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必须要争分夺秒,我军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就召集了120名空降士兵前往灾区支援。
他们把降落地点确定在了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茂县。但是茂县地势相对来说较高,空降部队的跳伞高度不得不调整到5000米左右。跳伞地点和跳伞高度都确定以后,一切好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3日早上,救援部队登上飞机,前往救援前线。但是没有想到,当飞机到靠近茂县准备降落时,天空顿时暗了下来,雷声也轰隆隆地响,不久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看到这种情形,随时准备跳伞的士兵们非常着急。面对这样的天灾,再加上恶劣的天气,他们晚到灾区一分钟,灾区的伤亡就多一分。
但是很无奈,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飞机的机身结了厚厚的冰,飞机的所有报警器都响了起来。并且飞机的能见度不到50米。为了安全起见,飞机只好返回。
飞机落地后,大家顾不得休息,连忙跑到会议室,围在一起商讨对策,这时伞兵的带队人李振波提议:“将圆伞换成翼伞,翼伞更结实也更灵活。”
大家思考之后,觉得李振波的提议可行,就将这一决定汇报给了上级,上级批准后他们立马行动起来,再次筛选这次的救援人员。
翼伞虽然灵活,但是更不好操作,因此很多士兵都没有参加过翼伞的训练。这样参加救援的人数更少了。
最终筛这支救援部队由15名翼伞士兵组成,其中一名士兵只有23岁,他就是赵海东。李振波觉得这次救援行动太危险了。而赵海东还很年轻,还是个孩子,他不想让这么年轻的生命就此牺牲。
出发前赵海东找到李振波,向他敬了个军礼,请求到:“首长,请您允许我参加这次救援行动,我是军人,不怕受伤牺牲,只想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李振波无奈只好答应了。
5月14日上午,天气好转,15名翼伞兵集合之后登上飞机。飞机飞到茂县上方。这次飞机很顺利地降到了5000米的高度,但是大气云层仍然很厚,影响跳伞。
士兵们都一切准备就绪,很焦急地在机舱门口等待着,随时准备跳伞。在11点47分的时候,大气层终于慢慢地变薄了,降落的地点也渐渐地显示了出来。
李振波和士兵们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相互的对视地点了头。在机舱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只听见李振波大喊了一声:“跳!”李振波第一个跳了下去,士兵们也毫不犹豫地跟随着跳下飞机,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士兵们越过云层,准备打开降落伞。但是这个时候却出现了问题,可能是跳伞的高度太高,李振波的降落伞主伞怎么也打不开。
没有办法,主伞打不开,他只能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冲了下去。但是李振波没有放弃,他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副伞,发现一切正常。
然后他目不转睛的盯着下面,在心里预估着距离,就在距离地面700多米的时候,他飞快的打开了副伞。他的降落速度终于慢了下来。
就在大家准备降落时,士兵们发现原来他们降落的平地是一个被剪了枝的果园。
士兵们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调整了原定的降落方式。但仍然有几个士兵受了伤。有的被树枝刮破了脸,满脸是血。有的撞在石头上,缓了好久才清醒过来。
茂县的人们,看到降落的士兵们后,喜极而泣,激动地跳了起来,到处奔走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顺利降落到茂县后,士兵们没有多做休息,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灾当中,在茂县建立了一条新的救灾通道。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每当在紧急关头时,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他们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向中国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