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外之战:信陵君联合各国抗击秦军

河外之战:信陵君联合各国抗击秦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66 更新时间:2023/12/16 15:09:30

前因: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在位于河北省)进行了围攻。但就在关键时刻,魏国的信陵君偷取了秦军的兵符,并成功地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为了避免引起魏的怀疑和指责,信陵君选择留居赵国十年之久,并未返回魏国。然而,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秦国趁虚而入并进攻了魏国。

公元前247年,魏国的年轻公子信陵君带领着来自魏、赵、韩、楚、燕五国的联军,在河外地区(今天的河南黄河以南地区)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彻底击溃了秦军,并迫使秦国将领蒙骜败退逃亡。

这已经是自从公孙衍发起“合纵”战略,五国联合抗击秦国以来,第四次联军进攻。此次战役非常成功,不仅将秦军逼至函谷关之外(如今位于河南灵宝北部),挽救了濒临危机的魏国局势,还让信陵君一举成名,威震天下。

信陵君原名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异母弟弟。十年前,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后,他被封为信陵(即今天的河南宁陵县),才有了后来闻名天下的信陵君称号。

然而,信陵君的行动在邯郸之战中引发了不少争议。他通过矫诏的手段夺取了魏国兵符,以此来拯救赵国,并且与魏安釐王产生了裂痕。因此,在随后的十年里,信陵君一直留在赵国,不归故乡。

这一次,秦国派遣将领蒙骜率领军队进攻魏国河东地区(即今天的山西南部),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面对危机,魏王别无选择,只能请求信陵君回国相助解危。

这位傲娇的贵公子竟然不愿轻易回国。信陵君立刻命令下属:任何私自与魏王使臣联络的人,必将被处以斩首之刑!

在战国时代,富豪们流行养一批谋士作为“食客”,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作为一个富二代,信陵君慷慨大方,吸引了方圆数千公里内许多有才情的士人纷纷前来投奔。信陵君门下曾经聚集了多达三千名食客。

尽管魏国正面临危机,但在信陵君下令之下,这些门客们都不敢劝说他回国。

然而,有两个门客例外,他们分别是毛公和薛公。曾经游荡于赌场和酒馆的毛、薛二人凭借出众的才干和胆识引起了信陵君的注意,并受到重用。

一天,毛、薛建议主动劝告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备受赞誉、声名远播,全因依靠着魏国。如今秦军进攻魏国,公子却毫不在乎。假若秦军攻入大梁,摧毁了公子的祖先宗庙,那么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继续活在这个世上呢?

信陵君一向重视名誉和面子,毛、薛二人正好抓住了他的弱点。结果话还没说完,信陵君的脸色立刻变了,并迅速嘱咐车夫备车,准备回去救援魏国。

信陵君与魏王见面后,兄弟俩展示了一出感人至深的“亲人重逢”的戏码。这次会晤过后,魏王慷慨地将统领大军的印章交给了信陵君。随即,消息迅速传遍诸国之间,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纷纷派遣援军前来救援魏国。由此开了一场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秦军的大战。

面临来势汹汹的秦将蒙骜军,五国士兵都感到胆战心惊。此前,秦军已攻占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魏国的汲城和高都两地,可谓势如破竹。

在这关键时刻,信陵君深知振奋军心至关重要。他以身作则,不顾被箭矢射中的风险,率先冲锋,并闯入秦军阵营。联军士气大振,紧随其后的上将军从侧面对蒙骜军发动进攻。

结果,秦将蒙骜身处敌人包夹之中,最终溃败而逃。信陵君乘胜追击到达秦国边境的函谷关,令蒙骜惶恐不安而紧闭城门拒绝迎战。数月后双方相持无果,联军只得撤退。

这次合纵攻秦取得了巨大胜利,成功解围了被困的魏国,并使信陵君声名大噪。其他诸侯纷纷向他请教兵法并编著成书,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为了表彰信陵君,魏安釐王封他为上相,并赐予五座城池的封地。然而,魏王从此对位高权重的信陵君产生猜忌,在借机收回他的兵权后,信陵君心灰意冷,沉溺于酒色之中,最终郁郁而逝。

十八年后,秦国消灭了魏国。

后果:

蕞(zuì)之战,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在这场河外之战中,秦军在信陵君的指挥下遭受了惨败,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扩张势头。公元前241年,在秦都咸阳附近的蕞地(即今天的陕西临潼),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以期击败强大的秦国。

结论:

河外之战:在战国后期,河外之战是一场重要的胜利,发生在合纵抗秦大战略的框架下。这场战役见证了上将军信陵君威震天下的辉煌时刻。他成功减缓了秦国扩张的步伐,然而无法阻止攻秦计划走向失败的命运。

标签: 河外之战信陵君

更多文章

  • 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经典案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

    前因:赵武灵王的革新之举: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提升军力,发起了一项名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这一政策要求士兵们穿着方便作战的胡族服装,并学习精湛的骑射技巧。这场改革成为后来赵国杰出将领李牧成功击破匈奴的军事基础,奠定了那段历史中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在公元前2

  • 秦灭周:周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周,周朝灭亡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间。当时,秦朝军队发动了一次进攻,目标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即今天河北省的邯郸市。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与魏国、楚国结成联盟,共同合力击败了秦军。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动了对西周公国的进攻,导致周赧王去世。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西周公国的百姓纷纷逃往东周公

  • 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因:范雎成为秦国相位:公元前266年,秦王废除了魏冉的相位,并任命范雎为新的相位,还封他为应侯。长平战役: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国出兵进攻赵国,目标是争夺上党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长治上党区)。双方在赵国境内的长平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高平市西北)展开对峙和激烈交战。最终,秦军取得了胜利,赵军

  • 屈原之死:魂归汨罗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屈原之死,屈原

    前因:鄢郢之战:起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间。当时,秦国的杰出将领白起带领军队进攻楚国,并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他们不仅击溃了楚军,还攻破了楚国的双重要地位于今天湖北宜城东南的鄢和位于湖北江陵西北的郢。这场战争堪称一次壮举,为秦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统治基础。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 田单复国:用火牛阵,绝地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田单复国,火牛阵

    前因:五国伐齐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前284年,当时燕国的昭王决定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与秦、韩、赵、魏四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齐国。这次战争中,乐毅带领着联军一路取得了惊人的胜利,给予了齐国沉重的打击。他们成功攻占了连续72座城池,并最终攻陷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在公元前279年的某一天,齐国陷入了燕军的侵略

  • 鄢郢之战:秦国吞噬楚国的重要进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鄢郢之战

    前因:渑池盛事:在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与身边的杰出大臣蔺相如一同亲临渑池(今天的河南渑池西部),迎接了来自秦国的昭襄王。这次重要会面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激动的篇章。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白起带领秦国强大的军队对楚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征战。在这次殊死搏斗中,白起不仅大败楚军,还成功攻破

  • 渑池之会:秦赵外交纷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渑池之会,秦赵外交纷争

    前因:五国阀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的君主决定聘请乐毅担任上将军。他与秦、韩、赵和魏四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一场针对齐国的伐战。这场战争以大胜告终,乐毅带领联军连续攻占了齐国的72座城池,并最终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在上大夫蔺相如的陪同下与秦昭襄王在渑池举行了一次会

  • 五国伐齐:黄雀在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国伐齐

    前因:苏秦的齐国任务:在公元前约300年左右(燕昭王十二年),苏秦两次踏入齐国,担负起了间谍的使命。尽管最终他完成了这项任务,然而不幸事态败露,导致苏秦遭受车裂之刑,以死谢罪。齐国灭宋国:公元前286年(宋康王四十三年),齐湣王率领军队进攻并征服了宋国,成功攻陷了宋国的首都。逃亡中的宋康王最终在魏国

  • 苏秦之死:间谍的至高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秦之死

    前因:齐伐燕:在公元前314年(燕王哙七年)的时候,齐宣王发起了一场对燕国的进攻,最终成功攻陷了燕国。在这次战争中,不幸的是燕王哙被杀害。公元前284年,苏秦遭到齐湣王车裂惨死。此时,他已经完成了离间齐国的任务。苏秦作为燕昭王派往齐国的间谍,旨在维持燕、齐两国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实际上却通过离间齐、赵

  • 齐灭宋:螳螂捕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灭宋

    前因:苏秦和齐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持续到公元前284年。苏秦曾两次被派往齐国执行间谍任务,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但不幸被敌人发现,并遭到了车裂处死的残酷命运。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率军攻灭了宋国,并攻破了其都城。宋康王逃至魏国后不久即去世,从而导致了宋国的覆灭。然而,齐国并非一次性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