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占当时我党中央根据地延安,这位多年无战功的“心腹”迫不及待的将这个消息告诉蒋介石:
“经过7天激战,延安已被我军攻克。”
因战场形势发愁的蒋介石听到这个“喜讯”后喜出望外,让各部放鞭炮挂旗帜庆祝胜利。事后更是春风得意地回复说:
“若我有闲暇,定访延安。”
同年的8月7日,蒋介石乘坐专机“美龄号”抵达延安。在黄土飞扬的延安机场,蒋介石面露喜色,在宋美龄的搀扶下趾高气昂地走下飞机。
在记者的采访中,蒋介石更是傲慢地说到:
“‘来而不往非礼也,毛泽东他去了重庆,我必定要来趟延安。但是他去重庆是我邀请的,而他的延安我是不请自来!”
蒋介石这时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和部下们相谈甚欢,对着延安广袤的土地指点江山。
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胜利”的背后竟然充满了滑稽,而这次延安之行将成为他一生的败笔,也将是他最后悔的一次到访。
当他看到毛主席窑洞外放着的物件后,更是直言自己已经输了。
胡宗南“攻克”延安
1947年,解放战争此时的形势偏向于国民党一方,在对我军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后,更是有了吞并我军的形势。
在这年的3月初,国民党国防部参谋长刘斐制定出“攻击延安”的方案。
他认为只要攻下延安对于“外”苏联方面就不能够再对我党进行援助,对于“内”我党就失去了依托,这样可以更快的加快解放战争的结束。
而且,国名党与我军兵力虽说差不多,但是他们的飞机和大炮却占尽了优势,这个条件就让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如此比较下我党确实处于弱势。
在这利于国民党的优势下,刘斐提出要“稳扎稳打”的推进式攻势。这个提议一出,就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而且将进攻延安的任务交到了“心腹”胡宗南的身上。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再加上是蒋介石的同乡,所以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在国民党内部一路高升。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一直屯兵西北,被人称为“西北王”。故此攻打延安,兵力强盛装备充足的他是不二之选。
为了报答蒋介石的器重,也为了给自己立个大功,他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蒋介石的任务。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早就通知了我党他们要进攻延安的计划。
当毛主席知道蒋介石要进攻延安的计划后,立刻分析了战场。他们此举进攻延安必定是有备而来,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如果坚守延安必然会有巨大损失。
而且当时我党的军事中心在山东,政治中心在延安陕北地区。如果打起来并不能有效地支援,这样必然将我党政治中心深陷于敌人的包围圈之中。
如此一来该如何应对呢?
毛主席就作出了指示,应该诱敌深入,必要时放弃延安,与敌人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周旋,在陕北战场牵制胡宗南的军队,利于其他战场对国民党军队的打击。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
“用一个延安城换一个全中国。”
于是在胡宗南攻打延安前,中共中央就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撤出了延安,延安也就变成了一座空城,只有少部分兵力诱敌深入。
3月13日这天,胡宗南便带领军队对延安发起进攻。调集了飞机对延安进行轰炸,与我军也有了局部的冲突。
我军边打边撤,胡总南看到这个场面后信心大增。于是电告蒋介石:“他的部队在进攻延安的战事中取得多次‘胜利,共军多伤亡后逃走。”
蒋介石听后也对他进行了鼓励,蒋介石也对自己的“得意门生”非常满意。此后胡宗南也“越战越勇”,打到延安城中时,我军都是“不战而走”,他也以为这是他强大的军队实力造成的结果。
几日的奔波劳累后,3月19日下午5时,胡宗南向蒋介石发出电报:
“经过7天激战,延安已被我军攻克。”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给胡宗南授予了“云麾勋章”,他的部下们也都官升一级。而在蒋介石的嘉奖中,胡宗南可谓是“抬起了头”。
然而,在嘉奖之余,蒋介石还给胡宗南派了个任务。如今国共双方战事四起,全面战争已经打响,看如今国民党方面攻克了延安,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占领了我军“大本营”。
以蒋介石的个性,如此功绩实在值得“宣扬”一番,让全国人民知道国民党军队取得大胜。于是,蒋介石让胡宗南准备准备接待中外记者的采访。
而就是这接待记者的任务,却促成了胡宗南自导自演的闹剧。
攻克延安的“战功”
在蒋介石告知胡宗南接待记者采访后,胡宗南就整日整日地睡不着觉。而这一切的困扰都来自于他给自己挖的大坑。
由于毛主席领导党中央“适时放弃延安”的策略,胡宗南大做排场的飞机轰炸,万人扫荡等等行动其实都落空了。在胡宗南到达延安时,延安就已经是一座空城。
就在占领延安后,到处搜查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上报,“一腔热血”的胡宗南就这样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己兴师动众攻打的延安竟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么大的“胜利”居然没有击毙没有俘虏没有缴获。
那怎么邀功呢?这是胡宗南攻克延安后心中最大的问题。于是,胡宗南让作战参谋捏造了假的战报,在给蒋介石的报告中造了假。
报告中说:“毙敌俘敌5万余人,生俘共军一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
当这一消息传到蒋介石的手里时,国民党全军都知道了这件事。国民党就大肆鼓吹他们这次的胜利,让社会各界人士都知道了胡宗南在攻克延安时立下了赫赫战功。
出于蒋介石的影响力,多家国民党控制下的媒体都向胡宗南发去慰问和贺电。
而胡宗南被这一张张贺报捧的喜笑颜开,得到蒋介石嘉奖后的他更是自己伪造的功绩当成了事实。
可是如今南京要组织中外记者来延安参观战绩,写战报等一系列蒋介石安排的宣扬活动,那捏造的战功岂不是要露馅,苦想了一夜的胡宗南终于想到了“妙招”。
首先是毙敌俘敌五万余人,生俘共军一万余人。没有任何俘虏也没有毙敌如何展现战绩?
胡宗南迅速派人在延安周围立刻建设了战俘营,从周围的村落中抓来了500多村民,又从自己的军营里挑出1500多人。让他们都穿上我军军服,然后分散安置在了战俘营内。
他们大多是村民和胡宗南军队中的老弱病残,为了将他们伪装好,胡宗南还亲自训练了他们。村民们没有军人的样子,就让他们装作伤病俘虏;军队中挑选的军人大多懒散,胡宗南还亲自“整顿”纪律。
还滑稽地对这群装作共军的国民党军官说:
“你们不要太过于懒散,不要让那群记者看出你们是国民党的军队。”
此外,胡宗南还派了很多人在延安城外挖了很多坟墓,造成自己在攻占延安做出重大牺牲的假象。在旁边还挖了很多简陋的空洞,将这些坑洞说成是对我军牺牲战士的遗体进行掩埋,体现出他们的“仁义”,又能将“毙敌五万”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是街道上几乎没有战斗的痕迹,胡宗南又让军队轰炸街道,最可笑的是轰炸完还让士兵进行修补,说成是国民党军队对于战后延安的修复工作。
在报告中还提及缴获武器弹药无数,胡宗南调来了一个团的武器装备,还特别建造了仓库将这些装备进行处理后放在仓库中,给记者作为“战果”进行拍照。
1927年4月4日,南京派来的中外记者团来到了延安,胡宗南自信地接待了这群记者。如他们所见,战俘很多而且国民党对于战后延安的修补工作也很到位。
记者们受到胡宗南的盛情款待,对战俘们进行了采访,给收缴的武器进行拍照。在胡宗南的“导演”下毫无漏洞,连他自己都相信了。面对记者们报道的“国民党军队在攻克延安时做出巨大牺牲”中,胡宗南还表示了悲痛之情。
但是那些“战俘”,并没有如胡宗南所说做出我军真正的样子,而是懒懒散散如散兵游勇一般。可是记者们依然如实报道,那段时间将我军的形象彻底丑化。
自从记者们采访完后,社会舆论并没有因此停歇,他们的报道让国民党和其他媒体都看到了胡宗南的“战绩”,都纷纷对攻克延安这一事件进行报道。
采访风波也就被胡宗南应付过去了,他的功绩在这件事后也坐实了。现在不止是国民政府相信,连社会舆论都相信他了。
蒋介石因自己的心腹攻克延安,再加上记者们夸大其词的报道,让蒋介石非常高兴。随后,决定亲自前往延安参观一下困扰自己多年的“共党大本营”,既是对胡宗南进行慰问,也是作为“胜利者”得自满。
然而,蒋介石来到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却让他感到非常后悔,特别是在看到毛主席住的窑洞外的一物,更是让他对胡宗南说“我输了”。
蒋介石参观延安
因为胡宗南总是向蒋介石传达着“好消息”,又加上媒体的报道,让蒋介石以为在胡宗南攻克延安后,陕北形势已经可以定义为国民党的胜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胡宗南在攻克延安后,对于我党的撤退也是摸不着头脑,所以他怕我军反攻延安还抽调了五个旅的兵力守备延安。此外多次派兵在延安城外对我军进行搜捕,但在青化砭战役中遭到我军的全力反击,让胡宗南的一个旅全军覆没。
当胡宗南看到自己的一个旅在与我军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轻易攻占延安的不合理。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已经是“水到渠成”。
不知情的蒋介石一直沉浸在胡宗南夺取我党主要根据地的胜利中,自满的他决定来到延安参观胡宗南为自己夺取的“胜利果实”。
蒋介石下飞机后,就立刻被胡宗南接到了延安城内最好的外交宾馆。在休息一晚后和胡宗南召开了作战会议。
会议上,蒋介石对未来陕北战场做出了指示,要胡宗南采取“激进猛打”的战术,蒋介石急于取胜,让胡宗南在8月底“肃清”我党。
蒋介石如此急于取胜的心里都是来自胡宗南顺利攻克延安,他以为延安一沦陷,我党必然“一击即败”。
胡宗南对于攻克延安的“编排”,让蒋介石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手下和军队太过强大,夺去了我党首要根据地,从未想过我党故意撤出。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开始准备他最想做的事情,他有个长期的谜底需要解开。就是想要看看我党领袖毛主席和其余共产党是怎么生活的。于是,他向胡宗南提出要看看“抗大”和我党居住办公的地方。
蒋介石来到抗大,这里被人们称作是延安的“黄埔军校”,我党的多位领导都在这里学习。当蒋介石跨进抗大,让蒋介石的脸色立即沉了下来。
没有规范的教室,没有整齐的桌椅板凳,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和一排排整齐的小木凳,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都是让蒋介石头疼的军事人才。而现在的黄埔军校中就只有一群纨绔子弟和贪污腐败的官员。
蒋介石不管胡宗南等人在和黄埔军校的对比,他没有做评价,只是沉默着走出了抗大。
见到抗大的景象,蒋介石对毛主席等人的住所就更加好奇了。他急匆匆的来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居住的枣园。
在枣园,他参观了毛主席所居住的窑洞。毛主席的窑洞并不如农民的好,唯一和农民有差别的就是毛主席的窑洞内有一张桌子,其他的设施都非常简陋。
粗糙的桌子、摇晃的椅子,还有嘎吱作响的木床。门窗上都是陈旧的木头,墙角堆满了脱落的墙灰。看到这里,蒋介石倒吸一口凉气,心中自问:“难道毛泽东的奇迹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随行的胡宗南还说着在毛主席窑洞下面的一排窑洞是周总理和其他领导的,他们的配置都是一样的。
蒋介石陷入了沉思,陪同的人看到蒋介石如此也都不敢说话。随后,农民的一声问候让蒋介石走了出去。
农民看到一群人在毛主席的窑洞里,便多嘴问了一声。而蒋介石听到后便来到门口和农民搭话,蒋介石问道:“你知道这是毛泽东的住所吗?”
农民点头后,蒋介石又问到:“那平日里他和你们关系如何?”农民回答说:“他和我们关系很好,平日里还会到我们家吃饭呢!”
蒋介石又问:“你们请他吃?”农民说:“我们也是请他吃,但是他每次吃完都会给我们钱。”蒋介石若有所思的继续问到:“他穿了什么?”农民又回答:“和我们一样,只是有时会多带顶帽子。”
蒋介石打量着眼前的农民,衣服缝缝补补全是补丁,裤子上也是;脚上只穿着一双布鞋也是破破烂烂。
此时此刻,蒋介石看到了毛主席的样子,和眼前的农民一样,穿着相似。而他也看着自己身上军衣皮靴还盖着披风,他低下了头。而且眼前的农民只知道他是“大官”,却不认识他,但是对于毛主席却侃侃而谈。
与农民问完话后,蒋介石的目光被窑洞前的一架纺车所吸引。而蒋介石却不知道这个为何物,问起了旁边的农民:“这是什么东西?”
农民说:“这是纺车,是用来纺纱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的,除此之外其他人各自都有,他们经常纺纱。”
蒋介石看到后,脱下了披风,坐在上面想试着摆弄几下。僵硬的动作和不合理的手法还割伤了自己。农民看到蒋介石不会弄,他还上去给蒋介石示范了一番。
蒋介石看着他熟练的动作想到了毛主席,作为领袖却如此亲近于民,看着嘎吱作响的纺车,蒋介石眼神里多了几分失落。
随后蒋介石又在窑洞的后面看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开垦的地,在窑洞的不远处看到了我党的“会议室”树下的石板和石凳。
最终走进了毛主席居住的窑洞,坐在凳子上抚摸着粗糙的桌子,看着门外的纺车说道:“我输了。”
沉默良久后,蒋介石立刻起身对胡宗南说:“一定要尽快找到毛泽东,否则后患无穷”
胡宗南不知道蒋介石为何会如此激动,只能答应下来。
参观完后,蒋介石回到了宾馆,他再也不愿意待在延安。第二天,蒋介石便乘飞机离开了延安。离开时,蒋介石看着窗外的延安,心中说不尽的愁绪。
这次延安之行,是蒋介石第一次来访也是最后一次。
此后,彭老总指挥的解放西北的各大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由于胡宗南主力部队的抽调,在其他各个战区,我党军队都取得了不同的胜利。
到同年的12月,陕甘宁边区的大部分都被解放。
1948年4月,由于各地战事吃紧,胡宗南撤出延安。
尾声
蒋介石为何会说自己输了?也许当他看到农民在摆弄纺车的身影就看到了毛主席和我党其他领导人在与人民群众共同劳作。
毛主席在和国民党做斗争的同时还在服务于人民,融入到百姓。这场解放战争,蒋介石还没开始打就已经决定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