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鼎革之后拒不入仕的明朝遗民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明清鼎革之后拒不入仕的明朝遗民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098 更新时间:2024/1/9 8:37:45

明清鼎革之后,有一群人名士无力反抗满清武装,拒绝入仕,对满清政府持消极态度,例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遗民,那么这些不愿为满清唱赞歌,不愿为满清政府服务的文人们,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以下我们就以着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生平经历来简单剖析一番。

顾家在昆山当地是大家族,少年时期专心读书,从来没有为温饱问题发过愁。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将家产变卖,得到一千两银子,这在当时真是一笔巨款。顾炎武带着这笔钱来到山东,购置了一些田产,当然他不会自己去种地,而是将地产承包出去,租给别人来帮他打理。明清时期,传统的土地租赁和契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可以分为“田皮”、“田骨”进行租赁,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可以分开来进行交易,在当时做“二地主”、“三地主”是非常见的经营方式。作为地产所有者的顾炎武只需要按照既定合同拿走租金即可,每年让租佃者汇钱给他。依靠这些资金,45岁以后的顾炎武才能够坦然自在游历祖国山水,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卷”。清廷曾经想要聘请顾炎武来修撰《明史》,并且许诺以重金酬谢,这样名利双收的好事,顾炎武明辞拒绝,也是顾炎武经济生活并不匮乏的一个佐证。

今天我们熟悉顾炎武,多半是因为他的学术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实际上我们也看出,顾炎武是一名很有头脑的商人,对于理财和经商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日知录》中的《庶民安故财用足》篇、《州县赋税》篇、《财用》篇等论述中可以体现其经济思想。

顾炎武理财思想的成功实践使之颇受后人重视。野史笔记中称北方的票号、镖局的产生与顾炎武渊源很深,目前虽然还没有史料证明,但可见顾炎武在中国北方的生活中是很有经济头脑的。

标签: 明朝明清遗民

更多文章

  • 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官员,明朝,第八章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

  •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尼西亚,桃园,残兵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显然并非如此。在清军入关以后,广州地区有300多的明代渔夫及其抵御清军的明代残将,以福建省潮州人张杰绪为头领,她们不想要向清军撤兵,

  •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第四节,蓄势待发,韬光养晦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

  • 徐渭的传说故事:举觞赋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说,故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绍兴才子徐文长的邻居张山青十分迷信,老婆病危时偏要迎娶儿媳过门来冲喜。谁知儿媳的花轿刚进门,老

  • 明末傅冠的生平简介,据说傅冠被杀时,血溅一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地,明末,被杀

    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殿试进士又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曾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事。建议皇帝“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致功能,必集才力。欲精神之四周,当明体要,欲才力之毕出,当别流品”。又建议崇祯帝:“保元气,辨人才,正纪纲,修诏令”。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崇祯十年(1637),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

  • 朱熹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客观主义理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客观主义,朱熹,理学

    【传略】朱熹(1130~1200),南宋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传见《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朱熹出生于一个衰落下来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曾受学于理学家李侗,为二程的四传弟子。18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20余次,主张

  • 《明朝抗倭二百年》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百年,参考书目,明朝

    浙江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军事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着.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梧桐着.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军事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中国华侨出

  • 明代的房地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房地产,明代

    但帝国政府不可能将一切商业经济活动都“包”了,都给“占”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对于民间日常的普通的商品经济活动,朱元璋又是怎样管理的?洪武元年十二月,他下诏给中书省,命令“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

  • 明朝文臣杨一清生平简介,他有哪些政治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他有,政治,明朝

    杨一清,明朝人士,字应宁,号邃庵,民族为汉,老家位于云南安宁。于成化八年,他正式踏入仕途,自入仕以来,靠自己的努力和功绩升官数次,官职最高的一次为出任内阁首辅。他在朝廷做官共五十多年,历经四朝,为官多年,杨一清不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绩,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被赞为可以与唐代时期

  • 明代宦官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事儿,宦官,明代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为害最烈的时代,之所以如此,除宫廷的腐败之外,主要是由于皇帝的个人独裁。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总结前代的灭亡原因,认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是导致元代统治衰败的重要根源,于是,他对官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代宦官概述朱元璋首先削弱地方权力,将全国分成13个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