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个有着雷霆手段的开国君王,他的一生,杀人无数,也许有人不觉得奇怪,打天下嘛,哪有不死人的,但朱元璋不仅在建立明朝的战争中,杀了很多的敌人,就是在建国后,加强自己统治期间,也杀了很多人,而且很多都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嗜杀成性,不可理喻。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朱元璋到胡惟庸家去喝酒,因为胡惟庸说他家的井中冒出了醴泉,这是祥瑞的象征,所以请朱元璋去看看,因为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已经官至宰相,所以在他家出现醴泉应为大明之福,朱元璋也觉得稀奇,兴致勃勃的准备去看,可是走到半路,他却突然折回,而且还下令,对胡惟庸满门抄斩。这到底是专门回事情呢?朱元璋真的这么喜怒无常吗?
01,传说始末
这个传说其实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云奇告变”,原来朱元璋走到半路,之所以回来是有原因的,因为半路上有一个叫云奇的太监拦住了朱元璋,并且还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也许是走得太急太累说不出话,也许是因为心中害怕,总之朱元璋部下对他连声喝问,他也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
要知道,皇宫的规矩是非常严厉的,这样冲撞圣驾就是死罪,众人见他冲撞在先,还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害怕是危害朱元璋的刺客,于是就拿着瓜槌把他打死了,云奇很快就死在了瓜槌之下,但是至死,他的手也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并没有回手掩护自己,这样的坚持终于让朱元璋觉得奇怪,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不去了,立即回宫。
回宫之后的朱元璋心中依然迷惑,这个胡惟庸家到底有什么危险,这个太监会这样冒死相告,于是,他就站在皇宫的高处,看见胡惟庸家居然暗伏刀兵,这才知道胡惟庸原来想暗害自己,一怒之下,就下令对胡惟庸满门抄斩。同时对云奇追赠左少监。
这个传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云奇的忠心,以身示警,而且就是死也要保护皇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朱元璋运气很好,而且对云奇也算皇恩浩荡,总之,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贤君忠臣的美好故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02,历史上真正的胡惟庸谋反案
但在历史上,胡惟庸被告谋反的时候,他可不是在家等着朱元璋赴鸿门宴,而是已经被朱元璋问罪了,当然,他的罪名不是谋反,而是工作失误,这个失误其实不大,就是把一个女子给了文官,就因为这个,当时朱元璋把部署官员都问罪了。
而这个女子的事情是如何被问责的呢?原来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占城国的国家来明朝进贡,被宫里的一个宦官看到了,就和朱元璋说了,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因为这种国家之间的外交,肯定是要上报他知道的,但他一点也没有得到消息,于是就问责下去,问道胡惟庸的时候,胡惟庸推给了汪广洋。
于是汪广洋被赐死,汪广洋的一个侍妾陈氏要求陪死,这种事情历来都非常感动人,于是朱元璋就问了一下这个女子的来历,才知道陈氏原来是没入宫廷的女子,而这种女子,按照大明的法律,只有有功勋的武将可以得,文官根本就没有份,于是,又开始问责,这回,胡惟庸没有推脱,和其他责任人员一起被审问。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事,无论如何也不会被赔上性命,但人一倒霉,喝水都塞牙,这个时候有人告胡惟庸谋反,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封建时代,最大的罪名就是谋反,经过调查,胡惟庸和两个同党被处死,悲哀的是,其中也包括那个首先告发他的人。
03,胡惟庸案的后续
胡惟庸及其九族被处死,对胡惟庸来说是结束,但对胡惟庸案件本身只是开始,因为随着后来的发酵,越闹越大,最后居然牵连出了胡惟庸通元联倭的罪证,胡惟庸本人倒是已经死了,但由此被牵连的官员确实无数,这给事情的时间很长,前后有十余年,这也是朝廷官员非常难捱的一个时期,官员们对自己的性命已经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有人曾经总结出一个规律,如果上朝看见朱元璋的腰带在肚皮之上,就说明安全,如果在之下,就要小心了,今天又要死人。
这不是官员胆小,到了胡乱揣测的地步,实在是因为胡惟庸案的牵扯面太广了,总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人,谁在朝廷做官都害怕。如何说胡惟庸案让明初的朝廷官员度过了一个提心吊胆的时期,那么,胡惟庸案最大的影响还不在此,他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因为在胡惟庸被处死之后,朱元璋就废除了演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以后,中国的官场上,再也没有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了。但这件事情的影响不是朝廷上的一个职位而已,而是整个君权和百官权力的博弈问题。
朱元璋规定,从此以后,明朝的后继之君都不能设丞相,而且就是建议设立这给职位的官员也会被治以重罪。而且就算是清军入关之后也没有再设丞相,中国的封建史上,胡惟庸成为了最后一个丞相。
04,结语
胡惟庸案的发生被人们演绎成了一个“云奇告变”的传说,而且对胡惟庸案本身的是非曲直人们也没有定论,有人说胡惟庸的确有谋反的嫌疑,但也有人说这就是朱元璋为了控制大臣有意促成了一个冤案,但不管如何,他最大的影响还是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