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第八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49 更新时间:2024/1/7 21:57:04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

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中后期,那你基本就是最嚣张的一群人。

明朝官员的苦逼,恰如明朝中后期海瑞的一句话:设百官如家奴。看看明朝前期,特别是朱元璋统治时代官员的生存状况,这是句实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这种出身,对于他的治国思想的最大影响,就是牵挂百姓疾苦,制定国策的时候,尽可能的会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但这样一来,也带来一个跑偏的问题:在制定官僚制度的时候,也同样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而对比官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却不得不说,有些事他确实跑偏了。

典型跑偏的,就是明朝官员的工资制度,在后世眼里,明朝官员的工资,算是历代封建王朝里比较低的。做到一品文官,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有三十二万,在朱元璋眼里,这笔工资不算低,他在亲手编订的《酷贪俭要录》里就曾教育官员们说:不要觉得我给你开的工资低,这些工资如果你们用来养家糊口,是绝对绰绰有余的。从表面看,朱元璋的这个判断是没有错的,可是朱元璋忽略了,官员们的生活现状,与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放在明朝,如果你成了一个官员,那么按照官制,出门要坐和你的官制品级相符合的轿子,否则就是违制,而轿夫的工资,也要从官员工资里出。同时,如果你得到了任命,做了地方官,到了地方人生地不熟,为了办事方便,就要请师爷,师爷的工资,也是从官员自己的工资里出,外加官员家里,一家大小数口,再算上佣人,吃喝拉撒的开支,也是从官员工资里出……如上种种,朱元璋认定那养家糊口绰绰有余的工资数额,放在官员身上,却是越发的不够用。官员的生活成本,即使过普通生活,也是在老百姓之上。这还是在明初,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也跟着发展,而工资的变动,显然也经常滞后。而这些,自然也是朱元璋忽略不计的。

朱元璋忽略不计的后果,就是在明朝,官员如果不设法捞点外快,日子恐怕就难过。明朝官员的一大特点是,越是有名的清官,就越是有名的穷官,典型如大名鼎鼎的海瑞,不但清廉到地球人都知道,也穷到地球人都知道。而放在明初,深恨贪污腐败的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是明朝历史上惩治官员数量最多的三十年,获罪的官员中,不乏有罪大恶极,贪墨害民之徒,但也有一些官员,却是“躺着也中枪”,比如在明初的法律规定里,有一些针对官员的奇怪规定,如果地方官到任后,下乡检查工作,那放在当时,就属于扰民,要被处以刑罚。这个规定的初衷,是防止官员们借着下乡为名,敲诈勒索地方,但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许多地方政务,是必须要官员亲自下乡处理的,如果不许下乡,就算没培养出贪官,恐怕也会培养出一些尸位素餐的懒官。朱元璋时代,是明朝能臣尤其是擅长治民的能臣出的比较多的时代。可也是一个官员获罪比较多的时代,除了在贪污腐败以及公务上,给官员设立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之外,甚至明朝还采用了杖责刑罚,官员们稍有过错,就会被打板子,当场被打死的都有。朱元璋时代,还发生了诸多大案,除了以整顿功臣为主要内容的胡蓝案外,也有以整肃贪污腐败为主要内容的空印案,以及整顿科举为内容的南北榜案,这些案件中获罪的,也不乏当时知名的学者和清官廉吏,在惩治了坏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好官蒙冤。比如着名的南北榜案中,当事的科举考官刘三省,完全以公正态度取士,并没有舞弊。但最终还是被判流放罪。

在朱元璋的整个统治时代里,明朝的官员,一度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日子过的又穷又恐怖。而官员们命运的真正改变,却是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朱棣登基后,尽管也和朱元璋一样,造出过多起大案,但是他一项重要的举措却影响深远依法治国。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大明律》,但是真正做到完全按照大明律行事,依法判案,朱棣时代是个重要的转折,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永乐六年(1408年),法司宣判一起案件,判决处死者有三百人,朱棣下令复查,结果发现其中二十人是冤枉的,从此之后,朱棣设立了明朝的死刑复核制度五复奏。即一次死刑案的审判,要经过五轮的复查程序,最终由皇帝签字确认,叫做“勾决”。从此之后,如朱元璋时代动辄株连甚广,无数人头落地的景象,在明朝基本杜绝。另一件事没有确切的年份记载,意义却同样重大:一次明朝户部发生冒领钱粮的丑闻,朱棣闻讯大怒,下令把犯事官员全部处死,结果负责案件的刑部官员回答说:按照法律,这些官员不该判死。这话如果让朱元璋听了,恐怕说这话的刑部官员,也要陪着犯人一起死,但朱棣却没有动怒,反而自责说:你时候的对,是我一时气糊涂了,居然把法律给忘了。这件事,也从此确立了明朝历代皇帝的基本原则:法大于人。

朱棣时代,是明朝官员话语权改变的关键时期,虽然朱棣本人是个刚猛能干的帝王,但从制度上,他却为后来明朝官僚体制的演变开了先河。内阁是在他在位时首设,而地方上的巡抚,也是在他在位时候确立,明朝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再分配与整合,都是从他在位时开始,与此同时,宦官的地位也在朱棣在位时扶摇直上。在行政权力体系的改革上,朱棣确实一碗水端平。

朱棣一碗水端平的后果,就是在永乐朝以后,明朝官员的生存状况彻底改变,明初几十年的苦逼压抑开始反弹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成为了明宣宗最为倚重的大臣,他们三人组成的内阁,也成了明朝政府各部门中的核心。朱瞻基更把票拟大权交给了内阁,也就是国家的各项国事处理,是由内阁拿出意见,然后经皇帝盖章后施行。这是明朝内阁摆脱朱棣时代的秘书身份,从此总领文官集团的开始,而明朝文官集团的话语权,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节节升高,从原本皇权的工具,变成皇权的制约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在体制改变的背后,同样也有力量对比的改变,明初之所以可以实行高度专制的体制,主要由于元朝九十七年的统治,特别是元朝长期的废科举,导致科举文化遭到重创,文化阶层力量薄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王朝,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皇权专制,然而明朝建立后大兴文教,极度重视教育,并以程朱理学为主要思想,明朝官办学校的范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广的,入学读书的门槛也是最低的,明初的官员,除了科举考试选拔外,也有民间选拔,推荐等多种出路,来源极其驳杂,而到了明朝中期,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明朝官员中的主流,这一类官员的特点是,一方面他们饱读圣贤书,理论水平极高,另一方面,科举的身份,使得官员们在与皇帝形成君臣关系的同时,其官员之间,也可以依据师生以及同榜,形成以科举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派别,文官集团内部之间的紧密度大大加强,对于皇权的对抗力,也同样大大增强。另外重要的一点,还是恰如海瑞那句话“置百官如家奴”,比起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来”,明朝从开国起,就对官员表现出一种极强的防范意识,无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还是厂卫的设立,最初的针对对象,都主要是各级官员。君臣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对立,当文官集团的力量逐渐强大,从明朝早期被压制的处境中成长起来后,对于皇权,强大起来的文官集团,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抵触。因此与皇权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之后明朝君臣之前经演不衰的剧本。

标签: 官员明朝第八章

更多文章

  •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印度尼西亚,桃园,残兵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显然并非如此。在清军入关以后,广州地区有300多的明代渔夫及其抵御清军的明代残将,以福建省潮州人张杰绪为头领,她们不想要向清军撤兵,

  • 第四节 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第四节,蓄势待发,韬光养晦

    朱棣深自韬晦,老谋深算。在僧道衍(姚广孝)等术士策划下,他在自己还未准备好时,“佯狂称疾”,时而狂奔于市,时而僵卧于地。并且,他还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朝廷。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在朱棣身边,监视他行动的北平左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正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路上。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

  • 徐渭的传说故事:举觞赋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说,故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山阴伶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书法,长于行草,善绘画,特长花鸟,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使稿》、《南词叙录》、《四声猿》等。绍兴才子徐文长的邻居张山青十分迷信,老婆病危时偏要迎娶儿媳过门来冲喜。谁知儿媳的花轿刚进门,老

  • 明末傅冠的生平简介,据说傅冠被杀时,血溅一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地,明末,被杀

    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殿试进士又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曾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事。建议皇帝“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致功能,必集才力。欲精神之四周,当明体要,欲才力之毕出,当别流品”。又建议崇祯帝:“保元气,辨人才,正纪纲,修诏令”。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崇祯十年(1637),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

  • 朱熹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客观主义理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客观主义,朱熹,理学

    【传略】朱熹(1130~1200),南宋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传见《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朱熹出生于一个衰落下来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曾受学于理学家李侗,为二程的四传弟子。18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20余次,主张

  • 《明朝抗倭二百年》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百年,参考书目,明朝

    浙江省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军事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着.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梧桐着.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军事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中华全二十六史(白话文版).中国华侨出

  • 明代的房地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房地产,明代

    但帝国政府不可能将一切商业经济活动都“包”了,都给“占”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对于民间日常的普通的商品经济活动,朱元璋又是怎样管理的?洪武元年十二月,他下诏给中书省,命令“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

  • 明朝文臣杨一清生平简介,他有哪些政治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他有,政治,明朝

    杨一清,明朝人士,字应宁,号邃庵,民族为汉,老家位于云南安宁。于成化八年,他正式踏入仕途,自入仕以来,靠自己的努力和功绩升官数次,官职最高的一次为出任内阁首辅。他在朝廷做官共五十多年,历经四朝,为官多年,杨一清不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绩,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被赞为可以与唐代时期

  • 明代宦官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事儿,宦官,明代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宦官为害最烈的时代,之所以如此,除宫廷的腐败之外,主要是由于皇帝的个人独裁。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总结前代的灭亡原因,认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是导致元代统治衰败的重要根源,于是,他对官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代宦官概述朱元璋首先削弱地方权力,将全国分成13个行政区

  • 为什么明朝的很多皇后都来自寒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寒门,明朝,皇后

    在历史上,自秦始皇嬴政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后,皇帝便作为天下共主,成为家天下的绝对权力核心,生杀予夺无所不包。而作为权利的联系纽带,后宫之中的皇后、妃嫔也大多都成为了政治联姻下的产物,这也导致了历朝历代的皇后等几乎都是出自名门望族。但是明朝却出现了很多皇后来自寒门的现象?而这一点在大清王朝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