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鄢郢之战:起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间。当时,秦国的杰出将领白起带领军队进攻楚国,并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他们不仅击溃了楚军,还攻破了楚国的双重要地位于今天湖北宜城东南的鄢和位于湖北江陵西北的郢。这场战争堪称一次壮举,为秦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选择了汨罗江(现位于湖南和江西交界处)作为他寻死之地。
为什么屈原会选择自投江中?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他个人的经历说起。
他原名屈平,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与楚王朝有着远亲关系。他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在内政外交方面表现出色,因此曾担任过左徒(楚国特有官职,类似于左丞相,在令尹之下负责参议国家政务、处理外交事宜以及制定法规)这样高位。
屈原在担任官职期间表现突出。在内政方面,他积极主张依法治国,并反对当时楚国贵族统治社会中“违背法度而擅行心意”的现象。楚怀王委派他制定法律条例,在其不断完善并颁布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屈原在推进内政改革时触动了楚国贵族阶级的利益。由于上级官员代表权势阶层向楚怀王诬告污蔑屈原,导致屈原首次被流放,并使得他的内政改革计划夭折。
在外交方面,他主张楚国与齐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当时楚国内部存在两股势力,其中一派以楚怀王的次子子兰为代表,倡导楚秦结盟以对抗齐国;另一派则以屈原为代表,主张楚齐联手应对秦国。
楚怀王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
为了推行合纵的策略,屈原曾多次前往齐国进行外交使命。在第一次出使时,他成功地协助楚、魏、赵、韩和燕五国联军共同进攻秦国。而第二次出使回来后,他得知张仪刚刚访问过楚国,于是迅速劝谏楚怀王将张仪杀掉。
张仪是一个主张连横策略的纵横家,当时他正受雇为秦国工作。他曾代表秦国承诺给予楚国五百里土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楚国听从了这个建议,并付诸行动,但事后张仪却声称他当初所承诺的只有五里,并以此欺骗了楚怀王。尽管楚怀王本想杀掉张仪以解除内心的愤恨,但面对情况变化,他的小儿子子兰和爱姬郑袖收受了张仪的贿赂,并劝说楚怀王放过了张仪。
张仪与屈原在楚国的政策方向上存在分歧,这对楚国的发展不利。屈原反对政敌子兰建议,力劝楚怀王除掉张仪。
得到屈原的忠告后,楚怀王立即派人去追杀张仪,但未能成功。
公元前299年,秦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劝阻此事,主张连横策略的子兰等人则坚决支持楚怀王入秦。最终,楚怀王接受邀请前往会面,并被扣留在秦国直至去世。
同年,楚顷襄王登基,任命子兰为令尹(相当于丞相)。由于担心扣留事件引起不和,楚国与秦国断交多年。然而,在楚顷襄王继位的第七年,他与秦国恢复友好关系,并娶了一位秦国女性以求稳定局势。
屈原对这种耻辱行为感到不满,并指责子兰对楚怀王被扣留事件负有责任。由于子兰所推崇的连横策略与屈原的合纵思路存在严重冲突,子兰安排人在楚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这次流放持续了长达十五年,直到屈原选择投江自尽。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热爱,他身为楚国王室成员,一直视自己为这个国家的重要人物之一。然而,楚王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帮阴险小人,导致他备受排挤和流放。面对这样的局面,屈原对楚王和整个楚国感到极度忧虑,于是创作了《离骚》来宣泄内心的郁闷情绪。
公元前278年,在秦国名将白起的率军攻陷楚国都城郢之后,楚顷襄王匆忙逃到了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并将国都迁移到那里。
当屈原听说郢被攻破的消息时,愤怒与悲伤交织在心头。加之他已经年老体弱,看不到恢复楚国的希望,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成为亡国奴。因此,作为一个廉洁自律的人,他选择跳入汨罗江以自尽。
据说,在屈原去世后,楚国百姓感念他对楚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那激发人心的爱国情怀,自发地撒下糯米、喂养鱼虾,以防止屈原的尸体被它们吞食。每年五月初五,人们还会举行吃粽子和赛龙舟的纪念活动,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盛行的端午节。这是对屈原及其爱国精神的纪念和追思之举。
结果:
楚国的命运转折:在屈原去世后的公元前278年,楚国开始迅速走向衰亡之路。
结论:
随着屈原的离世,楚国的境况变得逐渐糟糕。襄王过于娇奢放纵,沉迷享乐,在一个局部安逸的地方过着悠闲日子,导致楚国面临加速衰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