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公元前299年,赵雍王决定让位于他的幼子赵何,将其封为赵王。而自己则以主父的身份继续率领大军北征草原,旨在利用自己壮年之时稳固赵何的王位。这一退位决策展现了赵雍王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并且显示出他对于自身才能与经验的信心。在北征过程中,赵雍王将倾尽全力保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并确保赵何能够顺利继承王位并有效统治。
公元前295年,昔日赵国的王者赵雍,因为政治内斗而在沙丘宫遭受了长达数月的围困,最终饥饿至死。
赵雍曾经领导大军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实力大增,与秦国势均力敌。然而,由于对早早离世、美貌年轻的孟姚有偏爱之情,他废除了长子赵章的太子身份,并立下了孟姚所生小儿子赵何为太子继位。随后,赵雍主动退位,并让赵何成为新王荣耀于位的惠文王。
尽管如此,赵雍并未忘记对失去太子地位的赵章的关照。他将赵章封地于代地,并授予安阳君这一尊号,并任命田不礼担任其辅佐官。然而,作为被剥夺权力的一方,赵章对此心生不满,并暗中积聚实力以等待时机起事、重夺属于自己的权利。
在支持赵何的一方,有着大臣李兑和赵武灵王的兄弟公子成,还有一位忠诚于赵武灵王的相国肥义。这样一来,赵国内部出现了以国君赵何为首和以赵章为首的两个对立派系,形势可以说是暗流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武灵王对孟姚的思念渐渐淡化,并开始对废长立幼感到后悔。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接受群臣拜见时,安阳君赵章也前来参加。身材魁梧、与自己相貌相似的长子赵章站在旁边观看群臣朝拜时,看见瘦弱的弟弟赵何下拜,他内心产生了深深的不舍之情。
由于年龄上比赵何大很多,在武灵王灭中山之役时就率领军队勇猛地攻击敌防线,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自己作为王储应有的气质。考虑到这些事实,武灵王做出了一个决定:想要分裂赵国,立赵章为代王,并让赵章与赵何平起平坐。
武灵王首先与相国肥义商议此事。尽管肥义一直忠诚于赵武灵王,但他从始至终都是以赵国利益为出发点。肥义认为,既然已经立了赵何,就应该坚定地支持下去,不应再引入其他变数;而且赵何已经担任赵国君主多年,实力日渐强大。将赵国分为两个势力只会导致内乱和互相残杀,因此他拒绝了武灵王的提议。
既然相国肥义不同意,那赵何当然也不会同意。可是赵武灵王一错再错,竟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章。原本野心勃勃的赵章现在知道武灵王支持自己,更加雄心壮志。
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之中,但赵武灵王已经失去了理智。朝拜结束后,他带着兄弟赵章和赵何前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沙丘离宫,并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这无疑是为内乱创造条件。果不其然,安阳君相田不礼觉得时机成熟,建议赵章动手杀掉赵何。
于是赵章假传武灵王的旨意,称要召见赵何。此时相国肥义身边恰好有人察觉事态异常,并代替赵何前去查看真相。结果令人震惊的是,赵章一伙人竟将肥义杀害。肥义之死彻底撕裂双方关系,混乱局面迅速展开。而李兑和公子成早有准备,在调动沙丘宫附近的赵军后,成功攻入宫内,并击败了赵章一方。
赵章意识到事情已经失利,急忙逃往赵武灵王所在的地方,寻求庇护。然而李兑和公子成指挥着围绕沙丘宫的赵军紧密包围,最终将赵章置于死地。尽管赵武灵王在赵国威望极高,但没有人敢对他下手。
然而李兑和公子成深知,若放过了赵武灵王,他们自己将面临可怕的下场。为了避免受到报复的追究,二人下令除了赵武灵王外,在沙丘宫中只要尽快出来者都无罪。于是宫廷里的人纷纷逃离,最终只剩下被困在宫中的赵武灵王一人孤立无援。
就这样沙丘宫被包围了整整三个月。赵武灵王在宫内探寻每一个角落,希望能找到一些食物来维持生存。然而,粮食早已耗尽,他只能捉老鼠、摘鸟蛋填肚子。最终,他不得不面对无路可走的窘境,活活饿死在那里。唉,曾经的雄心壮志化作泡影,全因为自己的糊涂失误,导致了如此凄凉的结局。
后果:
李兑的权势崛起:由于他坚定地支持赵何,当赵雍去世后,他成功地掌握了赵国的重要权力,并被封为奉阳君。
结论:
沙丘宫变:这次内斗源于赵国两位王子之间对权力的争夺。然而,导致这场斗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却可以追溯到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所犯下的错误决策。
虽然赵武灵王不幸遇难,但是他留给赵国的继任者赵惠文王赵何稳固了王位。在他统治期间,赵国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并且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具实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