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与明初浙淮党争:作为开国功臣,刘伯温如何得罪于朱元璋?

刘伯温与明初浙淮党争:作为开国功臣,刘伯温如何得罪于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697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9:52

细数明朝初年风流人物,刘伯温必然是尤为亮眼的一位。

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里屡献奇计,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最终却下场凄惨,人生黯然收场。

这一切,都与朱元璋脱不开干系。

这对君臣有着怎样的交锋?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为何惹恼了朱元璋?

让我们走进明朝历史,一探究竟。

一、帝王之师:开国功臣刘伯温

在剖析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关系前,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刘伯温的人生。

刘伯温的真名叫刘基,“伯温”是他的字。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几经沉浮。他出生在动乱的年代,目睹了无数苦难,作为一个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教育的官宦子弟,刘伯温很快便确立了自己的志向:他想做官,做一个好官。

生于乱世,胸怀大志,刘伯温既幸运,又不幸。

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过人,拥有着极高的政治天赋,《明史》中曾评价刘伯温,“博通经书,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维之学。”刘伯温不仅有能力,更清廉正直,高风亮节,具备着成为好官的全部品德。

另一方面,尽管刘伯温年纪轻轻便高中进士,但因为他既是汉族人,又是南人,便只能做最低级的七品芝麻官。

纵然如此,刘伯温依旧认真对待,甚至因为不愿贪污受贿而被同僚排挤。然而,官没当几年,元朝便走向了灭亡。

刘伯温心灰意冷,决意回乡隐居,直到遇上朱元璋,才开了自己的事业第二春。

打天下时,朱元璋求贤若渴,礼敬名士,他曾托关系三请刘伯温出山,这种诚意最终打动了刘伯温。

为了感谢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刘伯温毅然前往南京,两人一见如故,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先攻陈友谅,后破张士诚,这种信任令刘伯温感动不已。

在刘伯温看来,士为知己者死,既然朱元璋懂他,信他,敬他,那他便理应拼尽全力,为朱元璋夺取天下。

因此,刘伯温更用心的为朱元璋筹谋,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与张士诚的过程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当陈友谅大军进攻南京时,刘伯温沉着冷静,第一时间稳定军心,随后诱敌深入,再设下埋伏逐个击破,瞬间扭转了局势。

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刘伯温不惜乔装打扮为敌方士兵,深入前线为朱元璋获取情报。在朱元璋发兵安丰解救小明王的同时,刘伯温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南昌,更利用火攻之计帮助朱元璋拿下鄱阳湖,重创陈友谅。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的事业版图逐渐拓展,最终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明朝建国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兼任御史中丞与太史令。刘伯温并未因功勋而骄傲自满,他活跃于朝堂上,帮助朱元璋拟定规章制度,为明朝初年的国家安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身为开国功臣的刘伯温,最终却没有收获圆满的结局。

帝王心易变,为求自保,刘伯温利用家人重病的机会,决意远离朝堂,回乡隐居。没想到,退出权力中心的刘伯温依旧受到了诬告,朱元璋疑心病大起,直接将隐居在乡的刘伯温揪回京城。

刘伯温突遭变故,一病不起。朱元璋为表宽仁,派胡惟庸去给刘伯温送药,但众所周知,胡惟庸是刘伯温的死敌。

胡惟庸离开后不久,刘伯温便病情加重,凄惨离世。不少人认为,尽管胡惟庸与刘伯温有仇,但他断不敢在天子脚下杀害重臣。刘伯温之死,实际上是朱元璋的手笔。

无论事实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晚年时十分厌恶刘伯温。

那么,刘伯温到底哪里得罪了朱元璋?

二、权柄过重:浙东与淮右之争

刘伯温得罪朱元璋的第一件事,便是浙东派与淮右派的党争。

简单来说,两党相争,朱元璋表面上一碗水端平,但实际在心理上更偏向淮右派,而刘伯温恰恰是浙东派的首领。

在刘伯温的带领下,浙东派向淮右派发起了猛烈攻击,朱元璋看在眼里,不爽在心中。

浙东与淮西不仅是老乡会,更是文臣与武将两个集团。浙东派以刘伯温为首,大多是有一定学识的文人,而淮右派则以李善长为首,基本都是目不识丁的武将。

但是,这批武将的来头不小。

他们大多是朱元璋的老乡,换句话说,朱元璋实际上是淮右派的最大首领。这批武将骁勇善战,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朱元璋是个乡土情结尤为严重的人,浙东派于他而言是臣子,淮右派则不仅是臣子,更是兄弟。因此,朱元璋会偏向淮右派着实不足为奇。

偏偏淮右派首领李善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表面宽厚,实际上心胸狭隘,更热爱滥用权力。李善长有一个名叫李彬的外甥,此人收受贿赂,被刘伯温抓了个正着。彼时,明朝正处于建立法度的关键时期,倘若公事公办,李彬难逃一死。

于是,李善长就去找刘伯温求情,希望刘伯温卖他个面子,可刘伯温本身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他断然拒绝了李善长,直接将这件事捅到了上面。

朱元璋大怒,下令立刻处死李彬。就这样,李善长与刘伯温结下了梁子,浙东派与淮右派的争斗日渐白热化。

尽管朱元璋有意利用两派相争的机会加强皇权,但刘伯温对淮右派的为难依然让他感到不快。

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贵为天子的朱元璋仍然将自己视为淮右派的一员,在面对刘伯温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与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不同,刘伯温不但曾是元朝进士,更诞生于书香门第,刘伯温的曾祖父曾是宋朝进士,官至翰林掌书。因此,刘伯温是正宗的名门之后。

若论出身,朱元璋远远比不上刘伯温,这或许是他自卑感的来源。成为皇帝后,这种自卑便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演变为极端的自尊。

朱元璋看似从不避讳自己的出身,常常自豪的表示,纵然自己出身布衣,也依旧能成就这番伟业。但实际上,当淮右派受到刘伯温诘难时,朱元璋又会忍不住自我代入。

即便他已经握有至高的权力,却仍会怀疑旁人看不起他。在朱元璋的潜意识里,攻击淮右派,就等于攻击曾经的他,而刘伯温之所以会将炮火对准淮右派,无非是看不起这些出身草根的武将。

可惜,刘伯温并未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他聪明一世,偏偏这回错算了人心。

对朱元璋来说,为难刘伯温既是党争中的需要,也是出于私心的打压。

除此之外,两人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也是导致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理念分歧:严猛与宽厚

身为传统时代的儒家文臣,刘伯温毕生的理想便是辅佐明君,开创盛世。刘伯温是一个较为纯粹的人,他宁愿燃烧自己,也要为君主点灯引路。而越纯粹的臣子,对皇帝的要求便越高。

在刘伯温心中,帝王应当是天下的医生。

他认为,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必须要像医生一样,懂得体察病情,对症下药。君主不光要有德行,更要有能力,必须判明先机,见微知著,在恰当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决定。这是刘伯温理想中的君王,而朱元璋曾经完美契合了这些标准。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见识到了朱元璋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心悦诚服。但刘伯温知道,建国不过是阶段性胜利。俗话说得好,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如何管理一个新诞生的国家,是每个君主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幸运的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在这个问题上再次达成了一致。这对君臣认为,元朝败亡于纲纪废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朝建立之初,一定要以“严猛”二字来整顿风气,重塑社会价值观。直到这时候,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合作还算愉快,但很快,问题便出现了。

刘伯温发现,朱元璋的“严猛”过了头。

朱元璋驭下甚严,不光要求苛刻,惩罚手段更是极端。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建立之初应当是吏治最好的时候,但明朝初年却出现了大量贪官污吏。

贪官固然可恶,但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更值得分析。归根结底,是因为明朝初年官员待遇太差,朱元璋要求他们干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钱,同时还要被特务组织监视。

长此以往,官场生态便发生了扭曲,官员人人自危,只求保命,不求有所建树。

一旦发现不合心意的官员,朱元璋的处理方式也堪称简单粗暴,只有一个字:杀。

这种处理方法固然能树立威信,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天下局势逐渐安定,刘伯温决定向朱元璋进谏,他深知这是在唱反调,可有些话不得不说。刘伯温劝说朱元璋,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转变治国方略,将“严猛”转变为“宽仁”。

这是一句富有远见的大实话,或许朱元璋内心也知道这是对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怨恨刘伯温。政见不同,令君臣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加上李善长与胡惟庸等人煽风点火,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日益消减。

然而,刘伯温却坚持把实话说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胡惟庸的日子不会长久,终有一日胡惟庸也会倒台。等胡惟庸倒台后,他要求儿子给朱元璋上一封密奏,在这封密奏里,刘伯温依旧在劝说朱元璋,告诉他为政“宽猛如循环”。

明朝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因此要严明法度,震慑人心。但现在,社会生产已经逐渐恢复,再想要得人心,就必须“修德省刑”,唯有如此,明朝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是刘伯温留给朱元璋的最后一个建议,遗憾的是,这个建议最终并未被朱元璋采纳。

或许,改变的从来不是刘伯温,而是朱元璋。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怒火来源于两个方面。

于公而言,他既害怕刘伯温权势过大,威胁皇权,又恼怒于刘伯温与自己政见不同,于私而言,朱元璋始终无法把刘伯温视为“同类”,他的自卑心隐隐作祟,这令他不自觉放大了刘伯温的每一个举动。

洪武八年,65岁的刘伯温在悲愤与担忧中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去世前为何“责殉诸妃”?此举如何影响明朝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责殉诸妃,朱元璋

    公元1398年6月24日,亲手缔造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终于还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弥留之际,已经有些意识浑浊的朱元璋,向身边人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旨意,其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责殉诸妃。即在他驾崩之后,所有的后妃必须全部殉葬。朱元璋的旨令“复活”了已经消亡千年的殉葬制

  • 大明朝远征日本本土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远征日本

    自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以降,日本正着手准备倾国进犯明朝的各种情报不断传入明朝,引起了整个明朝朝野的震动,朝中大臣乃至民间人士纷纷上书言事,为即将爆发的御倭战事出谋划策,其中就有在日本动手发动侵略之前积极征讨日本本土这一先发制人的战略提议。不堪大用的朝鲜王国同年的四五月间,朝鲜使者金应南来北京汇

  • 河外之战:信陵君联合各国抗击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外之战,信陵君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在位于河北省)进行了围攻。但就在关键时刻,魏国的信陵君偷取了秦军的兵符,并成功地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为了避免引起魏王的怀疑和指责,信陵君选择留居赵国十年之久,并未返回魏国。然而,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秦国趁虚而入并进攻了魏国。公

  • 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经典案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

    前因:赵武灵王的革新之举: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提升军力,发起了一项名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这一政策要求士兵们穿着方便作战的胡族服装,并学习精湛的骑射技巧。这场改革成为后来赵国杰出将领李牧成功击破匈奴的军事基础,奠定了那段历史中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在公元前2

  • 秦灭周:周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周,周朝灭亡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间。当时,秦朝军队发动了一次进攻,目标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即今天河北省的邯郸市。在这场战争中,赵国与魏国、楚国结成联盟,共同合力击败了秦军。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动了对西周公国的进攻,导致周赧王去世。随着这一事件的发生,西周公国的百姓纷纷逃往东周公

  • 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邯郸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因:范雎成为秦国相位:公元前266年,秦王废除了魏冉的相位,并任命范雎为新的相位,还封他为应侯。长平战役: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国出兵进攻赵国,目标是争夺上党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长治上党区)。双方在赵国境内的长平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高平市西北)展开对峙和激烈交战。最终,秦军取得了胜利,赵军

  • 屈原之死:魂归汨罗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屈原之死,屈原

    前因:鄢郢之战:起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间。当时,秦国的杰出将领白起带领军队进攻楚国,并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他们不仅击溃了楚军,还攻破了楚国的双重要地位于今天湖北宜城东南的鄢和位于湖北江陵西北的郢。这场战争堪称一次壮举,为秦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统治基础。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 田单复国:用火牛阵,绝地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田单复国,火牛阵

    前因:五国伐齐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前284年,当时燕国的昭王决定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与秦、韩、赵、魏四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齐国。这次战争中,乐毅带领着联军一路取得了惊人的胜利,给予了齐国沉重的打击。他们成功攻占了连续72座城池,并最终攻陷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在公元前279年的某一天,齐国陷入了燕军的侵略

  • 鄢郢之战:秦国吞噬楚国的重要进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鄢郢之战

    前因:渑池盛事:在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与身边的杰出大臣蔺相如一同亲临渑池(今天的河南渑池西部),迎接了来自秦国的昭襄王。这次重要会面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激动的篇章。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白起带领秦国强大的军队对楚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征战。在这次殊死搏斗中,白起不仅大败楚军,还成功攻破

  • 渑池之会:秦赵外交纷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渑池之会,秦赵外交纷争

    前因:五国阀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的君主决定聘请乐毅担任上将军。他与秦、韩、赵和魏四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一场针对齐国的伐战。这场战争以大胜告终,乐毅带领联军连续攻占了齐国的72座城池,并最终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在上大夫蔺相如的陪同下与秦昭襄王在渑池举行了一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