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渑池盛事:在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与身边的杰出大臣蔺相如一同亲临渑池(今天的河南渑池西部),迎接了来自秦国的昭襄王。这次重要会面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激动的篇章。
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白起带领秦国强大的军队对楚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征战。在这次殊死搏斗中,白起不仅大败楚军,还成功攻破了楚国重要城市鄢和郢。
秦国之所以能够如此有准备地进攻楚国,原因不胜枚举。
首先,在外交方面,秦国与东面的赵、魏、韩三个诸侯国达成了盟约。尽管秦国并未完全遵守规则,并对盟友采取过强硬手段,但通过这种又打又拉拢的策略,秦国成功地将赵、魏、韩三个国家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摆脱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后,秦王朝得以集中力量来对付楚国。
其次,在军事上,秦国早在鄢郢之战前一年就已经占领了楚国西部广阔的土地。这意味着白起可以借助汉江和长江两条水路迅速进攻楚国,并从多个方向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总体而言,白起率领的秦军通过周密的准备和出色的指挥,在攻打楚国这场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克敌制胜不仅彰显了秦国强盛的实力和战略才能,也为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渑池会议结束后,秦国立即展开大规模进攻楚国的行动。
秦军以分成两路进行作战,一路由勇将白起率领,顺汉江而下,直接向楚国陪都鄢(位于湖北宜城西南)迅进;另一路则由猛将张若带领,沿着长江水流攻取巫、笮、黔中三郡,使得楚国无法将精力同时分配到两个方向上。
白起所在的秦军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就打到了鄢城。
作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的重要屏障,鄢城被安排了大量兵力来守卫。而白起以杀人魔王之名闻名于世,因此他的攻势异常凶猛。然而,楚军却表现出坚强的抵抗意志,在秦军长时间的围攻下依然未能被攻破。
面对秦军孤军深入敌境这一局势,白起认为持久战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此他计划利用夷水(即现今清江,长江支流)来淹没鄢城。
白起在距离鄢城西边约一百里处筑起一座堤坝,形成了一个大型水库。随后,他修建了一条直通鄢城的长渠。当水库蓄满水后,秦军开堤放水,将鄢城淹没。
由于这次战略举措造成的灾难性结果,鄢城数十万居民被淹死,而鄢城东北角也被洪水泡破。趁势而进的秦军顺利攻入了城内并占领了鄢城。
在鄢城的一场惨烈战役中,楚军主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数十万士兵伤亡。与此同时,由张若领导的秦军在长江上游取得了重要胜利,使楚军陷入两面夹击之中。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将部队重新整顿并补充兵员后,乘胜发起进攻。秦军首先攻占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长江交通线,并阻止楚国都城郢与西部军队的联系,随后直奔郢城。
不久之后,郢城被攻破,楚顷襄王只能匆忙逃离,并将都城迁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县)。
此次战役秦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白起因其杰出的战功被封为武安君。郢城成为秦国南方的重要领地。
自此以后,楚国失去了与秦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实力。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并没有趁机将楚国推向绝境,而是选择与楚国和谈,并集中力量对付赵、魏、韩等其他敌对势力。
楚国的战败不可避免地映入眼帘。楚顷襄王荒淫无度,长期忽视国家大政。早在三四年前,楚王就曾卑躬屈膝向秦王求和,还从秦国接回女子以满足他的私欲。楚王还认为那些奸佞之徒如子兰、子椒是值得信任的,这些人收受了秦国的贿赂,并给楚顷襄王出一些颠倒黑白的主意。而像屈原、庄辛这样对国家忠心耿耿、勤政图治的臣子,则被冷落抛弃。
当郢都失陷后,楚顷襄王开始有所悔悟,并将流亡至赵国的庄辛请回来。庄辛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来劝谏楚顷襄王,请他改过自新。听完庄辛的劝告后,楚顷襄王承诺要痛改前非,并封庄辛为阳陵君以辅佐自己。
在庄辛的帮助下,楚顷襄王稍微改善了国家状况,甚至收复了一些失地。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楚顷襄王仍然沉浸在奢华与安逸中,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
后果:
屈原的悲剧:在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结论:
鄢郢之战的结果导致楚国在西部失去了广阔的领土,国力急剧下降。自此以后,楚国逐渐衰落,沦为边缘国家。而与此同时,秦国日益壮大,对三晋诸侯(赵、魏、韩)有着强烈的野心和觊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