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玄武湖存世达250多年的明代户口簿突然被人烧了,为何?

南京玄武湖存世达250多年的明代户口簿突然被人烧了,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09 更新时间:2024/1/23 22:11:16

整个明代黄册制度相当受重视,黄册存放地后湖更是被视作禁地,与世隔绝。大明帝国设立“巡湖职役”,专门守护保卫黄册库。不仅如此,还对进出后湖人员及其在黄册库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一般人员是根本无法进入后湖的,除非取得特许。但即使被批准进湖的人也不是想进就进的,他必须在一大早赶往太平门外的湖口检阅处,去接受严格的盘查,作好登记,然后乘上指定的班船入湖。一般进出后湖的班船定在逢一、逢六的日子,要是在湖工作人员得了什么急病怎么办?对不起,谁叫你运气不好,要生病也得挑一、六的日子啊!除此之外,黄册库内严禁火烛,即使是晚上,人们也不许点灯。那怎么办?早早给我睡觉呗。有人可能要说,库内工作人员总要生火烧饭吃?那也得将厨房建在没有册库的荒洲上。

后湖黄册库由于管理这么严格,所以在260多年的历史中从来也没有失火的事情。但祖宗再努力,碰上了不肖子孙,再多再好的遗产也会给毁了。明末福南下,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他们只顾自己方便,开始将后湖黄册当作“造甲点火药”的原料,黄册开始遭受劫难。清军南下,数百万的黄册毁于熊熊战火之中。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自朱元璋建立严格的黄册制度起,整个大明王朝征收赋税、佥派徭役就有了比较准确的依据了。黄册十年造一次,这倒也符合实际,人口有增减、田产也有变化,十年造一次,大一统帝国还是能比较及时地掌握社会经济信息(万历:《武进县志·钱谷》卷3)。以朱元璋的初衷,编定黄册是基础,“右贫抑富”、“均工夫”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在制度上确保对农民的轻徭薄赋,解决好民生问题。

明初洪武年间,黄册编定和黄册制度的推行产生的影响很大,成果也明显。洪武二十四年大明帝国更造黄册完成,全国总计人口数10684435户,56774561口,比元朝最盛时的人口总数增加了3120224口。这一方面反映了明初黄册制实行卓有成效国家掌握的户口数量有了显着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已开始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标签: 户口簿玄武湖被人

更多文章

  • 明清鼎革之后拒不入仕的明朝遗民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明清,遗民

    明清鼎革之后,有一群文人名士无力反抗满清武装,拒绝入仕,对满清政府持消极态度,例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遗民,那么这些不愿为满清唱赞歌,不愿为满清政府服务的文人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以下我们就以着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生平经历来简单剖析一番。顾家在昆山当地是大家族,少年时期专心读书

  • 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官员,明朝,第八章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

  •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尼西亚,桃园,残兵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显然并非如此。在清军入关以后,广州地区有300多的明代渔夫及其抵御清军的明代残将,以福建省潮州人张杰绪为头领,她们不想要向清军撤兵,

  •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第四节,蓄势待发,韬光养晦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

  • 徐渭的传说故事:举觞赋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说,故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绍兴才子徐文长的邻居张山青十分迷信,老婆病危时偏要迎娶儿媳过门来冲喜。谁知儿媳的花轿刚进门,老

  • 明末傅冠的生平简介,据说傅冠被杀时,血溅一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地,明末,被杀

    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殿试进士又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曾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事。建议皇帝“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致功能,必集才力。欲精神之四周,当明体要,欲才力之毕出,当别流品”。又建议崇祯帝:“保元气,辨人才,正纪纲,修诏令”。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崇祯十年(1637),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

  • 朱熹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客观主义理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客观主义,朱熹,理学

    【传略】朱熹(1130~1200),南宋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传见《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朱熹出生于一个衰落下来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曾受学于理学家李侗,为二程的四传弟子。18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20余次,主张

  • 《明朝抗倭二百年》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百年,参考书目,明朝

    浙江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军事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着.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梧桐着.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军事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中国华侨出

  • 明代的房地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房地产,明代

    但帝国政府不可能将一切商业经济活动都“包”了,都给“占”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对于民间日常的普通的商品经济活动,朱元璋又是怎样管理的?洪武元年十二月,他下诏给中书省,命令“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

  • 明朝文臣杨一清生平简介,他有哪些政治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他有,政治,明朝

    杨一清,明朝人士,字应宁,号邃庵,民族为汉,老家位于云南安宁。于成化八年,他正式踏入仕途,自入仕以来,靠自己的努力和功绩升官数次,官职最高的一次为出任内阁首辅。他在朝廷做官共五十多年,历经四朝,为官多年,杨一清不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绩,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被赞为可以与唐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