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大约公元前492年,年仅十五岁时就师从于孔子。子夏非常勤奋,对知识充满好奇,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受到孔子高度赞赏的学生之一,被列入了孔门“十哲”的行列中。
公元前424年左右,魏文侯以极高的敬意任命孔子的学生子夏为他的私人导师。子夏在西河地区(即今天的河南浚县和内黄一带)授课,并由此催生了著名的儒家学派西河学派。
作为卫国人,子夏在受聘之时已经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自孔子离世后,子夏长期居住在鲁国,与其他师兄弟如仲弓、子张共同回忆并整理孔子的言论,最终编纂成《论语》一书。然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到了晚年,即便身体渐衰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子夏仍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魏文侯的邀请担任导师呢?
这与魏文侯的态度与礼贤下士密不可分。在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割后,魏国成功地成为新兴的诸侯国家。而在这三个家族中,魏国以其强大的实力脱颖而出,魏文侯也一直怀有称霸之志。作为一个霸主,他当然需要在各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不仅要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强大有力,还要在文化上卓尔不凡。
因此,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毅然放弃了九成俸禄,并邀请了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这三位贤人前来相助。其中子夏是孔子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地位最高。因此,魏文侯非常尊重他并视其为自己的老师。子夏开始在西河开设讲堂进行教学,在全盛时期据说拥有300名学生。后来著名将领吴起和中山国相李克等人都曾是子夏的学生。
子夏非常清楚魏文侯追求雄心壮志的志向,因此他抓住各种机会为魏文侯讲授君主的道德原则。比如,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子夏对魏文侯说,当你听到钟声时要想到武将,听到磬声时要想到治理国家的重臣......不能仅仅只是欣赏音乐,而应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可以说子夏对于魏文侯来说是一位极尽心力的导师。在子夏在西河进行教学期间,他的儿子不幸去世了,子夏因此失明了双眼。然而他仍坚持继续教学工作。尽管如此,子夏却遭到其他孔门弟子的批评。
就在子夏儿子去世后不久,同门曾子前来慰问。哀伤中回忆起自己早逝的儿子,哭着说道:“上天啊!我并没有犯罪啊!”曾子听后非常生气地指责道:“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犯罪?我们年轻时都跟随老师学习过,但你却回到西河讲学,并没有传播孔夫子的思想,当地人只是尊重你为师,根本无人知晓孔子的存在,这就是你的过错!”
显而易见,曾子对于老同学西河讲学的事情感到内心不满。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子夏已经偏离了孔子的思想。
按照孔子的政治观,周代的礼仪是最佳的,君臣父子关系井然有序,应该恢复。然而,在子夏西河讲学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毫无价值可言,魏国自封侯爵这一行为本身就与“礼”相违背。
孔子非常了解子夏,并担心他会走向极端,成为一个急功近利、小心眼之人。年轻时,子夏曾在鲁国担任莒父宰(莒父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山东莒县;宰相相当于县令),孔子特意提醒他:“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在告诉子夏,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急躁,并且不能只顾政绩。孔子还告诫过他,要做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君士(儒),而非没有道德观念和修养的卑劣之人。
正因为追求“小利”,子夏被视作一个务实的人,这也是魏文侯愿意拜他为师的原因之一。魏国处于中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为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便利。魏文侯支持李悝的变法可以说明他是一个追求实效的君主。
不仅仅停留在空谈,子夏确实为魏国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例如,曾任中山国相的李克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魏文侯问李克如何治理国家。李克回答说,“奖励必须得到履行,惩罚必须得当。”对那些没有立过功但只知享乐的人们来说,应该剥夺他们的俸禄,并用来吸引真正有才干之士。
另一个例子是吴起。吴起曾经是曾子的学生,但因为他未能回家参加母亲丧礼,曾子认为他不孝,于是断绝了师生关系。后来,吴起投效了子夏门下。
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他决心赢得人民的信任。他在城南门外竖起了一根表杆,用来测量日影的工具,并公开表示:如果有人能推倒这根表杆,他将被封为官员。大多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一个人觉得即使把表杆推倒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果断地将其推倒。吴起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该人为官员,从此以后每个人都相信吴起确实严明地奖罚分明。后来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用移动木块作为象征;这和吴起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李克、吴起都是儒家传统的继承者,但他们都非常重视奖罚制度,并带有明显的法家思想倾向。孔子一直强调道德和谨慎使用刑罚。因此可以说子夏及其弟子对于传授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同时,也提倡使用奖罚来制止恶劣行为。正是子夏所推崇的西河学派风气,为魏国在战国时期率先开展变法提供了重要影响和基础。
后果:
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委任了李悝作为国家首席,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魏国的力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子夏以创立西河学派闻名,将魏国塑造成了战国初年儒家学说的中心。那些出身于西河学派的杰出人物如吴起、李克等,在魏国确立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之间关键性的过渡人物,子夏对于法家学说的孕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