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间。当时,秦朝军队发动了一次进攻,目标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即今天河北省的邯郸市。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与魏国、楚国结成联盟,共同合力击败了秦军。
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动了对西周公国的进攻,导致周赧王去世。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西周公国的百姓纷纷逃往东周公国。秦国将九鼎夺取,并未立即设立新的君主,从而宣告了周朝的终结。
然而,实际上,周朝早已名存实亡。在110多年前,当周显王位时,周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领土。那个时候,原本属于周朝王城周围千里地域的王畿被划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而只有成周(现在位于河南洛阳)作为东部公国境内的一座城市仍然是属于周天子统治下的。
不久之后,秦国的武王(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决定挑战周赧王,他派遣使者试探周赧王的态度。然而,周赧王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使得使者非常不满。于是,使者将周赧王驱逐出成周,并迁居到西周公国的王城(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从那时起,周天子失去了一切土地,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随着秦国向东扩张,周赧王越来越感到自己国家面临灭亡的威胁。尽管邯郸之战对秦国造成了一些挫折,但它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实力。面对这样的局势,周赧王并不想坐以待毙。然而,他所依靠的东、西二周公国加起来也只是微不足道,并没有能力与秦国对抗。
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楚国已经与三晋(即赵、魏、韩)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秦国。楚考烈王建议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各国出兵伐秦,周赧王接受了这个建议。
为了在西周公国内组建一支军队,周赧王不得不向富豪们借债,并承诺战争胜利后用战利品来偿还。经过艰苦努力,周赧王终于凑齐了一笔军费,并让西周文公组建了一个由五六千人组成的军队。随后,周赧王发布诏令要求各国出兵伐秦,并约定在伊阙(今天的河南洛阳龙门)会合。
在古代的一段历史中,西周文公率领军队准时到达了伊阙(现今河南洛阳龙门),但其他国家的军队却迟迟未至。只有楚国和燕国派出了一些象征性的部队来观察情况,然而他们看到局势不妙后便退回了。
当时,秦国正在攻打韩国的阳城(现今河南登封地区)等地,正好西周文公到达伊阙切断了秦国与阳城之间的联系。秦王得知西周文公带领联军来攻打自己非常愤怒,立即派遣大将摎率领军队进攻西周公国。
面对已无法进行联合抗秦的局面,西周文公无奈放弃了进攻秦国,并亲自前往秦国向秦王谢罪,并献上了西周公国36个城邑和三万名平民。秦王接受了这一请求,并贬低了西周文公的称号为“西周君”,从而导致了西周公国的灭亡。
而与此同时,周赧王陷入更加困境。在失败后,许多富豪们纷纷前来讨债,周赧王甚至被逼到王宫后面的高台上躲避。不久之后,周赧王郁郁而终。同一年,秦国接收了位于王城的九鼎,这象征着王权的象征,也意味着周朝正式灭亡。
7年后,东周公国的统治者再次与其他各国密谋联手发动一场伐秦行动。然而,这次秦王却派遣了丞相吕不韦率领军队进攻东周公国,最终导致东周公国的覆灭。从此以后,周朝的祭祀活动彻底中断,不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后果:
河外大战:时间回到公元前247年,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带领着魏、赵、韩、楚和燕等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的河外地区(即今天的河南西部),以一场胜利击败了强大的秦军。
结论:
秦国的胜利不仅意味着东西二周公国的灭亡,更象征着近800年的周王朝将告一段落。这场战争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并为即将到来的秦朝帝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