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苏秦和齐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持续到公元前284年。苏秦曾两次被派往齐国执行间谍任务,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但不幸被敌人发现,并遭到了车裂处死的残酷命运。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率军攻灭了宋国,并攻破了其都城。宋康王逃至魏国后不久即去世,从而导致了宋国的覆灭。
然而,齐国并非一次性完成对宋国的征服行动,而是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在公元前288年时,齐国准备与赵国结盟并共同对抗秦国。借此机会,齐国联合赵、魏两地的军队共同进攻宋国。同时燕昭王也派出一支由2万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协助进攻,以取悦于齐国。最终这一行动迫使宋国割让淮北地区给予了齐国,这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公元前287年,齐国与赵、魏、韩、燕四国结成联盟,共同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然而,齐国仅派出一小部分军队前往攻打秦国,其主力则趁机秘密袭击宋国。在占领了宋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后,齐军迅速撤军。这是因为齐湣王担心燕、魏等国借着齐国进攻宋国之机对其发起进攻。
第三阶段,公元前286年,宋国内部爆发了内乱,民众离心离德。因此,在齐国进攻宋国时,几乎没有人守城。阳康王戴偃派使者向楚国求援,但楚国选择坐山观虎斗,并未派遣援军。结果,在齐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迅速覆灭。阳康王逃到了魏国,并最终于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去世。
可以说,宋国之所以迅速被灭亡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影响。首先是由于内部原因导致的国家分裂,其次是当时局势所形成的格局对宋国不利。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趁势而起,最终取得了胜利。
宋康王是一位通过武力政变夺取君位的统治者,不惜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宋剔成君。上台后,他采取军事手段将宋国打造成一个强大的“五千乘”军事国家。他东征齐国,成功攻下五座城池;南破楚国,领土扩张至三百多里;西胜魏国,攻陷两个城市,并消灭了滕国并占领其领地。周边邻国无不受到宋国的得罪。
然而,在宋康王统治晚期,他表现出了残暴无道的一面。根据《战国策》记载,他沉迷于酒色之中,并滥杀朝臣。有传闻称他甚至残忍地剖开驼背人的背部,砍断早晨过河人的腿部。这些行为使得宋国民众心生恐惧,各诸侯纷纷将其称为“桀宋”。尽管这些可能部分是后人对他进行抹黑,但作为一个暴虐君主的形象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由于宋康王的残暴行径引发了宋国人民的不满,当齐军来犯时,宋人几乎没有抵抗。
值得注意的是,宋国被灭亡也与当时的地缘政治形势有关。宋国的城市定陶是一座繁荣的大都市,周边国家都对其觊觎已久。另外,宋国位于齐、楚两个强大国家之间,而各大国都希望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一旦宋国实力衰退,就注定会成为各大国争夺和瓜分的对象。
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宋国被齐所灭也与苏秦与齐国之间的纠葛密不可分。那时燕、齐两国存在仇恨关系,苏秦受到燕昭王委任,在齐国担任间谍任务。凭借着他卓越的外交能力,苏秦促成了赵、魏、韩、燕与齐结成五国联盟共同攻击秦朝,并成功说服了齐湣王趁机进攻宋国并灭亡它。
当齐国独自侵占宋国领土时,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愤怒。为了报复这一行为,燕国与秦、赵、魏、韩结成了五国同盟,共同发动对齐国的进攻。这场战争几乎将齐国推向灭亡的边缘。燕国成功地实现了对齐国的仇恨报复,而不幸的是宋国成为了燕国复仇计划中的牺牲品。
后果:
五国联军征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最高统帅,与秦、韩、赵、魏四国联合出兵,对齐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以惨败告终。乐毅率领的联军连续攻占了齐国72座城池,并最终攻陷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结论:
经过成功的齐灭宋之战,齐国势力达到了巅峰。然而随后,齐国迅速成为众国嫉恨的焦点,燕国与秦、赵、魏、韩、楚等国组成联军对齐展开了毁灭性的攻势,几乎将其推向灭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