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晋国的大臣们韩、赵和魏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
在公元前422年,魏国的统治者魏文侯委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悝作为相,从而开启了魏国的变革之路。
李悝所进行的改革涵盖了魏国制度的各个方面,但总体来说都以一个目标为导向:实现国家富强、军事强大。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军事方面。早在担任地方官时,李悝就把建设强大军队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目标。
魏国位处于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中央,北临赵国,顺时针分别与齐、楚、韩接壤,西边则是秦国。因此,外敌入侵对魏国构成了巨大压力。而当时的李悝正好担任着郡守一职,负责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为了加固边防力量,他采取了一项独特策略。他规定,在那些难以明确真相的诉讼案件中,要通过射箭比赛来解决争议。谁能够射中靶心就算胜利。这一规定迫使百姓纷纷去练习射箭,以免在打官司时吃亏。李悝巧妙的战略举措大大降低了改革遭遇阻力的程度。
当李悝担任国相之后,实现“富国”就成为了优先考虑的议程。
魏国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定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该地已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因此,魏国面临着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李悝制定了详尽的农业规划。例如,他要求农民不仅要种植粮食,而且还要混种五谷作物,以防止灾害导致全年收成减少。此外,在每户人家前后院种桑树、开设菜园以及在田埂上种植瓜果等措施也被提出。总而言之,他力图利用每寸土地。
在李悝的领导下,新法很快得到推广应用。魏文侯借势任用了一批有能力且称职的官员,对各地政务进行整顿。其中包括邺令(今河北临漳)西门豹等重要人物。
邺,一个贫穷的地方。西门豹刚上任新官,首要任务是了解当地情况。他找来了当地的老人,请教他们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老人告诉他们,造成这里贫穷的原因是因为有个叫做河伯娶妻的习俗。
所谓河伯娶妻,就是从各家选出适龄女子,并要求她们斋戒打扮后坐在床席上,然后推进河水中。一开始她们或许还能漂浮在水面上,但最终都会被淹没在水中。每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三老(掌管乡政事务的长者)和巫婆都能收取大量金钱。这个陋习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有传闻说如果河伯没有新妻子可选就会引发洪水。
老人还提到,有女儿的家庭纷纷逃离了这个地方。西门豹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并表示要亲眼目睹一下。
西门豹看见被选中的新妇时频频摇头,并称这个女子不适合,请求巫婆通知河伯延迟几天,等待更好的女子再送去。说完之后,他让手下把巫婆扔进了水里。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问道:“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来?请一个弟子去看看吧。”于是他又把巫婆的一个弟子扔进了河里。最后,他将三老也都扔进了水中。其他人被吓得磕头不止,再也没有人敢提及河伯娶妻的事情。
表面上看,河伯娶妻只是一种陋习,实际上却反映出邺地严重的水患问题。因此,西门豹调集民夫,在邺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并引导漳河的水灌溉这片土地。从此以后,邺成为魏国最富庶之地之一。
《吕氏春秋》对这件事有不同的记载。书中提到开凿十二条渠道是由一个名叫史起的人领导完成的。而史起还批评西门豹说他太愚蠢了,竟然没能利用旁边的漳水。
两种不同的记载,但却导致了相似的结局。刚开始时,民众抱怨修渠太辛苦,然而在享受到灌溉便利之后,他们却开始赞美西门豹和史起的功绩。这说明当时魏国百姓对于官员的改革行为感到非常困惑,但这种改革却恰好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魏国变法的总工程师,李悝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在春耕季节开始前的三月里,魏国会举行祭祀仪式,并由农官宣读与农事相关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规定几乎达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程度:春天耕作时,土地必须被犁得像布一样平整;秋天作物成熟时,则需要加快收割速度,就像即将有强盗来袭一样。每个农事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
历史书籍称李悝采取的这些措施为“尽地力之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每块土地的潜力,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此外,李悝还实施了平籴法,以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劳动的充分回报。简而言之,平籴法将粮食分为上、中、下三等,并规定了相应的价格。在丰收年份,政府会向农民征收粮食;而在歉收年份,政府则会出售粮食,以稳定粮价,使农民不至于亏本。这也是一项鼓励农耕的措施。
此外,李悝还制定了一部《法经》,对盗贼、欺诈和赌博等非法行为做出了规定。虽然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这部法律对战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说商鞅面见秦孝公时就随身带着一部《法经》。
后果:
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孝公聪明睿智地委任了商鞅担任左庶长一职,并开始推动一系列变革。这场变法是独具创意和独立思考的结果,旨在为秦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结论: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崛起并成为富强的先锋。随后,魏国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并消灭了中山国,一度达到了顶峰。李悝的变法思想深深影响了其他国家,例如楚国的吴起也进行了类似的变革,而秦国的商鞅也受到其启发,这使得李悝成为法家学派中备受推崇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