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秦与齐、楚达成友好关系:在公元前296年,秦国和齐国宣布停战,并向楚国提供粮食援助,积极展示对楚国的友好姿态。
公元前293年,白起,一位英勇的秦国将领,带领着秦军在伊阙(现在的河南洛阳龙门镇)战无不胜,先后击败了韩国、魏国和东周联军。他亲手俘获了魏国的大将公孙喜,并斩首敌军24万人。这场战役为秦国打开了通往中原地区东进之路。
在战国时期的中期阶段,秦国与其他各个诸侯国之间交战不断。尽管敌我关系多变,但总体上呈现出以秦、齐和楚三个势力为核心的对立局面。而韩、魏等其他诸侯国则根据形势变化来选择依附于秦、齐或者楚。有时候,秦国会与楚国结盟并共同作战;有时候又与齐国发生冲突,甚至出兵攻击楚国。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当时的情势而定。
在公元前298年,秦国遭到齐国主导的齐、魏、韩三国联军的进攻。随后,宋国和中山国也加入了联军,共同对秦国发动攻势。经过三年的战斗,函谷关(现位于河南西部)被攻破,迫使秦国不得不将原属于魏国和韩国的土地归还给相应的国家,并且联军此时才撤离。
随着联军撤退,秦国与齐国之间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一方面,秦国计划集中兵力继续向中原地区扩张;另一方面,齐国则准备集结兵力攻取宋国。除了与齐国停战外,秦国还主动缓和了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公元前296年,在秦王朝怀王被囚禁致死后,为避免引起更多纠纷,秦国主动援助楚国提供了五万石粮食,并与楚王修好。
在安定了与齐、楚两个邻邦的关系后,自公元前294年起,秦王昭襄开始大举进攻韩国和魏国。
昭襄王先派遣军队攻打韩国,命令秦国大臣向寿夺取了武始(现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南),并由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现位于河南省伊川县西南)。在秦国大臣魏冉的建议下,公元前293年,昭襄王任命白起接替向寿成为秦军主将,并率领军队驻扎于伊阙地区,与由魏将公孙喜率领的韩、魏联军对峙。
然而,在这次一同抗击秦国的联军中,常常存在着内部矛盾和不合作的问题。这次也不例外。
韩军士兵数量有限,因此寄望于魏军担任主力并主动发起进攻;然而,魏军却依赖韩军的精锐部队来作为先头部队。双方都心生畏惧,希望对方率先出击,不愿意自己首先开战。
白起聪明地利用了联军之间互相推诿和各自保留实力的心态,并采取了逐个击破的战略。他派遣少量秦军与韩军对峙,表现出全力先攻韩军的姿态,以此牵制住了韩军,并迷惑了魏军。
当魏将公孙喜看到这一场景后,果然松懈了警惕,打算坐山观虎斗。然而此时白起已经集结了秦军的精锐部队绕道袭击联军后方,在魏军还在旁观时发动突袭。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魏军措手不及,在伊阙山狭窄的地形中仓促应战。由于缺乏准备,他们很快就丧失了队形。随之而来的是军心的崩溃,魏军四散奔逃,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的生命,秦军趁势追杀,最终俘获了主将公孙喜。
紧接着,白起率领军队从侧翼猛攻韩军,实施前后夹击。韩国的军队在未经战斗就陷入混乱之中,甚至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队形。片刻间,二十多万韩、魏联军如同无头苍蝇般四处逃窜。
在秦国,战功是以砍取敌人首级作为衡量标准的。这些敌人的首级可以换取朝廷赐予的金钱和地位。因此,白起带领秦军追击四散的联军,并消灭了二十四万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两国反抗力量。这使得两国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经过白起率领秦军攻陷伊阙,成功夺取了五座城池。这一胜利彻底打开了韩国和魏国的大门,使得秦国势力向东扩展,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拓展。
结果
在公元前288年,秦国邀请齐国参与,自称西帝,而齐国则称东帝。
总结
利用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中遭受惨败的时机,秦国趁势对韩、魏发动了进攻。白起率领军队成功渡过黄河,并夺取了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以东至乾河的广大领土,将秦国向东扩张之路彻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