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尝君相秦:权力太大也不是好事

孟尝君相秦:权力太大也不是好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4 更新时间:2024/1/11 6:55:25

前因:

靖郭君的权力之路:靖郭君田婴,一个身为齐国相国的贵族,统领全国大权,并被封在薛地(今天的山东滕州)。然而,当靖郭君去世后,他最有才华的儿子田文接过了他父亲的衣钵,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扬光大。因着卓越的表现,田文受封为孟尝君

公元前299年,秦国向孟尝君发出邀请,请他担任该国相国一职。怀着憧憬与期待,孟尝君抵达秦国开始履行自己新的职责。然而,在短短一年之后,外交形势突变,赵国人楼缓顺势取代了孟尝君成为秦国相国。迫于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别离秦国返回自己原本所属的齐国。

孟尝君,作为齐国的重要官员,为何会前往秦国担任相国一职?这必然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在孟尝君执掌齐国政务期间,齐国与秦国都位居强国之列。为了打击楚国,秦国联合魏、韩两国发动了对楚的攻势,并迫使楚国选择站在秦一方。随着秦楚两国和解后,秦开始进攻中原地区,并将目光投向了韩、魏两国。

于是,韩、魏争相寻求另一个强大的盟友齐国。孟尝君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兼外交家,一直主张联合韩、魏共同对抗秦楚两大势力。而此时,正值机遇来临:恰逢韩、魏来投靠,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因此孟尝君派遣名将匡章率领由三个诸侯共同组成的联军,在垂沙之战中击败了楚军。楚败后别无选择只能示好于齐,并派遣质子到齐国,以改善两国关系。

楚、齐和好之后,秦国立即陷入孤立境地。秦意识到孟尝君的存在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考虑到齐离秦相当遥远,若直接派兵攻打未必能够取得便宜。因此,秦采取外交手段,在公元前300年派遣泾阳君作为人质前往齐国,以此与孟尝君进行交换,并使他出任秦国相国之职。

这一举措或许在表面上显得难以理解,但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优秀的人才通常会受到多个国家的争夺与任用。例如张仪作为秦国的相国,在秦、魏关系良好时曾经前往魏国担任过类似职位,并最终回到了秦国。因此,可以说这种方式既体现了秦对齐的友好态度,同时也利用了孟尝君卓越才华为秦做出了一定贡献。

孟尝君身为顶级官二代,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巨大的权势。然而,他引起了齐闵王的忌惮,因此齐闵王极力希望他前往秦国。虽然齐闵王答应了秦国的邀请,但是孟尝君却不愿意离开齐国。他深知一旦到了秦国,就如同无源之水般无法保持在齐国所拥有的权势地位。即使泾阳君回到秦国,孟尝君仍未动身。

然而,齐闵王坚持要孟尝君前往秦国。于是,在公元前299年,不得已孟尝君只好来到秦国,并被任命为相国。这个决定改善了秦齐关系,却引起了赵国的不满。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面对这种变化,秦国不得不重视赵国态度。亲赵派向秦昭王宣传说孟尝君会优先考虑齐国利益而对秦不利。受到影响后,秦昭王决定任命赵国人楼缓为相国,以缓和与赵国的关系。孟尝君被软禁起来,甚至有考虑杀掉他。然而,孟尝君贿赂了秦昭王的宠妃,并成功求得宠妃的帮助。因此,秦昭王最终放过了孟尝君让他回到齐国。

齐闵王无奈之下,重新任命孟尝君为相国。然而,孟尝君对秦国非常不满,在公元前298年派遣匡章率军进攻秦国。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并迫使秦国归还大片土地给韩、魏两国。与此同时,孟尝君意识到自己无法获得齐闵王的信任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封地,并培植私人势力。

在孟尝君建立的门下学派中聚集了三千门客,涵盖三教九流众多领域。据说在秦国时,孟尝君建立了一个善于偷盗技巧的门客小组,曾将他向秦昭王献过的貂皮抢回来,并重新送给了秦昭王的宠妃。这一举动才赢得了宠妃的支持。在逃离秦国的过程中,又依靠一个擅长模仿鸡叫声的门客,在半夜成功欺骗开函谷关的门户,使孟尝君能够顺利返回国家。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在薛地的势力,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手段。他首先把一些忠诚的人安置在自己的封地薛地,并通过多种方法赢得了薛地百姓的支持和好感。

一开始,孟尝君大规模放高利贷并收取利息,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然而,后来他决定举办一场盛大宴会,邀请所有欠债的薛地民众参加,并要求他们携带所有债券。当时的人们都以为孟尝君建议来催讨债务,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宴会上,孟尝君将所有债券集中起来燃烧成灰烬。这个举动深深感动了薛地百姓,他们对孟尝君建立起无比感恩戴德之情。

随着五国联合进攻齐国并使其衰落,孟尝君建立了稳固的地位并在薛地度过余生。

结果

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公元前284年,孟尝君田文积极参与策划,成功组织五国势力团结一致,最终攻破了齐国。这次战争使得孟尝君在薛地上保持中立的地位,实质上成为了独立的存在。

齐、魏合力消灭薛国:公元前279年,孟尝君逝世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而发生争斗。齐国和魏国趁机展开合作,并共同分割了薛地的领土。这一事件标志着薛国的完全灭亡。

结论

孟尝君在战国时期享有盛名,然而由于他的权势过大,引起了国王的猜忌。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全力经营自己的封地。这一情况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列国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拥有封地的权臣所面临的困境。可惜孟尝君去世后,薛地被齐和魏两国分割,他的子孙没有能够保住孟尝君留下来的财产。与孟尝君齐名的还有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和魏信陵君,这四位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标签: 孟尝君相秦

更多文章

  • 垂沙之战:楚国割裂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垂沙之战

    前因:张仪欺楚:公元前313年,秦国的王子惠派遣聪明才智的丞相张仪前往楚国,以精巧的辞令游说楚怀王,成功瓦解了齐、楚两国之间的合纵联盟,使得楚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公元前301年,齐国与韩国、魏国共同结成联军,发动了一场攻打楚国的战争。与此同时,秦国从另一个方向进攻楚国,以分散其注意力。最终,在垂

  • 赵灭中山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灭中山国

    前因:1.中山国的复兴:公元前380年,经历了魏国20年的统治之后,中山国重获新生。作为赵国东北部的一个独立势力,中山国成功将赵国分割成南北两个领土,成为赵国内部最棘手的敌人。在公元前377年和376年,赵国曾两次发动进攻中山国的战争,但遗憾地以失败告终。2.胡服骑射政策的实施:公元前307年,赵武

  • 胡服骑射:论服饰和称霸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服骑射

    前因:中山国的再生:公元前380年,经历了魏国20年的统治之后,中山国成功重返历史舞台。这个位于赵国东北部的小国,成为了赵国内外困扰的焦点之一,将赵国南北领土分割为两段。在公元前377和376年间,赵国曾多次试图攻打中山国,却以失败告终。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了一项名为“胡服骑射

  • 张仪欺楚:楚国走到了末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仪欺楚

    前因:秦国灭巴蜀:在公元前316年,秦国的王室派遣了张仪担任秦相,并与司马错共同指挥军队攻打并征服了巴地(即现今四川东部)和蜀地(即现今四川西部)。这次胜利使得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日益繁荣富强,并开始向楚国扩张领土。在公元前313年,秦国的惠王派遣丞相张仪踏上了一项重要使命,他要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 秦灭巴蜀之战:繁荣国家、广袤领土、雄厚军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灭巴蜀之战,秦灭巴蜀

    前因:五国伐秦未果: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迫于秦军的强大反击,联军遭受惨重失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秦国不仅成功保卫了领土,还借此机会巩固和增强了自身实力。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秦相张仪和将领司马错率军攻灭了巴国(即今四川东部)和蜀国(即今四川西部),并俘虏了巴

  • 稷下学宫:重拾学问之光,学宫其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稷下学宫

    前因:田氏掌权于齐国:在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早已牢牢掌控齐国的政权,其统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田和被封为齐国君主,并被赞誉为田齐太公。在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84年之间,齐国迎来了宣王和闵王的统治时期。这段时间内,稷下学宫蓬勃发展,成为人才辈出的热门场所。稷下学宫拥

  • 孟子踏遍列国:寻觅真正的贤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子踏遍列国,孟子周游列国

    前因:孟子的学术传承:作为子思的后继者,孟子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并坚信自己是孔子思想的传承人。公元前320年,孟子踏足魏国,在魏惠王的宴会上备受礼遇。之前,孟子已经游历了齐国以及泗水上几个小国宋、邹、滕。孟子原名孟轲,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作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秉承儒家正统,一直渴望能够在

  • 徐州相王:诸侯彼此互相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徐州相王

    前因:秦国与齐国的崛起: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同时,齐威王睿智治理齐国,使其逐渐崛起。这两个国家连续击败了强大的魏国,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国纷纷思考应对策略,以改善复杂多变的外交环境。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一同前往徐州会盟,这次会盟使得齐国和魏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

  • 秦国收复河西:阴谋与军事实力的完美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收复河西

    前因:历史记载显示,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聘用了商鞅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使得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并且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另外,在公元前342至341年期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魏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遭受到全军覆灭的重创,元气大伤。公元前341年至328年

  • 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的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陵之战

    前因:逢泽之会: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逢泽盛会。来自宋、卫、邹、鲁等国的君主们应邀参加,而秦国则派遣了公子少官出席。然而,齐楚韩等国并未莅临此次盛会。在公元前342年,齐国军队发起了一次远征,目标是魏国首都大梁(现今河南开封西北)。于是他们与魏军在马陵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这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