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谋反:复制玄武门之变?

李承乾谋反:复制玄武门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245 更新时间:2023/12/21 21:02:22

李承乾在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发动了一场谋反,后被失败。

这场谋反是否参照了玄武门之变呢?这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关键人物、动机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一、事件背景

唐朝盛世未曾有过,然而在783年时,这个盛世已经走向了末日,经历了三次宦官专权、两次农民起义和史书上标注的“八王之乱”。

皇帝韦皋年老体弱,其储君李逵已在不满民众的情况下被废黜。李承乾则是这个背景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李承乾早年在官场上并不出彩,后加入地位高显的相国李林甫集团,在李林甫的提拔下,逐渐成为宰相大臣。

但其被推举为宰相时李林甫已仙去,而朝廷中又有宦官专权,李承乾的地位则严重受挫。

二、关键人物:李承乾与宦官集团

在此背景下,李承乾在朝中深感无望,且计划和他一同发动谋反的重臣权权总管李蒙、太傅少卿刘清等人,也因地位受阻,对朝廷霸权意图颇为不齿。

而唐朝这个时期,强大的宦官集团统治着宫廷,李承乾等人也是感到了他们的不满和敌意。

这场谋反,恰好也发生在宦官集团的洼地东京内城区。整个谋反行动,李承乾虽能掌握其军队,但也需要相应的公民支持和于各地区统一动作。

然而,恰恰就是区区的几名大臣想要挑战宦官势力,以及宣示自己的权力和声名,于是他们开始准备与士兵、平民和商人联合起来起义。

三、李承乾的动机

李承乾是为在唐朝末年名留青史而发起谋反的人之一,是因为他在官场面临的限制和皇室等因素,愈发让他感到窘迫。

据说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在去世前对李承乾说:“天下事从此不由我料理了,唯有靠你啊。”这也是他计划谋反的契机之一。

另一个契机则在于,李承乾深知李林甫的权力在朝中的位置,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必须要和李林甫相互支援。

四、影响

谋反失败后,唐朝政局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灭亡的进程。虽然李承乾的这场谋反未能成功,但它的影响可见一斑。

李承乾的死给人们以深入思考,“动易者道也,应变者射也”,在其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李承乾的谋反可承载的是一种野心、一种抗争、一种宣示权力之情。

总之,李承乾发动的这次谋反尽管没有成功,但它对于稍后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这也可能就是未来几个世纪里,无数历史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皆会关心的话题。

更多文章

  • 唐太宗远征高丽: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远征高丽,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其治下的唐朝尤为著名。而在唐朝的历史中,李世民的远征高丽(今朝鲜)堪称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字面上看似是一场失败之战,但深入挖掘则有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来探讨这段历史,以期呈现更客观全面的历史面貌。一、政治因素唐朝的强

  • 李显被废:因言而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显,李显被废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曾被誉为贤王,但却因为一次措辞不当,被废为庶人,成为唐朝历史上被废为皇帝而身份最低下的人之一。本文将从李显当皇帝的背景、李显被废的原因、废除后的李显以及其对唐朝历史的启示等方面,探讨李显被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一、李显作为皇帝的背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正值唐朝进入了唐中期,尽管

  • 影响历史走向之10次惊天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政变

    所谓政变,一般指掌控权力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物秘密图谋,通过政治手段、或武装暴力,夺取最高权力,实现最终目的。以下十次政复,深刻影响历史走向。1.沙丘宫之变(赵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禅位其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父子巡幸沙丘(河北邢台市广宗国),安阳君公子章与田不礼图谋夺位,趁机出兵围攻沙丘,致使赵国名

  • 刘伯温与明初浙淮党争:作为开国功臣,刘伯温如何得罪于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明初浙淮党争

    细数明朝初年风流人物,刘伯温必然是尤为亮眼的一位。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里屡献奇计,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最终却下场凄惨,人生黯然收场。这一切,都与朱元璋脱不开干系。这对君臣有着怎样的交锋?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为何惹恼了朱元璋?让我们走进明朝历

  • 朱元璋去世前为何“责殉诸妃”?此举如何影响明朝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责殉诸妃,朱元璋

    公元1398年6月24日,亲手缔造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终于还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弥留之际,已经有些意识浑浊的朱元璋,向身边人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旨意,其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责殉诸妃。即在他驾崩之后,所有的后妃必须全部殉葬。朱元璋的旨令“复活”了已经消亡千年的殉葬制

  • 大明朝远征日本本土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远征日本

    自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以降,日本正着手准备倾国进犯明朝的各种情报不断传入明朝,引起了整个明朝朝野的震动,朝中大臣乃至民间人士纷纷上书言事,为即将爆发的御倭战事出谋划策,其中就有在日本动手发动侵略之前积极征讨日本本土这一先发制人的战略提议。不堪大用的朝鲜王国同年的四五月间,朝鲜使者金应南来北京汇

  • 河外之战:信陵君联合各国抗击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外之战,信陵君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在位于河北省)进行了围攻。但就在关键时刻,魏国的信陵君偷取了秦军的兵符,并成功地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为了避免引起魏王的怀疑和指责,信陵君选择留居赵国十年之久,并未返回魏国。然而,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秦国趁虚而入并进攻了魏国。公

  • 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经典案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

    前因:赵武灵王的革新之举: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提升军力,发起了一项名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这一政策要求士兵们穿着方便作战的胡族服装,并学习精湛的骑射技巧。这场改革成为后来赵国杰出将领李牧成功击破匈奴的军事基础,奠定了那段历史中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在公元前2

  • 秦灭周:周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周,周朝灭亡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间。当时,秦朝军队发动了一次进攻,目标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即今天河北省的邯郸市。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与魏国、楚国结成联盟,共同合力击败了秦军。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动了对西周公国的进攻,导致周赧王去世。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西周公国的百姓纷纷逃往东周公

  • 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因:范雎成为秦国相位:公元前266年,秦王废除了魏冉的相位,并任命范雎为新的相位,还封他为应侯。长平战役: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国出兵进攻赵国,目标是争夺上党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长治上党区)。双方在赵国境内的长平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高平市西北)展开对峙和激烈交战。最终,秦军取得了胜利,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