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国迎来了一位名为李悝的卓越政治家,他被魏文侯任命为国相,开始了一场深刻而独特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使得魏国的实力大幅提升。
在公元前406年,魏国的乐羊帅领导下,历时三年成功消灭了位于河北的小国中山国。
最初,关于是否任命乐羊为主帅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议。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正效力于中山国,人们担心他无法全力攻打这个国家。然而,魏国大臣翟黄对乐羊非常了解,并愿意为他担保。在翟黄的推荐下,魏文侯决定任命乐羊为主将。太子击和名将吴起也积极参与军事行动。
确定了主帅后,魏国面临着另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由于魏国与中山并不相邻,两地之间还隔着赵国,在进攻中山时必须经过赵国领土借道通行。
赵国的君主赵烈侯原本打算拒绝借路给魏国,但他被大臣赵利阻止了。赵利向赵烈侯解释说,如果魏国无法攻下中山国,就会放弃战争,这将导致魏国的地位下降,而赵国的地位则上升。即使魏国攻下中山,他们也无法控制住与赵国相隔遥远的领土。到那时,兵权虽然由魏国出面,但实际上领土将归属于赵国。
在评估了利弊之后,赵利又提醒赵烈侯不要过于高兴答应此事。如果被对方察觉到我们的真实意图,魏国肯定就不会出兵了。因此,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我们必须装出一副被迫无奈的样子。
最终,在这样的考量下,赵国决定同意借路给魏国。
由乐羊率领的魏军穿越了赵国境内并开始围攻中山。为了逼迫乐羊撤退军队,中山君主绑架了乐舒并将其吊在城楼上。然而,乐羊坚决表示现在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到君臣之间的大义。魏军不仅继续攻打,而且愈发强势。中山国君意识到乐羊对这种伎俩早已有所警觉,于是果断杀掉了乐舒,并将他的肉割下来制作成羹汤,连同乐舒的首级一起送给了乐羊。
乐羊抚摸着那颗被送来的头颅,悲痛地呼喊道:“我的儿啊!”紧接着,他一气之下将肉羹一饮而尽。
使者回到中山向国君汇报了这一切。中山国君意识到遭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乐羊绝对不会退兵,这座城市很可能无法守住。于是,中山国君决定开城投降。这个决定导致中山国的灭亡。
当魏文侯听说乐羊吃掉儿子的肉后,对身边的大臣堵师赞说:“乐羊吃儿子的肉都是为了我。”堵师赞回答说:“既然能吃自己儿子的肉,谁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虽然魏文侯奖励乐羊,并封给他灵寿(今河北灵寿),但他也开始起疑心,担心乐羊在立下大功之后会有不轨行为。
乐羊返回魏国后,开始夸耀自己取得的伟大战绩。得知此事后,魏文侯派人给乐羊送去两只箱子,里面全是诽谤乐羊的信件。乐羊明白这是魏文侯在警告自己,于是立刻改口说:“攻取中山并非出于我的力量,全都归功于国君。”
除了封赏给乐羊的灵寿,魏文侯还任命太子击为中山君,并派遣大臣李克担任中山相,以辅佐太子稳定中山的秩序。从此,魏国正式在中山建立了统治地位,并扩大了领土范围。
然而,为何魏国要讨伐一个遥远的小国仍然存在疑问。
这涉及到中山国的历史起源。据传,中山国由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建立起来。早期历史缺乏详细记录,我们只知道中山武公是第一位有记载的国君。问题就出在他被封号时产生了分歧。
根据周朝的制度,爵位被分为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然而,一个小国家中山却使用了“公”的封号,这激起了魏文侯的不满。
在晋国分裂后,韩国、赵国和魏国各自继承了一部分领土。魏国得到了晋国核心地带,并视自己为春秋时期晋国的继承者,努力延续晋国的霸业。在李悝担任国相的领导下,魏国率先进行变法,并迅速提升了国力。在与中山作战之前不久,魏国刚刚打败了秦国,并占领了河西地区。魏文侯的目标是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当中山国越过界限称公时,魏国必须采取行动。
征服中山之后,翟黄因为推荐乐羊和李克而受到魏文侯的奖赏,获得了专属于君主的马车供他乘坐。这表明魏文侯对灭亡中山这场战争非常重视,因为通过消灭中山国,他维护了等级秩序,阻止了小国擅自封号,以及北方夷狄滥用华夏的尊号。如果魏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它还能被称为霸主吗?作为帮助实现魏文侯目标的臣子,翟黄自然也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正如赵利所料想的那样,在中山国和魏国之间有赵国存在,因此魏国对中山国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久。中山国被魏国吞并后就消失在史书中。二十多年后,由于魏国在与赵、楚两国战争中失败且实力受损,中山国趁机重新复兴,并再次出现在历史上。
后果:
中山复国:在魏国战败于赵、楚后,国势开始逐渐衰落。大约在公元前378年左右,中山国借机重建了自己的疆土,并选择将都城设立在灵寿地区。
结论:
魏国以彻底征服中山国为契机,迅速扩大了国土,并实现了强盛的国力。这一行动不仅有效地制止了中山国的侵略行径,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同时也提高了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声望,最终成为该地区的霸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逐渐衰落,而中山国则重新崛起,并在公元前296年不敌赵国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