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12 更新时间:2023/12/30 14:39:27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

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消息,燕王病了。

燕王一向身体不错,可是从京城觐见回来后就一直说身体不好,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他这是为了不去京城参加先帝朱元璋的忌日找借口。皇帝放他一次,未必会有第二次。虽然他不能去,但也必须有人代替他前去祭拜,因此,朱棣的三个儿子就被派去应天参加典礼。本来朱棣后悔至极,想着这三个儿子一定是羊入虎口,再也回不来了。可没想到皇帝居然把三个儿子好端端地给送回来了。没有人质在皇帝手里,也不用再去京城,朱棣的身体按说应该好起来啊,怎么又病了?

朱棣装病确实是为了逃脱被扣留的命运,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朱棣需要时间,他要用装病来拖延时间。十几万人的军队还要再多加调教,将士们的衣食粮草也要去四方筹措,包括作战计划、行军路线、情报的收集,这些,都需要时间,大把的时间。他朱棣不是神仙,不能一股作气就把几十万人,所有事情一瞬间安置妥当。这些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慢慢来。

毕竟这是造反,不是狩猎,更不是肃清边疆。后面两件事都可以由朝廷支持,钱多的是,花起来也不心疼。可造反不一样,这是一条不归路,从走上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不能回头的命运。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仔细筹划,就会一步错,步步错,朱棣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时间从哪儿来,只能靠装病来欺上瞒下,装病朱棣还觉得不够真,索性装起疯来。一时之间,整个北平的人都知道了,堂堂大明王爷朱棣,疯了。

这个消息可不是朱棣府中人放出来的,传点儿假消息,未必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这场戏,一定要朱棣亲自上场。最开始,疯子朱棣在大街上大呼小叫,专找人多的地方闹,扯扯这个的衣服,拉拉那个的头发,人们一看是王爷,也不敢跟他较真,接着,朱棣变本加厉,到了饭口就直接闯进人家家里,抓过桌上的饭菜就吃,根本不跟你客气。被闯人家也无可奈何,人家是王爷,平时见都难见到一面,能到你家吃饭是看得起你,虽然这个时候的王爷不太正常。

吃饱喝足了之后,朱棣还不消停,走到集市上,随便找个地方一窝,一睡就是一整天。这样的行为,知道的,是王爷疯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来的要饭的。确实,朱棣疯病的所有表现,都和乞丐没什么区别。有些人看到朱棣这个样子,只能背地里叹息。生在皇室又怎么样,说疯就疯了,泼天的富贵,又有什么用?

就这样闹了没几天,朱棣疯了的消息就传到了张昺、谢贵的耳朵里。这两个人开始还不信,为了一探虚实,这两个人决定亲自登门探病,人到底疯没疯,一试便知。

就在这两个人一边走,一边商量怎么试探朱棣的时候,一进门,眼前的一幕就让他们惊呆了。

那时正值六月,盛夏时节,待着不动都能出汗,天热的让人觉得扒了皮都不够凉快,可朱棣居然裹着个棉被,拥着个火炉,在二人面前烤火!

就在两个大臣还没缓过劲来,朱棣又加了把劲儿,哆哆嗦嗦地说了一句:“寒甚!”(《明史纪事本末》)

疯了,绝对疯了!朱棣居然披着棉被,烤着火,还说冻死我了!张昺和谢贵当时就决定,不用试探了,如果这样还不叫疯,那就是他们俩疯了。

张昺和谢贵问了几句病就马上离开了,再不走,屋里那个大火炉就能把他们俩烤疯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没来得及看清朱棣难挨的表情和脑门上颗颗的汗珠。

回去之后,两个人立刻上书朝廷,表明朱棣的现状,特别声明朱棣确实是疯了。皇帝看了,稍微放下心来。看来这个叔叔,也不过是外强中干。

皇帝那儿刚放心没几天,张昺和谢贵就被葛诚当头棒喝了一下,这个间谍反水之后倒是对皇上忠心耿耿,由此可见建文帝的怀柔政策效果卓着。葛诚告诉这两位大臣,说“燕王本无恙,公等勿懈”(《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根本就没疯,你们可千万别掉以轻心啊。

收到这个消息后,齐泰立刻作出反应。他做了详细的部署:“即发符遣使,往逮燕府官属,密令谢贵、张昺图燕,使约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为内应。以北平都指挥张信为燕王所信任,密敕之,使执燕王。”(《明史纪事本末》)。这个计划其实很详密,首先,派人持逮捕令,前往燕府逮捕所有的官属。同时,命令谢贵、张昺继续监视燕王,让葛诚、卢振作为内应,一旦有所行动,可以里应外合。最后,把逮捕燕王的任务,交给了张信。

但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整个行动的失败。因为张信,是燕王的旧部下,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并不可靠的人,齐泰这步棋,走得太臭。

张信接到任命后,十分的为难,毕竟自己是燕王的部下,按道理应该站在王爷这边。可是,如果真的把事情告诉朱棣,也就意味着自己抛弃了朝廷,走上了反贼的道路,这个选择,不好做。好在,有一个人替他作了决定,这就是张信的母亲。老人家听说儿子要去逮捕燕王,居然大惊失色,教训他说:“不可。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明史纪事本末》)燕王哪是你能捉拿的,那是会得到江山的人,是真龙天子,你可不能糊涂啊。

这个老太太的言论很值得推敲,她怎么会知道朱棣能不能坐上江山?很简单,朱棣想要起兵,就必须做好舆论工作,要让百姓支持他,就只能说自己身负天命,是潜龙在渊,有朝一日一定会一飞冲天。一个老太太,对这些最信了,也多亏她信,救了燕王一命。

张信很听话,被母亲教训后,立刻决定帮助燕王。他马上赶往燕王府,没想到燕王根本就不见他,不得已,只得“乘妇人车,径至门求见”(《明史纪事本末》),这才得到被接见。

进门后,张信跪在床前,许久都没听到王爷的问话,一抬头,看王爷还在那儿装疯。张信没办法,只好说:“殿下无尔也。有事,当以告臣。”(《明史纪事本末》)王爷您别装了,我有急事要禀报。

更多文章

  • 徐渭的传说故事:举觞赋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说,故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绍兴才子徐文长的邻居张山青十分迷信,老婆病危时偏要迎娶儿媳过门来冲喜。谁知儿媳的花轿刚进门,老

  • 明末傅冠的生平简介,据说傅冠被杀时,血溅一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地,明末,被杀

    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殿试进士又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曾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事。建议皇帝“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致功能,必集才力。欲精神之四周,当明体要,欲才力之毕出,当别流品”。又建议崇祯帝:“保元气,辨人才,正纪纲,修诏令”。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崇祯十年(1637),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

  • 朱熹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客观主义理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客观主义,朱熹,理学

    【传略】朱熹(1130~1200),南宋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传见《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朱熹出生于一个衰落下来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曾受学于理学家李侗,为二程的四传弟子。18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20余次,主张

  • 《明朝抗倭二百年》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百年,参考书目,明朝

    浙江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军事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着.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梧桐着.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军事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中国华侨出

  • 明代的房地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房地产,明代

    但帝国政府不可能将一切商业经济活动都“包”了,都给“占”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对于民间日常的普通的商品经济活动,朱元璋又是怎样管理的?洪武元年十二月,他下诏给中书省,命令“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

  • 明朝文臣杨一清生平简介,他有哪些政治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他有,政治,明朝

    杨一清,明朝人士,字应宁,号邃庵,民族为汉,老家位于云南安宁。于成化八年,他正式踏入仕途,自入仕以来,靠自己的努力和功绩升官数次,官职最高的一次为出任内阁首辅。他在朝廷做官共五十多年,历经四朝,为官多年,杨一清不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绩,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被赞为可以与唐代时期

  • 明代宦官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事儿,宦官,明代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为害最烈的时代,之所以如此,除宫廷的腐败之外,主要是由于皇帝的个人独裁。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总结前代的灭亡原因,认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是导致元代统治衰败的重要根源,于是,他对官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代宦官概述朱元璋首先削弱地方权力,将全国分成13个行政区

  • 为什么明朝的很多皇后都来自寒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寒门,明朝,皇后

    在历史上,自秦始皇嬴政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后,皇帝便作为天下共主,成为家天下的绝对权力核心,生杀予夺无所不包。而作为权利的联系纽带,后宫之中的皇后、妃嫔也大多都成为了政治联姻下的产物,这也导致了历朝历代的皇后等几乎都是出自名门望族。但是明朝却出现了很多皇后来自寒门的现象?而这一点在大清王朝的朝

  •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官都吃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章,些什么,都吃

    中国士大夫多讲究廉耻,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有清白的自我意识。历朝历代,不贪便宜当清官的都有。比如东汉的羊续,下属送他一条鱼,他无法推却,就把鱼挂在庭柱上。他老婆来看他,他不让老婆进屋,老婆还以为他有啥不可告人的事情呢,冲进去检查,结果只找到了布衿、盐和青菜。玉雕唐朝大历年间,有位郑馀庆,当过

  • 瓦剌军是在什么时候再也没有进犯明朝的能力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什么时候,明朝,是在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的消息传到北京,满朝文武大臣束手无策,群龙无首。朝臣们争论不休,毫无办法。这时,翰林侍讲官徐理主张向南撤退。兵部侍郎于谦却挺身而出,他说:“京都是国之根本,若朝廷撤出,就大势已去。大家难道忘了南宋的教训吗?”于谦的主张不但得到许多大臣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