了捻军的前面去了。

目送滚滚远去的僧军,赖文光满脸自信地对部下们说:“我们到山东等他们!”于是,大军昼伏夜行又悄悄地北上山东去了。

如此三个月,僧格林沁的骑兵被捻军牵着鼻子来回奔驰在方圆几千里的大平原上,往返不下三四千里,连人带马都累得疲惫不堪,一个个又黑又瘦。急行军中,有时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下层士兵中陆续有开小差的,有病死、累死的,连一些军官也开始抱怨起来。而僧格林沁本人寝食俱废,连续十几天不离鞍马,以致手都累得握不住缰绳,只能把缰绳缠在手腕上才能勉强驭马。就这样,他仍然瞪着两只血红的眼睛,不顾一切地命令军士日夜追赶。他已完全被激怒了,整日咆哮着要与捻军决一死战,任何人稍不顺意便劈头盖脸一顿皮鞭。到后来部下们都怕接近他,每天只是远远地跟着他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一路狂奔。

5月18日,捻军在曹州府高楼寨布下天罗地网,然后以小股捻军引诱敌军“入瓮”。“追了三个月,终于追到了!”僧格林沁心中大喜,马上命令全军紧逼,以为可以一口吃掉令他恨之入骨的捻军。他自己更是一马当先,叫嚣着冲了过去,两只血红大眼犹如饿狼的眼睛。

只听一声炮响,前面“逃窜”的捻军一转身反冲过来。两侧埋伏的骑兵分两路闪电般从僧军侧背包抄,一骑夹一步为团阵,齐头并进,一下子把僧军层层包围起来。

僧格林沁见状暗叫不好,却又不甘心就此俯首就擒。他挥舞着手中的皮鞭,拼命要手下往外冲。然而疲惫异常的僧军哪里是以逸待劳的捻军的对手!况且心中早有不满的士兵又不肯卖力。战斗进行了没有多久,威风一时的蒙古骑兵或死或伤或投降,即宣告全军覆没了。

标签: 强敌杀手锏运动战

更多文章

  • 甲午之战:第二章 突发难,丰岛炮声_一、操控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朝鲜,炮声,甲午

    步步吞并既然有了侵略计划,对谁第一个下口?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离日本最近,且当时的朝鲜还是清政府的附属国,吞并朝鲜后就可以用它作跳板,继续侵略中国大陆。而汉城作为朝鲜王国的都城,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必然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在侵吞朝鲜的过程中,日本为了避免重蹈当年丰臣秀吉失败的覆辙,放弃了直接采取武力吞

  • 杨锐生平简介,维新变法的志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志士,杨锐,生平简介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清末着名的维新变法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中去,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杨锐在青年时代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

  •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传说中,却没有,战役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明朝最后一块净土。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8月4日

  •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了禅宗影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受了,禅宗,美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

  • 两朝权臣又是雍正的舅舅 最后竟然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权臣,身败名裂,雍正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人物,雍正皇帝还要叫他舅舅的人,当时他是权倾朝野,两朝元老,是康熙、雍正权力交接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年间的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姑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姐姐则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隆科多与康熙的关

  •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仗义疏财,古奇,家乡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

  •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日本人的觉醒——明治维新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治维新,甲午,胜败

    几乎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与洋务运动相比,它来势更猛烈、涉及面更广泛、变革更剧烈、影响更深远,这就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谋求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

  • 第三节 招降失败,出兵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台湾,第三节

    康熙帝即位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是为中国在历史上立下不朽的功勋的人。但由于郑氏政权坚持抗清立场,遂成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康熙继位以来,一直以收复台湾为己任,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其策略总

  • 皇妃被打进冷宫,因为有这两个原因,反倒是太监最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冷宫,皇妃,这两个

    我国有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有很多糟粕的文化。在封建社会里,皇上就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着这个国家的一切,可以说没有他得不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皇上的后宫一定有很多的妃子,有被宠幸的,也就有被冷落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妃子不被皇上所喜爱,那么她就会被无情又冷酷的

  • 英王陈玉成26岁身死,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原因,岁身死,陈玉成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陈玉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被押送到清朝钦差大臣胜保处,还数落胜保:你是手下败将,经常被我追着吊打,如今被俘虏不是你功劳,是上天不保佑。胜保很无奈,却也很“爱才”,他建议陈玉成投降,给予高官厚禄。但是,陈玉成不同意投降,在河南延津县受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