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子夏开创西河学派:改革的前奏

子夏开创西河学派:改革的前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21 更新时间:2024/1/18 1:21:23

前因: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大约公元前492年,年仅十五岁时就师从于孔子。子夏非常勤奋,对知识充满好奇,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受到孔子高度赞赏的学生之一,被列入了孔门“十哲”的行列中。

公元前424年左右,魏文侯以极高的敬意任命孔子的学生子夏为他的私人导师。子夏在西河地区(即今天的河南浚县和内黄一带)授课,并由此催生了著名的儒家学派西河学派。

作为卫国人,子夏在受聘之时已经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自孔子离世后,子夏长期居住在鲁国,与其他师兄弟如仲弓、子张共同回忆并整理孔子的言论,最终编纂成《论语》一书。然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到了晚年,即便身体渐衰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子夏仍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魏文侯的邀请担任导师呢?

这与魏文侯的态度与礼贤下士密不可分。在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割后,魏国成功地成为新兴的诸侯国家。而在这三个家族中,魏国以其强大的实力脱颖而出,魏文侯也一直怀有称霸之志。作为一个霸主,他当然需要在各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不仅要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强大有力,还要在文化上卓尔不凡。

因此,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毅然放弃了九成俸禄,并邀请了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这三位贤人前来相助。其中子夏是孔子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地位最高。因此,魏文侯非常尊重他并视其为自己的老师。子夏开始在西河开设讲堂进行教学,在全盛时期据说拥有300名学生。后来著名将领吴起和中山国相李克等人都曾是子夏的学生。

子夏非常清楚魏文侯追求雄心壮志的志向,因此他抓住各种机会为魏文侯讲授君主的道德原则。比如,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子夏对魏文侯说,当你听到钟声时要想到武将,听到磬声时要想到治理国家的重臣......不能仅仅只是欣赏音乐,而应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可以说子夏对于魏文侯来说是一位极尽心力的导师。在子夏在西河进行教学期间,他的儿子不幸去世了,子夏因此失明了双眼。然而他仍坚持继续教学工作。尽管如此,子夏却遭到其他孔门弟子的批评。

就在子夏儿子去世后不久,同门曾子前来慰问。哀伤中回忆起自己早逝的儿子,哭着说道:“上天啊!我并没有犯罪啊!”曾子听后非常生气地指责道:“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犯罪?我们年轻时都跟随老师学习过,但你却回到西河讲学,并没有传播孔夫子的思想,当地人只是尊重你为师,根本无人知晓孔子的存在,这就是你的过错!”

显而易见,曾子对于老同学西河讲学的事情感到内心不满。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子夏已经偏离了孔子的思想。

按照孔子的政治观,周代的礼仪是最佳的,君臣父子关系井然有序,应该恢复。然而,在子夏西河讲学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毫无价值可言,魏国自封侯爵这一行为本身就与“礼”相违背。

孔子非常了解子夏,并担心他会走向极端,成为一个急功近利、小心眼之人。年轻时,子夏曾在鲁国担任莒父宰(莒父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山东莒县;宰相相当于县令),孔子特意提醒他:“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在告诉子夏,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急躁,并且不能只顾政绩。孔子还告诫过他,要做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君士(儒),而非没有道德观念和修养的卑劣之人。

正因为追求“小利”,子夏被视作一个务实的人,这也是魏文侯愿意拜他为师的原因之一。魏国处于中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为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便利。魏文侯支持李悝的变法可以说明他是一个追求实效的君主。

不仅仅停留在空谈,子夏确实为魏国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例如,曾任中山国相的李克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魏文侯问李克如何治理国家。李克回答说,“奖励必须得到履行,惩罚必须得当。”对那些没有立过功但只知享乐的人们来说,应该剥夺他们的俸禄,并用来吸引真正有才干之士。

另一个例子是吴起。吴起曾经是曾子的学生,但因为他未能回家参加母亲丧礼,曾子认为他不孝,于是断绝了师生关系。后来,吴起投效了子夏门下。

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他决心赢得人民的信任。他在城南门外竖起了一根表杆,用来测量日影的工具,并公开表示:如果有人能推倒这根表杆,他将被封为官员。大多数老百姓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一个人觉得即使把表杆推倒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果断地将其推倒。吴起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该人为官员,从此以后每个人都相信吴起确实严明地奖罚分明。后来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用移动木块作为象征;这和吴起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李克、吴起都是儒家传统的继承者,但他们都非常重视奖罚制度,并带有明显的法家思想倾向。孔子一直强调道德和谨慎使用刑罚。因此可以说子夏及其弟子对于传授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同时,也提倡使用奖罚来制止恶劣行为。正是子夏所推崇的西河学派风气,为魏国在战国时期率先开展变法提供了重要影响和基础。

后果:

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委任了李悝作为国家首席,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魏国的力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子夏以创立西河学派闻名,将魏国塑造成了战国初年儒家学说的中心。那些出身于西河学派的杰出人物如吴起、李克等,在魏国确立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之间关键性的过渡人物,子夏对于法家学说的孕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更多文章

  • 三家分晋:做人不能太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家分晋

    前因:六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90年间,是晋国内部的一场激烈冲突。起初,范氏和中行氏联合起来进攻赵氏家族,而后得到了智氏、魏氏和韩氏的支持。另一方面,范氏和中行氏则得到了齐国和郑国的支援。这场内战最终以赵氏家族的胜利告终,导致范氏和中行氏失去了他们的领土并宣告灭亡。这些土地随后被其他

  • 唐太宗四请马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四请马周,唐太宗,马周

    唐太宗四请马周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统治期间四次相继提拔和重用马周的事件。马周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士,其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太宗最初于公元627年第一次请马周担任自己的谋士,以寻求其智慧和意见。由于马周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他很快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之后,唐太宗又三次请求马周

  • 三英战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英战吕布,三国历史,吕布,关羽,张飞,刘备

    三英战吕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斗之一,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的东汉末年。以下是战斗的基本经过:吕布是当时东汉末年著名的猛将,被誉为"三英"之一。身为好战的吕布,他在并州称霸,与东汉政权相对抗。东汉朝廷派遣了三位英勇的将领:关羽、张飞和刘备,来共同对抗吕布。在战斗开始时,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联合军队进

  • 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地震

    历史上地震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能够带来无数的破坏和伤害。由于古代文献记录不完全和测量技术的限制,我们并不能知道所有历史上的地震,但是通过文献资料和科学研究,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到一些大规模、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地震。本文将从周朝开始,分朝代统计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现代当今地点,以期让读

  • 文化的浩劫:李斯的上书与焚书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斯,焚书令

    前因:秦始皇的统一巩固:在秦朝,分封制度被废除,货币、文字、度量衡等被统一起来,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公元前213年,咸阳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由秦始皇嬴政主持。此前,嬴政已经成功统一了整个天下。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经济眼光,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废除分封

  • 徐福东渡:秦始皇的永生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徐福东渡,秦始皇,徐福

    前因:距离公元前221年以后,秦始皇开始展开了一系列东巡之旅,他踏足了齐燕和东南吴楚等地的土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徐福在海中寻找传说中的仙人,选择了数千名童男童女作为助手。徐福主动向秦始皇提出这个请求并得到批准。缘起是这样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亲自率领臣子巡视东部地区。抵达目的地后,臣子

  • 项梁项羽起义:他们成为了乱世群雄中最耀眼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项梁项羽起义,项羽,项梁

    前因:秦末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勇敢地发起了起义行动。他们的举起义旗后,全国范围内反抗秦朝的力量迅速蔓延,就如同星星之火能够瞬间引燃整个原野。公元前209年九月,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会稽太守殷通之死后迅速行动,吸引了约8千名年轻的会稽郡和吴中郡子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响应。此时,项羽

  • 陈胜吴广起义:看我鸿鹄之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

    前因:1.戍卒失期:陈胜和吴广被派往边境驻守,途中遭遇暴雨,未能按时到达。2.沙丘密谋:秦二世上位后,开始倒行逆施,加剧了统治的残暴性,使人民承受着更大的负担。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带领着一支义军起义的壮举,为秦朝的反抗打响了第一枪。陈胜出身贫寒,但他怀揣着壮志雄心,渴

  • 鸣镝弑父:冒顿单于杀头曼单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鸣镝弑父,冒顿单于,头曼单于

    前因:头曼决定废掉大儿子冒顿的继承地位,而选择了小阏氏所生的儿子作为新的继承人。在公元前209年,匈奴的王子冒顿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夺取了单于的位置。时光来到公元前3世纪末,秦始皇正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收集着各种兵器,以实现统一。然而,在长城之外广阔的漠南草原上,绿色的草地被鲜血染红,刚刚经历了一场激

  • 沙丘之变:帝国崩溃的开端——一场阴谋揭开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沙丘之变

    前因:始皇帝之死:当始皇帝踏上第五次巡行天下的旅途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在沙丘遭遇不幸离世。然而,秦始皇帝逝世后,权力斗争和地位争夺的阴谋也随之展开,其中赵高与李斯联手策划了一场被后人称作“沙丘之谋”的阴谋。李斯深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