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寿辉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
1354年,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
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称帝后,为拓展其势力范围,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率师向西发展。
分别攻下武昌周围各要点后,元湖广行省平章星吉起用老将郑万户,完城池,修器械,守御武昌。
徐寿辉派部将邹普胜率部攻武昌,并派2000余人进城诈降,以为内应。被星吉和郑万户识破诈情,歼诈降兵。适星吉调任大司农职,义军买通其他守将,逮捕郑万户入狱。
邹普胜乘元军内部混乱之际,率部猛攻,元威顺王宽彻不花、行省平章和尚弃城逃走,义军遂克武昌。
尔后义军乘势向西挺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徐寿辉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元末群雄中徐寿辉最早称帝。
他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攻陷武昌。
1356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随后,徐寿辉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一"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
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徐寿辉作为农民起义领袖,论其能力和威望,确不称职。故《明太祖实录》中说他“无他长”,“木强无他能”。
但徐寿辉亡后,诸部将多不服陈友谅,如明玉珍在蜀割据后立寿辉庙于重庆城南,春秋奉祀。
徐寿辉创建天完政权,尽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