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清朝是中国历史军事技术最无成就的一个朝代:军事技术最缺乏自主创新、在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清朝的军事技术非但停滞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如果说,一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话,那么,一场战役的成败绝大部分会取决于武器。晚清与外国打的每一场战役其实都输在武器上,而与其他形而上的因素无关。那么,清朝的
武器为什么会落后呢,其军事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发明家戴梓的结局完全可以说明,清朝的军事技术之所以落后,完全是因为满清政府的愚蠢。
1.发明家戴梓戴梓出生在思想活跃的杭州,其父是明末的火器制造专家,由于受父亲影响,戴梓自幼便醉心火器研制。满清入关后,他投身于清军。当时,康熙正在统一天下,戴梓为八旗军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子母炮,这些先进武器在击败“三藩”和准噶尔势力时立下了非凡的功劳。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戴梓向康熙献上了一种连环铳,它一次可发射二十八颗弹丸,其原理与现在的机关枪完全一致。叛乱分子们手拿着大刀长矛在这种机关枪的火力下冲
清皇帝御用弓。相对于国外的火炮,清朝的武器算落后的了,皇帝臣子不谙火药,主要兵器还是传统的弓箭长矛。偶有武器天才,又不被重用。
锋,其下场可想而知。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赏赐,反落得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命运。此命运的造成表面来看,是因为外国科学家南怀仁的嫉妒。当时,戴梓用了八天的时间,便仿造出一种欧洲发明的新式大炮,而饭桶南怀仁花了一年时间也没有仿造出来。按照现在的理解,照葫芦画瓢本该是最简单的事情,可南怀仁就是画不出来。大概因此,南怀仁很是愤恨,在削平葛尔丹势力后,他向康熙帝诬告戴梓私通日本。据史料记载,康熙因此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发配了辽东,由此而终结了他的武器研制生涯。戴梓到辽东后,只好以卖字画为生,一生贫寒,郁郁而终。
现在来看,戴梓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好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位军事天才,险些就让中国的军事技术像人口一样领先世界。但在当时,特别是康熙四处平天下之时,朝廷上下对此人(他的官职并不大,用现在的话来讲,不过是一个后勤中级领导干部)可谓知根知底。因为他能用自己设计的武器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胜利,在满清兵力并不多的情况下,他无疑就是救世主。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吹捧还是客观事实,康熙皇帝绝不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干远在南怀仁之上,以他的英明,他为何仅凭南怀仁一面之词就给戴梓定罪?一向渴望、尊重人才的他难道不知道戴梓是天下无二的人才?康熙皇帝为何容不得戴梓,却能够容留和重用比戴梓的军事发明平庸出数百倍的南怀仁呢?
如果我们了解满洲统治者对汉人的变态的防范心理,其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南怀仁的嫉妒只不过是为康熙的防范心理加了个注解而已。
康熙在平三藩、征服准噶尔、夺取台湾三次大战后,大清江山已稳如泰山,对这位武功已达到鼎盛的帝王来讲,飞鸟尽,良弓自然就要藏起来。戴梓的发明已经没有用处了,相反,他的发明对大清朝来讲反而成了一种威胁。按照满洲权贵的思路:戴梓可以给自己发明机关枪,他也可以为自己的敌人制造。这些人见识过机关枪的威力,他们无法接受万一对手有了这种武器后的现实。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现实,而是把这种现实彻底扼杀掉。
所以,戴梓的结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实上,戴梓应该感到万幸,他的主子康熙帝还算仁厚,留住了他一条命,辽东虽然寒冷荒芜,但毕竟他还活着。
另外,戴梓受到被流放的命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汉人;而南怀仁不是汉人,是个“非中国人”,这大概正符合了满清统治者的自我定性认识,他觉得相对于汉人,这个“非中国人”是自己的同类。
满清统治者将戴梓“活埋”,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这种不可估量在后来对外战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每场战役的屡战屡败让早已腐朽的满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康熙之后,自命“十全老人”的乾隆见满洲八旗军因为严重腐化而战斗力下降的时候,为了挽救满洲的“弓马”根本,使其不致失传,在当时欧美正值工业革命,火器突飞猛进之际,他居然愚蠢地下令八旗军废用大炮等热兵器,以增强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我们今天可以知道,乾隆的荒唐与愚蠢,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出来的。
戴梓出生错了时代,同时也选择错了服务对象。他不知道自己所服务的满清是一个自诩为愚蠢与荒唐的朝廷,那么,这种愚蠢是怎么来的呢?是他们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自学成材的呢?
一切事情都应该晚明开始说起。
2.明朝的火器水平
早在明朝时,中国的兵器水平并不落后于西方,尤其是在火器上。当大明帝国主宰于中华时,中国的火器生产和应用程度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
明代虎蹲炮
当然,这种火器的发展还是因为受儒家传统重文轻武的影响,汉族军人普遍没有突出的骑射功夫。因此,明朝军队对冷兵器作战能力并不擅长。而要对付北方牧、猎民族,明军只好求助于火器。到了明中期以后,由于军队腐败,明军的战斗力就更加依赖于火器,明政府也就更加注重火器的研发和引进。
事实上,从明朝中期开始,欧洲的火器研发与使用能力就开始超过中国,但因为明朝积极应用火器的国策,军事装备的热兵器化仍然加速前进。这种加速主要表现在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明政府在大量制造火绳枪炮的同时,还全面发展了各种传统火器,包括改制明代前期的各种火铳,创制了快枪、多管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和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火车攻战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创制了各种爆炸弹和地雷、水雷,连同引进的火绳枪炮等。另外,明朝自己也积极培养火器方面的人才,明神宗时期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用了十五年时间除仿制成土耳其式噜密铳外,还研制成挚电铳、三长铳、双叠铳、迅雷铳等多种单管和多管火绳枪,他的成果受到明政府的广泛应用,他本人亦被嘉奖,明军对火枪的应用至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