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赵高篡改始皇遗诏立幼子胡亥为帝,并矫诏令公子扶苏、蒙恬自杀。公子扶苏见到诏书之后悲愤欲绝,无奈自杀,满腹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公元前242年,刚满18岁的秦王嬴政在嫡祖母华阳太后的安排下,迎娶了昌平君芈启的女儿芈氏为王后。嬴政和芈氏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人相识于华阳太后宫中。
当时,芈氏随着父亲前来拜见姑奶奶华阳太后,见到了同样来拜见华阳太后的嬴政。经华阳太后介绍,两人很快认识,并成为了好朋友。到了18岁时,由华阳太后做主,嬴政正式迎娶了芈氏为王后。
公元前241年,芈氏为嬴政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扶苏。而这个名字正是取自芈氏所喜欢的诗歌《诗经》中的一篇“山有扶苏,泽有荷华”,而扶苏是一种桑树的名称。嬴政给儿子取扶苏这个名字,就是期望他将来能像山中的扶苏树那样高大挺拔,成为秦国的顶梁柱。
嬴政对扶苏寄予厚望,从小就给他安排最好的老师,悉心地培养扶苏。而小扶苏也不负众望,从小就表现得聪明异常,文武全才,深受嬴政的喜爱。
秦国是以秦法立国,扶苏也曾是一个忠实的法家信徒,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才动摇了扶苏的这个信念。
公元前225年,外祖父昌平君芈启趁李信率20万大军伐楚之时,在陈郢起兵反秦致使李信大败,而芈启也叛逃到楚国成为了末代楚王。秦王嬴政知道后大怒,将与昌平君芈启相关的一干楚系外戚势力通通处死或贬黜,王后芈氏也被幽禁。
扶苏看着这么多亲人被杀,母亲也被幽禁十分难过,苦苦向父亲嬴政求情,但都被嬴政以“秦法无情”为由给拒绝。这让扶苏第一次对秦法产生了怀疑,秦法到底是在维护什么,它不应该是让人民过得幸福吗,为什么自己会感觉如此痛苦。
后来,扶苏获准去探望母亲芈氏。他问母亲:“外祖父虽有楚人血统,但他生在秦国,长在秦国,已经是地道地秦人,为何还要去帮助从未踏足过的楚国呢?”母亲告诉他:“你外祖父不忍楚地百姓生灵涂炭,不忍楚地百姓忍受秦法苛责。秦法过于严苛,缺少仁爱,只会让自由浪漫的楚人感觉痛苦。”
扶苏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指出秦法的不足,于是好奇地问:“什么是仁爱?”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去请教淳于博士。”
当扶苏来向他请教时,淳于越喜出望外,扶苏可是未来帝国的继承人,如果能用儒家学说影响到扶苏,那么对未来儒家学派的发展将大有好处。于是他耐心地给扶苏讲述了什么是仁爱,讲述了孔子的学说和理想。
这些知识是扶苏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它一下子就给扶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世界上不光有严刑峻法,还有道德仁爱。本就对严苛的秦法产生怀疑的扶苏开始对儒家学说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他正是拜淳于越为师,学习儒家知识。
扶苏的行为让秦王嬴政有些不满,但考虑到他很多亲人刚刚被杀,母亲还被囚禁,也就没有过多干涉。嬴政认为扶苏是因为一系列的变故想要通过儒家知识来治疗他自己的心灵创伤而已。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外祖父芈启兵败被杀,母亲芈氏也伤心过度,不久就忧郁而死。这让扶苏更加对秦法失望,对儒家的仁爱向往。
通过对儒家知识的学习,扶苏慢慢地有了一整套“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他曾多次向父亲嬴政建议:天下刚刚统一,很多地方还未真心归附,应该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避免采取严刑峻法。
但他的这些想法,并未得到嬴政的认可,反而被认为过于“妇人之仁”。嬴政愈发对扶苏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担心等将来扶苏继位后,会不会推翻秦国长久以来坚持的秦法立国的基本国策。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以扶苏为被坑杀术士求情为借口,将扶苏也被发配到上郡协助蒙恬修长城,秦始皇想用这种方式让扶苏反省和悔悟。
在让扶苏反思的时候,秦始皇也在反思。这些年来,虽然自己十分勤政,但是整个帝国却越来越差,他也开始怀疑继续坚持秦法立国的政策是否正确,开始认真思考扶苏所提议的“儒法并用”之策是否可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他决定进行第五次东巡。在巡游途中,他见到关东各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不堪盘剥都逃到深山大泽之中。看着自己治下的百姓生活如此艰难,秦始皇也很不是滋味,他意识到也许用扶苏的政策治理国家正好。于是他已经下定决心立扶苏为秦帝国的继承人。
巡游队伍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下令:“让扶苏回咸阳继位。”但是诏书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赵高抓住机会伙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立幼子胡亥为帝,并矫诏命令公子扶苏、蒙恬自杀。
公子扶苏见到诏书之后悲愤欲绝,想到父皇对外祖父和母亲的无情,认定父皇真的是要杀他,所以不顾蒙恬的苦苦劝告,执意自杀而死,带着满腔的委屈和不甘离开人世。
扶苏的一生实在令人惋惜,他的满腹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就死在了赵高的阴谋之下;历史能有如果的话,相信在扶苏的治理下,秦帝国一定不会二世而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