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嘉学派的主张的内容有哪些 主要活跃于什么朝代

永嘉学派的主张的内容有哪些 主要活跃于什么朝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70 更新时间:2024/1/8 14:06:37

评价

谭嗣同和唐才常十分推崇永嘉之学。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将永嘉归之于墨学中的“任侠”派:“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

内容

1.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

2.认为“道不离器”,反对“专以心性为宗主”,对董仲舒提出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表示异议,曰:“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

3.继承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杰出人物应是“实德”和“实政”的结合。

4.论述了“夷夏之辨”与“正恶之辨”的区别,突出金兵入侵的非正义性,强调抗击金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5.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6.反对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总之,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的一面,使儒家的学说不至于完全陷入纯讲求个人的心性修养,从而使它成为南宋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地位

永嘉学派在当时学术思想界具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清代学者全祖望有一恰当的评价,他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熹)、陆(九渊)二派,而水心(叶适之号) 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足见永嘉学派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复兴

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最终在宋元之际断裂,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统的回归,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背景之下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创新。其最终的成果是:在汉宋两大营垒之间,独树一帜;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兼容并蓄,从而存续了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

清初的《宋元学案》尽管给予永嘉学很多的肯定和赞誉,甚至对其失传流露出些许同情和遗憾,但是在编者(同时也是解释者)看来,永嘉学对当代的适用性是不值一提的,充其量仅能纠正朱学的某些流弊,这从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的许多论述中均可窥见。因此,从《宋元学案》编者的立场出发,清初士人对永嘉学的兴趣基本上是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意义上的。

清代中叶,温州文化日益陷入颓势。从道光年间开始永嘉学派开始复兴,以张振夔、孙希旦、孙锵鸣、孙衣言、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为代表,温州知识分子开始从学术资源的枯竭来思考区域文化衰落不振的原因,这对温州地区而言可能意味着区域文化的重光。

道光之后的学界,产生了汉宋之学对立的分裂局面,最终损害国学的传承,而永嘉学传统资源却“综汉宋之长而通其区畛”。永嘉学派在近代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如果说孙氏父子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地方史领域的话,后起的陈黻宸、宋恕则对通史有相当的研究。陈黻宸191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中国通史,其讲稿撰成《中国通史》一书,论次自春秋以来至于清代,提纲挈领,间发议论。陈黻宸结合清末学界的风气,针对性地呼吁重视社会史研究。他认为社会史研究是研究政治的基础,并对清末宋学派纵横捭阖的政论表示了鄙弃,既对埋头故纸堆的乾嘉朴学进行了批判,也对好发空论的宋学进行了批判。

永嘉学派的调和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以史学补汉学之短”这一重要途径展开的。晚清有志于复兴永嘉学派的温籍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给予史学高度的重视。具体而言,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做学术史的梳理工作。同时,孙衣言在其子孙诒让的协助下点校整理了《永嘉丛书》,丛书收录了温州历代文献13种,刘安上、刘安节、许景衡、薛季宣、林季仲、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别集,从时间上,自北宋末期程学南传开始,一直贯穿到南宋中期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全盛期。入选书目本身就是一部永嘉学派发展的学术史,这一工作对永嘉学的复兴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宋恕的史学著作并不是很多,有《浙学史》、《永嘉先辈学案》、《朝鲜大事记》等。他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主张,是重视世界史研究。宋恕认为清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四裔年表》等书,“题名皆陋,将以尊内,适使外人笑我学者为井蛙,是反辱国矣”。在转译日文成风的近代学术界,宋恕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确实是值得赞扬的。

总之,以经世致用的目的研究史学,是近代温州知识分子复兴永嘉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清末学术裂变中,温籍知识分子还通过作新国学,躬行西学来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

在清理旧学时,除了批判空洞无物的理学糟粕(从广义的角度看,康梁之学其实也属于理学)外,温籍知识分子还它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中开物成务、富国强兵的有益成分。同时,温籍知识分子否认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无能为力。

在呼吁作新国学的同时,温籍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吸收也是彻底的。他们不但从书本上吸收西学,还身体力行,率先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如陈虬的利济医院开创了中国初等医科教育的先河。

朴学大师孙诒让,不仅为浙南初等师范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积极发展农工商业,以实业救国,曾多次被提名、担任一些近代企业的管理者。历史上,在驰骋商场的同时,在学术上又能达到“三百年绝等无双”(章太炎语)水平的,唯孙诒让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孙诒让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史上的奇迹,而造就这一奇迹的文化资源之一,正是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

温籍知识分子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国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很深,因此当欧风美雨来袭、烧经之说甚嚣尘上时,他们都感到了忧虑和痛心。宋恕首先否定理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指出永嘉学派的“纯”与“实”,界定了永嘉学派的主题——“事功”。

从晚清温籍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辩证态度,可以看出很多永嘉学派的内在精神。永嘉学派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怀疑,对事功的推崇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永嘉学派对“合内外之道”的不懈追求和可贵探索,使得温籍知识分子在文化路线上采取了既有别于国粹派、又有别于西化派的态度,他们对西学的躬亲实践更是超越了当时知识界的大多数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嘉学派在近代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总之,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

标签: 谭嗣同唐才常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咸丰当初想杀慈禧为何放弃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咸丰,慈禧,历史解密

    咸丰当初想杀慈禧为何放弃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咸丰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一,

  • 古代喊冤都有什么方式 一般都是怎么喊冤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鸣冤,历史解密

    如今,我们打官司,都是委讬律师走走法律流程。如果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气,还可以再次上诉要求重新审理案子。可是,如果古人被判错案或想要申诉冤情又该怎么办呢?放心,他们自然有妙方。在此介绍古代最典型的三种喊冤方式。虽然古代社会有皇帝统治,可是皇帝就算再有空闲,也不可能事事躬亲,况且天高皇帝远,各地就算衙门再

  • 隋炀帝被批是昏君,但他也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炀帝,隋朝,历史解密

    关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千古一帝”,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最能肯定的一个人就是秦始皇。而实际上,这是国人的一个评价标准,在外国人看来,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唯一的千古一帝是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在我国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很好,还被批是昏君。但实际上,杨广是我国被黑的最惨的一个皇帝了,从他的封号

  • 秦始皇真的是打不过匈奴而修建的长城吗 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秦始皇,历史解密

    当我们回望秦始皇时代的时候,他修建长城这件事情始终一个被人不断提起的话题。我们今天说长城了不起的文化遗产,而当初他修建长城时老百姓的汗水和心血始终是抹不去的记忆。面对北方的威胁,通过征战杀伐,建立了集权国家的秦始皇,却放慢了紧锣密鼓的马蹄,选择了相对温和的应对手段——修筑长城。他把一个帝国的锋芒暂时

  • 夏姬被称“一代妖姬”,历史上真实的她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姬,春秋,历史解密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的女儿。《列女传》中记载,夏姬“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夏姬的一生,辗转于郑、陈、楚、晋四国,“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成为了历史上人尽皆知的所谓“一代妖姬”。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夏姬,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史料记载,夏姬尚未出阁,就传言和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会。三年后,蛮去

  • 古代中了状元厉害吗 如果中了会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状元,历史解密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它代表着的是三年一次全国唯一的荣誉,在那个年代里,凡是能考上状元,除了自己的家人,他的整个家乡都会因此而沸腾起来,整个家乡整个城市都会因此而骄傲。更是成为众人羡慕嫉妒恨的佼佼者。所以在那个年代,状元相当于文曲星下凡,状

  • 古代当官也有自己的个人报告,那么这个官员报告个人事项的时候都有什么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南宋行政法典《庆元条法事类》中保留了当时官员的“射阙状”任职时须报告,有回避的亲属古代任官实行避亲制度,规定有嫡系亲属关系及母家、妻家近亲关系者,不能在一个官衙中任职,或不能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官衙中任主要官职;中央高级官员的亲属不得在京都及附近任府县官,职卑者要回避,改任他官,以避免和防止官场中的徇私

  • 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坐稳天下?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甲申三百年祭》:祸生懈惰 逸豫亡身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这一点必须肯定,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醒。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

  • 朱允炆削藩有五个藩王束手就擒,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明朝,历史解密

    要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的时候也不过只有21岁罢了,按理说,朱允炆此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放在别的朝代或者别的时候,朱允炆还行,他偏偏要面对的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登上皇位,直接原因在于朱元璋身上,本来朱元璋早就定下了嫡长子朱标为继承人谁知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痛心,无奈一

  • 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益,唐朝,历史解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词细细读来便可知,李益曾是真心爱着霍小玉的。当年一对爱人生生被拆散,霍小玉知自己身处青楼,地位低贱,不愿拖累李益,他配得上更好地高门淑女,她愿为他远离世俗,从此青灯古佛了却余生。李益也不愿负她,发誓安顿好了便来接她,无论她身份如何,都会给她幸福。此时,他定是真爱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