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56年北京开劳模大会,周恩来对毛主席小声地说:老班长今天也来了

56年北京开劳模大会,周恩来对毛主席小声地说:老班长今天也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46 更新时间:2023/12/10 5:09:25

1935年8月,在红军长征途中,一名炊事员面黄肌瘦,脸色发白,肚子浮肿,走路都成问题。可是,到了宿营地之后,他的身体就会立刻恢复正常,走路也变得轻盈起来。

原来,每当部队清晨出发时,这名炊事员会专门捡一堆湿的枯草,放在自己的胳肢窝和胸前。等到了宿营地之后,便会将用体温捂干的草团燃起一堆堆篝火,以供战士们取暖、烧水。“大家快过来取暖吧!”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位炊事员名叫,在长征途中,李开文所在的部队,往往都是第一个升起炊烟的。队伍中冉冉升起的火种,不仅照顾着战士们的身体,也温暖着战士们的心。

见状,其他师团的炊事员都纷纷前来请教燃火的方法,可是,李开文不忍心让这些战友们受那样的罪,只能说:“我也是凑巧罢了,有时候也是燃不起火的,你们缺火了过来拿就可以。”

李开文勤劳踏实、淡泊名利,后来还给主席做了十一年的炊事员。关于李开文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慢慢讲起。

一、“老班长”

1934年,蒋介石对我军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蒋介石的包围堵截,无奈之下,我军不得不撤离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跨越了两万五千多公里的草原和雪山。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长征终于取得了胜利。

长征结束之后,李开文被调到中央红军,前往了延安。到达延安之后,李开文被任命为炊事员,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

李开文在得知自己要为领导们做饭时,心中万分激动,同时也明白,对于饭菜的安全一定要严密把握。

平日里,他很注意领导的日常习惯,得知毛主席最喜欢吃的是红烧肉,就特地去请教一位老师傅,问他是怎么做的。既然都是为了领导好,老师傅也就毫不犹豫地交给了李开文。

好在李开文十分有天赋,一点就透,很快就做好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只是,当李开文将这碗红烧肉端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吃完却说这道菜不要随意做。

李开文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吃,后来他才明白,原来毛主席是不想搞特殊。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里,资源十分匮乏,有许多的老百姓甚至吃不起饭,所以毛主席不希望为自己特意准备饭菜,在吃食上,只要能吃就可以。

李开文得知毛主席内心的想法之后,心中万分动容。也是从这一刻起,李开文更是坚定了跟随毛主席的决心,他心想,只有这样心怀苍生的人才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一定会走辉煌。

李开文身为炊事员,只能尽心照顾领导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的食物安全。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开文总是事事亲力亲为。由于他做事认真负责,在1938年的时候,终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成为中央组织部的炊事班长之后,李开文就一直跟随在毛主席身边,不管转移到哪个根据地,他都会跟随在侧。因此,李开文也有了一个别称“老班长”。

每当见到李开文,毛主席和周总理就会问:“老班长,一会吃啥呀?”李开文便会开口与领导戏耍几句。因为李开文甚至几位领导都是不拘小节,也平易近人的性子。

曾经有几个老同志,用一种崇拜的目光看着李开文,说:“你能成为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很自豪。”李开文摆了摆手道:“我哪里敢骄傲呀,毛主席从来不搞特殊,并且在特灶班吃饭的领导多着呢,也不是只有主席一人。”

多年之后,李开文再次回想起这一段时光,也总是感慨领导们的平易近人,他们互相鼓励、互相陪伴,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二、后方的英雄

李开文出生于1897年安徽省金寨县,家境贫寒。他的个子不高,胜在从小劳作的原因,身体十分壮实。他从小就帮着父母务农,16岁的时候就能够担着一肩的东西,走一天的山路。

1929年李开文参加了红军,在参加红军之前,李开文曾是赤卫兵的担架班班长。他深知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所以,在红军挺进大别山时,便义无反顾地跟随在红军身后。

在加入红军队伍的当天,当队伍行到汉口附近时,蒋介石对红军战士进行了围追堵截。李开文眼睁睁看着几架飞机向着他们的方向投掷了炸弹,可是,此时的他却来不及躲闪。

只见数十枚炸弹坠落到担架队的人群中,刹那间,血肉横飞。李开文也被埋进了碎石中,当战友们发现他时气息已经十分微弱。因为炸弹降落的位置离他很近,耳朵被震出了血,后来医治无效,造成双耳失聪的后果。

因为双耳受伤,李开文再也不能上前线参与战斗,只能退居后方,进入炊事班。1935年8月,李开文跟随部队长征进入草地,当时部队最缺少的不是食物,而是取火的柴草。因为当时的天气时好时坏,草地上的枯草都是湿漉漉的,无法点燃。

李开文见此,便想到了用身体捂热枯草。就这样,李开文捂热的柴火越多,他的身体状况也越发不好。可是,每当看到战士们能够吃着热饭,李开文都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值得的。

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李开文成为了毛主席的炊事员,自此之后,他每天都准时准点地做好饭菜,再等待专门的人员将饭菜取走。

有一天,李开文见毛主席的饭菜迟迟没有取走,便重新热了一下,然后立马端着热好的饭菜送去毛主席所在的窑洞。

等到了之后,李开文敲门而入,也带进了一股风。毛主席抬起头刚好看见李开文打寒颤,于是停下笔说:“老班长,你穿得也太单薄了,平时还是要注意保暖。”说着,毛主席便取了一件自己的羊皮背心给李开文,让他穿上。

李开文自是一直推辞,不敢接过。可毛主席却硬是将羊皮背心递到他的手中:“老班长,这有什么打紧的,衣服做出来就是要给人穿的,叫你穿上你就穿上吧,别冻病了,病了我可就吃不到你做的饭菜喽。”

李开文听及此,也只好穿上那件羊皮背心。只是这一件背心,李开文最后并没有留在自己手上,而是将他送给了更需要保暖的战士。

为英雄?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李开文毫不犹豫,奋勇向前,只愿为我军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即便只是一位炊事员,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雄。

1942年,为了打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封锁,延安开始了“大生产运动”。毛主席带头开荒,中央特灶班的人也在开荒的队伍中,他们每日在做完饭菜之后,再去参与开荒的劳作。

李开文算是特灶班中年龄最大的,所以,比起年轻人来说他的体力消耗更快。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开文却从未抱怨过,他也希望能够为部队付出更多。为此,李开文再次编起了草鞋,这是早年间他学到的手艺,却没想到多年之后还能用得上。

李开文每天最少打七双草鞋,他用各色的布条彩线编出了花样新颖,又耐穿的草鞋。他编的草鞋,毛主席、周总理等几位领导人都穿过。在那一年,李开文被授予劳动英雄的称号,由毛主席亲自授奖。

1947年2月,蒋介石亲自率兵袭击延安。好在毛主席早定好计划,当蒋介石的军队攻入延安时,只看到了一座空城。而毛主席等人,包括已经50岁的李开文,早就已经走在前往陕北的路上。

到了陕北之后,李开文看着寒冷,且粮食稀少的环境,不由得担心领导们的身体。最后李开文未打申请,便带着两个士兵去了敌占区延安,将自己之前埋在一个窑洞中的食物拿了回来。

当毛主席发现餐桌上存在的那些食物时,立刻询问是怎么回事,在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毛主席当场沉下脸来,质问李开文为什么不遵守纪律去冒险。

李开文忙辩解自己只是去撤退前埋食物的窑洞中,并没有危险。其领导也都纷纷劝毛主席,这些食物毕竟是老班长和两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讨回来的。看着李开文流下的泪水,毛主席最终什么也说不出。

到了1949年7月,李开文跟随毛主席到达了北京,紧接着又被组织安排进入了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毕业之后,李开文拒绝在城市工作,自愿回到老家工作。对此,毛主席也表示支持,只对李开文说:“你是中央出来的人。”

三、再次相见

从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毕业之后,对于天津糖厂厂长的职位,李开文没有犹豫便选择了拒绝,声称自己管不好那么大的厂子,想要回去自己的家乡。

于是,李开文便将组织关系转回了安徽,到了地委组织部后,李开文也只说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工作随便安排就可以。

然而,没想到被安排了个金寨县的副县长的职位。李开文听罢吓了一跳,心想,管理一个厂子一千多人,自己都觉得不能胜任,这一个县城少说也要二十万人,自己哪有本事能管理啊。

于是,李开文赶忙拒绝,地委领导见李开文也不是假意推辞,便说不如住下来考虑考虑,等过两日再商定也可以。可是,李开文此时只想快点回家,想回家看望家人。

等李开文终于赶回老家时,却得知自己的妻子已经改嫁,双胞胎孩子也已早夭。李开文悲伤不已,便选择在老家附近工作,最后,成为了响山寺粮站站长。虽说已经成为了站长,李开文却还是事事亲力亲为。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都会自己上场,为了减少支出,更是自己上山寻找物件,自己做扫帚。

许多人都不理解李开文的做法,可他自己却是甘之如饴。

1956年底,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名单中,李开文的名字赫然在列。随即,李开文便动身前往北京,参加英模大会。会上,周恩来一眼便看到了他的身影,悄悄走到毛主席身边说:“我们的老班长今天也来了。”

会后,毛主席邀请李开文去家中做客。“真是没有想到啊,老班长,回去家乡后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可是,再注意到李开文的穿着时,毛主席却笑不出来。已经12月份的北京,气温低的冻人,而李开文,则是一身薄薄的黑色棉衣,脚上的鞋子甚至都能看见他的脚趾。

毛主席当即把自己的一件皮袄和一双皮鞋递给了他。这一次李开文没有拒绝就收下了,因为他深知,此次离开北京之后,便不知何时才能与毛主席再见了,收下这些也算是个纪念。

大会结束之后,李开文喜滋滋地穿着毛主席送的皮大衣和皮鞋回了响山寺,到家之后,李开文又依依不舍地将大衣和皮鞋收了起来,之后更是只在重要的场合上,才会拿出来穿。

在建国十周年成就展上,展览馆借了这一件皮大衣和毛皮鞋,展会结束之后,又将其还给了李开文。李开文赶忙又放进了柜子中,何时想念毛主席了,便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四、结语

1958年,李开文离休之后,县领导多次想为他改善生活,让他搬到县城居住,却都被他拒绝了。而反过来,他却为家乡采购发电机、柴油机……一心让家乡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1992年4月,李开文同志逝世,享年95岁。

回到家乡之后的几十年里,李开文从未向组织提要求,更是拒绝组织对他的优待。他艰苦朴素、自尊自立的人生信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标签: 历史故事

更多文章

  • 1947年,蒋介石参观完毛主席的窑洞后,面露难色对部下说:我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占当时我党中央根据地延安,这位多年无战功的“心腹”迫不及待的将这个消息告诉蒋介石:“经过7天激战,延安已被我军攻克。”因战场形势发愁的蒋介石听到这个“喜讯”后喜出望外,让各部放鞭炮挂旗帜庆祝胜利

  • 胤礽被废,皇子夺嫡更加激烈,雍正即位设立秘密立储制度,才避免皇子之间的互相倾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胤礽,雍正,秘密立储制度,九子夺嫡

    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大阿哥胤禔对康熙帝说:“若杀胤礽,不必父皇出手。”康熙勃然大怒,将他训斥一顿。没多久,大阿哥又向康熙举荐八阿哥胤禩:“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1675年,康熙立2岁的嫡子二阿哥胤礽为太子。康熙对太子给予厚望,六岁开始授课,

  • 626年,颉利可汗率率军直逼长安,李世民却与之订立“渭水之盟”,说了一句话,十几年后令突厥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颉利可汗,渭水之盟,突厥

    626年,颉利可汗率20万大军直逼长安,长安城却兵力空虚,危如累卵。为保国祚,李世民与突厥签约“渭水之盟”。当突厥满载而归后,李世民恨恨地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李世民作为马背上的天子,在领兵打仗上不输任何皇帝。如今,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却要向一个

  • 1945年重庆谈判,为何蒋介石不敢扣押毛主席?只因伟人做了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重庆谈判,蒋介石,毛泽东

    1945年的夏天即将过去,这一年对广大的中国军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我们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宣布投降,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庆祝仪式,延安十几万军民一起涌向大街小巷欢快地唱着胜利的赞歌,毛主席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情大好,他和周总理等人一起加入庆祝的队伍,很少喝酒的毛主席在这

  • 柴胡栏子事件发生后,毛主席下令枪毙连长和指导员,是什么原因让主席大发雷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柴胡栏子事件,毛主席

    1947年柴胡栏子事件发生后,毛主席为何要下令枪毙相关的连长和指导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主席大发雷霆?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冀察热辽的中央分局决定召开一次党代表会议。为了配合东北地区的作战,此次会议中央决定将冀察热辽的中央分局划归东北中央局领导,这一举措甚至对全国解放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可想而知此次会议

  • 我国鼓励上山下乡活动,解决城市人口再就业,现在看真是明智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上山下乡,知识分子

    解放初期,我国为何要鼓励知识分子走到农村去?有些人认为,将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人放到农村是大材小用,流失人才的做法,而我国温铁军先生却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他的观点,上山下乡是当时中国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带动农村发展进步的唯一解药。那么,当初我国毛主席提出上山下乡的目的是什么呢?主席为何会提出这一想法呢?点

  • 解放前夕,国民党在仓皇逃跑前,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国民党,蒋介石,重庆11.27大屠杀

    震惊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仅渣滓洞看守所就有180人牺牲,最小的有不满周岁的婴儿……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在仓皇逃跑前,蒋介石下令将关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里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全部杀害!11月27日下午15时,大屠杀开始了

  • 唐山大地震后,毛主席含泪批阅生前最后一份文件:看到伤亡报告后,主席嚎啕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主席,唐山大地震

    1976年,83岁的毛主席身体大不如从前,不得不时常在中南海的住处养病。7月27日晚,毛主席和往常一样,在助理的照料下吃完药,便早早躺下休息。28日凌晨,当指针指向3点42分时,中南海的地面突然剧烈地震动起来,房内的书桌、橱柜摇摆晃动,住处的门窗玻璃发出很大的响声,一阵轰隆隆的嘈杂声从地下传来。毛主

  • 粟裕虽然没有被授勋为元帅,但是他过世后,悼词中的这句话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粟裕,十大大将

    说到粟裕,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84年,粟裕在北京去世,享年77岁。按照相关流程,中央要发布追悼词。粟裕的追悼词和其他大将没有什么区别,唯独这一句话是粟裕才有的,“尤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生前曾指挥百万大军作战”。这句话是对粟裕一生最大的肯定

  • “壬寅宫变”让明世宗朱厚熜更加信奉道教,直到临死才幡然悔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壬寅宫变,明世宗,朱厚熜,道教

    1542年,明世宗朱厚熜服下道士送来的“红铅丸”,来到曹端妃寝宫,一阵折腾后,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半夜,一群宫女围上来,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子上,要将他勒死。平日里,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宫女,此时个个面露凶相,将朱厚熜死死摁住。朱厚熜惊醒后,刚要喊出声,嘴巴被一团布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