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六君子杨深秀的墓地简介,在哪里?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的墓地简介,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36 更新时间:2023/12/11 4:07:09

“戊戌六君子”就义时,杨深秀49岁,杨锐41岁,刘光第39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来自福建侯官的“才子”林旭,年仅24岁。

一代风流倜傥的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辱。

他们手无寸铁,甚至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血,一片丹心,甘愿为国家民族捐躯洒血,冒死不辞。他们真是将自己的人生的极致,义无反顾地涌入了历史的大波。至今思之,令人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仪张村就在新开的二级路旁侧,仪张村到了。

杨深秀墓在村边不远的地方,热心的县博馆馆长张英隽先生,很快领到了那里。墓丘完全可以用“荒凉”两个字来概括。一座并不高大的圆土堆,用石块围砌着,寂寞地立在一片果园中。果园里间作着小麦,成熟的麦子正待收获,金黄耀眼。若不是墓丘前面有一块上书“戊戌志士杨深秀之墓”的碑石,谁会相信这土堆会属于名震中外的一代英杰。

“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时,何等的阴森恐怖。杨深秀的尸体,是他的大儿子黻田在山西同乡的帮助下收殓回来的。缝了八大针才将头颅与身体连缀。也是在山西同乡的帮助下,黻田将父亲的灵柩运回了闻喜老家。深秀在京还有一小妾,当时京城里盛传是自缢了的,其实是在混乱中逃离了京城,以后又辗转回到闻喜,与黻田的妻儿生活在一起。为官清廉的杨深秀,家无余财,生前没有积蓄,又遭抄斩的灭顶之灾,是回乡后草草安葬了的,岂敢铺排,也铺排不起。当时只怕是连一块碑石也未曾竖立。杨深秀虽身为御史,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不黄土,盗墓贼当然是无须光顾的了。

标签: 君子墓地简介

更多文章

  • 顾炎武简介: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思想家,杰出,清代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 爱新觉罗·奕经不学无术为什么还被封为将军?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不学无术,将军,爱新觉罗

    对爱新觉罗·奕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清朝非常强盛,不过其子孙后代却没有太大的本事。嘉庆皇帝继承大统后,因为乾隆不肯放权,当了几年的摆设。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才彻底掌握了清朝的实权,随后迅速铲除了和珅,收缴了大批赃款。看起来嘉庆皇帝似

  • 鲍超:湘军第一猛将,陈玉成都打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湘军,猛将,都打

    在历史长河中,鲍超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说起鲍超,爱好军事史的朋友们一定比较熟悉,他绝对能算是湘军第一勇将,甚至是晚晴第一猛将。在戎马生涯中,鲍超历经战阵500余场,身受108处创伤,可谓是当世所罕见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说过,湘军当中,最值得一战的就是鲍超

  • 雍正的能力会比康熙的更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会比,更高,雍正

    雍正皇帝是史上比较有名几个皇帝之一,虽然他在位只有13年,但雍正功绩很大,他整顿吏治、改土归流、耗羡归公、摊丁入亩,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发展农业,改变以前他老子康熙留下来的一些积弊,可以说功不可没。雍正皇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皇帝,继承康熙皇帝大位,给清朝一副“醒脑汤”,又开

  • 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陈玉成为何25岁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支柱,死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陈玉成的故事。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军事上缺少良将,几乎无人可用。在形势危急下,洪秀全起用了一名青年将领,他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一度在战场上为太平天国重创湘军。但很不幸,这位军事支柱却被叛徒出卖给清廷,年仅25岁英勇就义。他就是英王陈

  •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最后为什么会被开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会被开缺,光绪,老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后,正式宣布了维新变法的开始,同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也开始反对的活动。为了阻挡变法,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帝党骨干翁同龢。先后指示王鹏运、于荫霖、文悌上表弹劾翁同龢“误国无状”、“结党乱政”、“狂悖揽权”。王

  • 尚书张伯行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尚书,康熙,清官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平定青海战役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意义,战役,青海

    平定青海(清朝)清初最富盛名的两大名将联手,稳定了清帝国西北的政局战争概述: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清政府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

  • 第四节 乘胜追击,征战四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乘胜追击,第四节

    清朝向这三个国家用兵,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故一起叙述。清朝同他们的战争,背景不同,起因各异,性质亦有区别。这些战争都发生在高宗晚年,盛世已达顶峰,虽隐然已呈回落之势,但仍然显示出一个强国的威风。战争的起因,并不复杂。这要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庆祝七十寿辰谈起。是年,高宗和他的臣僚云集避暑山庄

  • 清军节节败退:英国侵略者不费一兵一卒得宁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侵略者,节节败退,英国

    英国侵略者第二次占领定海城之后,为了达到长期占领、掌控浙江海域的目的,接着又出兵镇海、宁波。镇海军民奋起抵抗,直至城陷;宁波守军不战溃逃,被英军轻易得手。这两次战役的失败,表明清政府在浙江战场上已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对整个战争的形势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英军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宁波,因为宁波是浙东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