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发明家戴梓的结局

九、发明家戴梓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699 更新时间:2024/1/18 7:03:12

毋庸置疑,清朝是中国历史军事技术最无成就的一个朝代:军事技术最缺乏自主创新、在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清朝的军事技术非但停滞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如果说,一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话,那么,一场战役的成败绝大部分会取决于武器。晚清与外国打的每一场战役其实都输在武器上,而与其他形而上的因素无关。那么,清朝的

武器为什么会落后呢,其军事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发明家戴梓的结局完全可以说明,清朝的军事技术之所以落后,完全是因为满清政府的愚蠢。

1.发明家戴梓戴梓出生在思想活跃的杭州,其父是明末的火器制造专家,由于受父亲影响,戴梓自幼便醉心火器研制。满清入关后,他投身于清军。当时,康熙正在统一天下,戴梓为八旗军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子母炮,这些先进武器在击败“三藩”和准噶尔势力时立下了非凡的功劳。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戴梓康熙献上了一种连环铳,它一次可发射二十八颗弹丸,其原理与现在的机关枪完全一致。叛乱分子们手拿着大刀长矛在这种机关枪的火力下冲

清皇帝御用弓。相对于国外的火炮,清朝的武器算落后的了,皇帝臣子不谙火药,主要兵器还是传统的弓箭长矛。偶有武器天才,又不被重用。

锋,其下场可想而知。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赏赐,反落得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命运。此命运的造成表面来看,是因为外国科学家南怀仁的嫉妒。当时,戴梓用了八天的时间,便仿造出一种欧洲发明的新式大炮,而饭桶南怀仁花了一年时间也没有仿造出来。按照现在的理解,照葫芦画瓢本该是最简单的事情,可南怀仁就是画不出来。大概因此,南怀仁很是愤恨,在削平葛尔丹势力后,他向康熙帝诬告戴梓私通日本。据史料记载,康熙因此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发配了辽东,由此而终结了他的武器研制生涯。戴梓到辽东后,只好以卖字画为生,一生贫寒,郁郁而终。

现在来看,戴梓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好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位军事天才,险些就让中国的军事技术像人口一样领先世界。但在当时,特别是康熙四处平天下之时,朝廷上下对此人(他的官职并不大,用现在的话来讲,不过是一个后勤中级领导干部)可谓知根知底。因为他能用自己设计的武器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胜利,在满清兵力并不多的情况下,他无疑就是救世主。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吹捧还是客观事实,康熙皇帝绝不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干远在南怀仁之上,以他的英明,他为仅凭南怀仁一面之词就给戴梓定罪?一向渴望、尊重人才的他难道不知道戴梓是天下无二的人才?康熙皇帝为何容不得戴梓,却能够容留和重用比戴梓的军事发明平庸出数百倍的南怀仁呢?

如果我们了解满洲统治者对汉人的变态的防范心理,其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南怀仁的嫉妒只不过是为康熙的防范心理加了个注解而已。

康熙在平三藩、征服准噶尔、夺取台湾三次大战后,大清江山已稳如泰山,对这位武功已达到鼎盛的帝来讲,飞鸟尽,良弓自然就要藏起来。戴梓的发明已经没有用处了,相反,他的发明对大清朝来讲反而成了一种威胁。按照满洲权贵的思路:戴梓可以给自己发明机关枪,他也可以为自己的敌人制造。这些人见识过机关枪的威力,他们无法接受万一对手有了这种武器后的现实。他们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现实,而是把这种现实彻底扼杀掉。

所以,戴梓的结局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事实上,戴梓应该感到万幸,他的主子康熙帝还算仁厚,留住了他一条命,辽东虽然寒荒芜,但毕竟他还活着。

另外,戴梓受到被流放的命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汉人;而南怀仁不是汉人,是个“非中国人”,这大概正符合了满清统治者的自我定性认识,他觉得相对于汉人,这个“非中国人”是自己的同类。

满清统治者将戴梓“活埋”,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这种不可估量在后来对外战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每场战役的屡战屡败让早已腐朽的满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康熙之后,自命“十全老人”的乾隆见满洲八旗军因为严重腐化而战斗力下降的时候,为了挽救满洲的“弓马”根本,使其不致失传,在当时欧美正值工业革命,火器突飞猛进之际,他居然愚蠢地下令八旗军废用大炮等热兵器,以增强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我们今天可以知道,乾隆的荒唐与愚蠢,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出来的。

戴梓出生错了时代,同时也选择错了服务对象。他不知道自己所服务的满清是一个自诩为愚蠢与荒唐的朝廷,那么,这种愚蠢是怎么来的呢?是他们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自学成材的呢?

一切事情都应该晚明开始说起。

2.明朝的火器水平

早在明朝时,中国的兵器水平并不落后于西方,尤其是在火器上。当大明帝国主宰于中华时,中国的火器生产和应用程度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

明代虎蹲炮

当然,这种火器的发展还是因为受儒家传统重轻武的影响,汉族军人普遍没有突出的骑射功夫。因此,明朝军队对冷兵器作战能力并不擅长。而要对付北方牧、猎民族,明军只好求助于火器。到了明中期以后,由于军队腐败,明军的战斗力就更加依赖于火器,明政府也就更加注重火器的研发和引进。

事实上,从明朝中期开始,欧洲的火器研发与使用能力就开始超过中国,但因为明朝积极应用火器的国策,军事装备的热兵器化仍然加速前进。这种加速主要表现在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明政府在大量制造火绳枪炮的同时,还全面发展了各种传统火器,包括改制明代前期的各种火铳,创制了快枪、多管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和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火车攻战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创制了各种爆炸弹和地雷、水雷,连同引进的火绳枪炮等。另外,明朝自己也积极培养火器方面的人才,明神宗时期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用了十五年时间除仿制成土耳其式噜密铳外,还研制成挚电铳、三长铳、双叠铳、迅雷铳等多种单管和多管火绳枪,他的成果受到明政府的广泛应用,他本人亦被嘉奖,明军对火枪的应用至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标签: 发明家结局

更多文章

  •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的墓地简介,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君子,墓地,简介

    “戊戌六君子”就义时,杨深秀49岁,杨锐41岁,刘光第39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来自福建侯官的“才子”林旭,年仅24岁。一代风流倜傥的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辱。他们手无寸铁,甚至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血,一片丹心,甘愿为国家民族捐躯洒血,冒死不辞。他们

  • 顾炎武简介: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思想家,杰出,清代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 爱新觉罗·奕经不学无术为什么还被封为将军?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不学无术,将军,爱新觉罗

    对爱新觉罗·奕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清朝非常强盛,不过其子孙后代却没有太大的本事。嘉庆皇帝继承大统后,因为乾隆不肯放权,当了几年的摆设。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才彻底掌握了清朝的实权,随后迅速铲除了和珅,收缴了大批赃款。看起来嘉庆皇帝似

  • 鲍超:湘军第一猛将,陈玉成都打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湘军,猛将,都打

    在历史长河中,鲍超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说起鲍超,爱好军事史的朋友们一定比较熟悉,他绝对能算是湘军第一勇将,甚至是晚晴第一猛将。在戎马生涯中,鲍超历经战阵500余场,身受108处创伤,可谓是当世所罕见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说过,湘军当中,最值得一战的就是鲍超

  • 雍正的能力会比康熙的更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会比,更高,雍正

    雍正皇帝是史上比较有名几个皇帝之一,虽然他在位只有13年,但雍正功绩很大,他整顿吏治、改土归流、耗羡归公、摊丁入亩,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发展农业,改变以前他老子康熙留下来的一些积弊,可以说功不可没。雍正皇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皇帝,继承康熙皇帝大位,给清朝一副“醒脑汤”,又开

  • 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陈玉成为何25岁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支柱,死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陈玉成的故事。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军事上缺少良将,几乎无人可用。在形势危急下,洪秀全起用了一名青年将领,他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一度在战场上为太平天国重创湘军。但很不幸,这位军事支柱却被叛徒出卖给清廷,年仅25岁英勇就义。他就是英王陈

  •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最后为什么会被开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会被开缺,光绪,老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后,正式宣布了维新变法的开始,同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也开始反对的活动。为了阻挡变法,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帝党骨干翁同龢。先后指示王鹏运、于荫霖、文悌上表弹劾翁同龢“误国无状”、“结党乱政”、“狂悖揽权”。王

  • 尚书张伯行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尚书,康熙,清官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平定青海战役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意义,战役,青海

    平定青海(清朝)清初最富盛名的两大名将联手,稳定了清帝国西北的政局战争概述: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清政府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

  • 第四节 乘胜追击,征战四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乘胜追击,第四节

    清朝向这三个国家用兵,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故一起叙述。清朝同他们的战争,背景不同,起因各异,性质亦有区别。这些战争都发生在高宗晚年,盛世已达顶峰,虽隐然已呈回落之势,但仍然显示出一个强国的威风。战争的起因,并不复杂。这要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庆祝七十寿辰谈起。是年,高宗和他的臣僚云集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