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旦为什么对唐隆政变不知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瞒着他的目的是什么?

李旦为什么对唐隆政变不知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瞒着他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534 更新时间:2023/12/21 22:20:44

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太平公主在共同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这是大唐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政变,参与其中的人员与军队远超之前的玄武门之变与神龙政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当时负责皇宫安全的是飞骑与万骑两支精锐,合称为北衙禁军,约计三万人,全都被李隆基动员了起来。还有韦后临时调入长安的五万府兵,也参与其中。

政变过程中,为诛除韦后的众多党羽,军队在长安城内大开杀戒。参与的军队与死亡人员,远超之前的玄武门之变与神龙政变。

当时,中宗驾崩,韦后专权,她想沿着武则天的足迹一步步荣登九五,成为第二个女皇。这样的行为,激起了李唐宗室与一批忠于李唐大臣的一致反对。于是,爆发了针对于韦后及其党羽政变。

政变的成功,有赖于太平公主在幕后的精心策划;有赖于李隆基充分的前期准备与卓越的领导才能。政变中,李隆基打着“诛杀韦后,拥立相王”的口号。政变成功后,在太平公主的主持下,少帝李重茂退位,相王李旦登基为帝,实现了政变的目的。

然而,据史书记载,政变成功后,相王李旦实在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因为他事先对政变毫不知情,成功后却冒出来当皇帝,感觉自己处境很尴尬。唐隆政变事这么大,李旦竟一无所知?

是的。李隆基故意瞒着他的父亲,而太平公主不想让他的哥哥知道。二人各有各的小算盘。有三方面可以说明:

其一,从客观方面来说,相王李旦是当时李唐宗室的旗帜。在中宗驾崩的关键时刻,李旦绝对是韦后关照的重点对象,身边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不具备搞政变的条件。

其二,政变前,李隆基与一众心腹商议大事,大家都劝说李隆基应该给父亲李旦汇报一下。而李隆基却说:“我们都是为了大唐社稷,成功后功劳是相王的,一旦失败绝不连累相王,没必要禀告他,让他担惊受怕。”

政变快结束时,刘幽求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应该请相王出面,杀向太极殿,直接登基为帝。

趁兵乱上台,可以避免相王李旦与少帝李重茂日后对峙的尴尬。这个建议很好,却被李隆基拒绝了。他认为应该先铲除所有余党,再请相王出面。直到政变完成后,他才叩见相王,请他主持大局。自始至终,李隆基都故意瞒着父亲。

李隆基为何要这样做呢?他真是出于担心父亲的安危吗?

这完全是李隆基的鬼话。封建时代,哪有儿子政变,父亲不被牵连的道理!他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自己想当皇帝。

李隆基虽然野心勃勃,能力出众,但身份却将他限制死了。非嫡非长,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人称“三郎”。他的身份,如果在太平年代,只能做个安乐王爷,基本与政治无缘。

此时,李旦只有五十岁,年富力强;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人正派,影响力很大。如果李隆基事先向父亲汇报,就算他出再大的力,也只是父亲与大哥的打工仔,政变的胜利果实,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三郎李隆基的头上。

而瞒着父亲,政变胜利完全是他的功劳,可以赚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为争夺皇位争取到主动地位。

其三,太平公主为何也瞒着四哥李旦呢?

太平公主遗传了母亲武则天的优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洞若观火。她与侄子李隆基可谓一拍即合。

因为,三郎李隆基只是个普通王爷,初出茅庐,而太平公主却是政坛大姐大。与三郎合作,自己是主导,事成之后无论是李旦,还是三郎必将对自己感恩戴德。自己便可呼风唤雨,比在中宗一朝的地位可要高得多,说不定还能实现女皇的梦想。

如果与四哥李旦合作,太平公主的分量就轻太多了,只是个打工妹,与在前朝的地位没有实质的改变。

反观之后,当太平公主将侄子李重茂像提溜一只小鸡一样,从皇位上拉下来,拥四哥李旦坐上去,可谓风光尽显。所以,太平公主也不想让四哥知道。

就这样,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二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共同发动了政变。李旦这个主角,却被蒙在了鼓里,糊里糊涂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更多文章

  • 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上官婉儿,唐隆政变,李隆基

    上官婉儿,唐朝著名女官、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隆政变时,她为什么会与韦后一起被杀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关于上官婉儿,有一个神奇传说:在上官婉儿出生前,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一个仙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您的孩子将来可以称量天下!

  • 揭秘:“九一三”事件后对林彪驻地的清查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九一三事件,林彪

    1973年2月,由汪东兴、纪登奎提议,周总理批准,对林彪住处的物品进行清查。林家大院在北京黄城根北街的一条胡同院子里,整个院子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院子的西院是林彪和叶群的住宅,那是建国后改建的新式平房。西院共有9间房子,4间由林彪使用,一间做卧室,两间做会客室,还有一间专

  •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早有预谋的杀戮,这样丧心病狂只有一个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京大屠杀

    众所周知,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中,至少有30万中国人被无辜杀害,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这个数字骇人听闻,但也常有人会心存疑虑,多处的万人坑中被日军集体枪杀的都是上百人,日军是怎么进行的?的确,这么大规模的屠杀活动日军是早有预谋,而且是有组织的。日军甚至进行了各种惨无人道的杀人竞赛。但日军

  • “九一三”事件相关将领中,江腾蛟只是少将,为何顶格判了18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一三事件,江腾蛟

    198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正式宣判,黄永胜作为“九一三”主犯之一被判有期徒刑18年,李作鹏和吴法宪获刑17年,邱会作被判了16年。而另一名主犯江腾蛟,虽然曾经的军衔仅为少将,却跟黄永胜上将一样都被判了18年徒刑,是这几人中刑期最长的。为什么区区一个少将却成了主犯,

  •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首先任命老将耿炳文,战败后,又任命李景隆,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朱允炆,耿炳文,李景隆,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由于朱元璋晚年杀了许多大将,朱允炆已经没有将才可用了,随即只好命令年过六旬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大军,结果在真定被朱棣击败,撤入城中坚守不出,后改为李景隆接任,并增兵至五十万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景隆为何能接替老将耿炳文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首

  • 长沙抢米风潮:1910年长沙一家4口惨死,引发抢米风潮,毛泽东:此事影响我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沙抢米风潮,毛泽东

    众所周知,1911年,腐朽的清王朝覆灭,中国迎来新的时代。然而在清王朝末年的1910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件大事,却鲜为人知。1910年4月的一天,住在长沙南门外做挑水工的黄贵荪一家,已经很久没吃过饱饭了。他妻子拿着仅有的80个大钱去买一升米。尽管可能米很少,但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存问题。没想到米店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沈阳警察不投降不撤退,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沈阳警察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夜之间,东北山河支离破碎,陷入危亡之中。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驻守在东北的东北军却没有做出丝毫的抵抗,这支在国内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放弃了他们在东北的根据地,在几天之内先后撤离了东北。但是即便是失去了东北军这支最强

  • 皖南事变中的三个叛徒身负要职,他们是谁?他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皖南事变,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出现了三名叛徒,而且还各个身负要职,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的最终下场又如何?1941年1月6日,当新四军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军8万兵力的围追堵截,这一切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其目的就是想让新四军投降。纵然敌众我寡,但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还是坚持浴血奋战了

  •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他为什么要焚书呢?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焚书坑儒,秦始皇

    年轻时看历史故事书时,每当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时,说实话,关于“焚书”这件事,过去我有几个问题一直都没搞明白:当初秦始皇创建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为什么要下令在全国范围焚书烧书呢?焚书的故

  •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明明有实力反抗到底的,它为什么不反抗,慈禧为什么会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八国联军,清政府,慈禧

    在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北京城被攻下后,八国联军直接打进紫禁城中,还在皇帝的龙椅上拍照,无意间他们发现了清朝武器库,但这里面的武器,却一下子让八国联军当场愣住了。当初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发动战争,但实际上是想要瓜分清朝。不仅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场战争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