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23 更新时间:2023/12/17 4:11:03

上官婉儿,唐朝著名女官、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隆政变时,她为什么会与韦后一起被杀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关于上官婉儿,有一个神奇传说:在上官婉儿出生前,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一个仙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您的孩子将来可以称量天下!”郑氏醒来后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孩子将来能当宰相。孩子出生后,结果是个女孩,令母亲非常失望。

上官婉儿虽然没有当过真正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远超宰相。而且,才华出众的婉儿,真正称量了天下才子。

一次,唐中宗李显带领群臣游玩,中途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看到皇帝兴致这么高,群臣纷纷附和,一会就写了一百多首诗。李显命上官婉儿当评委,第一名将有重奖。

最终,婉儿评判宋之问以微弱的优势战胜沈佺期,荣登榜首。婉儿对诗词做出品评后,众臣心服口服。可见上官婉儿文学才华之高。

不但文学才华高,婉儿对政治的敏锐也出类拔萃。《资治通鉴》评价她为:“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她十三岁就被武则天选中,负责草拟敕诏,一干就是二十年。

草拟敕诏这种事情不是光有文采就可以,行文需要规范严谨、滴水不漏,不但要熟悉各种典章制度,还得对政治敏感,明白皇帝的心思。逐渐养成了上官婉儿对政治的高度敏感。

中宗即位后,封上官婉儿为婕妤,不久又升为昭容。一方面看中她的才华,一方面想通过她拉拢她的情人武三思,以壮大自己的力量。韦后梦想着成为女皇,也拉拢婉儿。

在中宗一朝云谲波诡的政治中,上官婉儿在李、武、韦三家之间左右逢源,谁都当她是心腹,成了香饽饽。

景龙政变后,上官婉儿逐渐看清了韦后志大才疏,难成大事。李显虽是个糊涂皇帝,但李唐宗室在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的带领下难以撼动。所以,上官婉儿开始在韦、李两家之间摇摆。

中宗李旦驾崩,大唐又一次到了关键时刻,是否会再一次出现女主主政?韦后命上官婉儿伪造一份中宗遗诏,其核心内容有二:其一,废长立幼,撇开中宗次子李重福,立十六岁的李重茂为帝,以便控制;其二,由韦后参谋政事。

上官婉儿留了个心眼,没有按照韦后的意图,而是火速与太平公主商议遗诏的内容,最后加上了一条:相王李旦辅政。

这么一改,看似只是加了李旦,作为宗室代表来制衡韦后。其实,遗诏已经明显偏向于李唐宗室。因为,如果没有李旦,李重茂只能成为韦后手中的傀儡,形不成皇帝之实;而加上李旦,李重茂这个皇帝有了四叔撑腰,韦后便无可奈何。

韦后绝不容忍这份遗诏通过,于是,朝中宗楚客、韦温等韦后党羽一致反对,并想了一个蹩脚的理由,嫂子与小叔子共事影响不好,怕人说闲话。于是,否定了李旦辅政。

随后,韦后派亲信控制军队,形势千钧一发。这便直接引起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的唐隆政变。

政变由太平公主幕后谋划,李隆基出面实施,非常成功。当禁军杀入皇宫后,上官婉儿从容不迫,她主动打开大门,点亮蜡烛,迎接军队。并拿出自己草拟的遗诏,交给了政变指挥刘幽求

这份诏书白纸黑字,足以说明她心向李唐。刘幽求也被这份证据说服了,认为上官婉儿帮助了李家。于是,禀报了李隆基。然而,李隆基不为所动,毫不怜香惜玉,下令将上官婉儿处斩。

上官婉儿如此工于心计,为何还是被李隆基杀掉呢?

首先,上官婉儿聪明过了头。她从神龙政变时就游走与武李两家,中宗一朝又在李武韦三家之间左右逢源,中宗驾崩后又在韦李两家之间首鼠两端。一次次脚踩两条船,反映出上官婉儿是一个毫无节操与立场的政客。

她固然聪明,但如此忠诚度李隆基留她何用!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次,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姑侄联手发动政变,本身就是一此权宜之计。二人各自怀揣着野心,为了干掉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而聪明的上官婉儿是姑姑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杀她是未雨绸缪,提前剪除姑姑的羽翼。

第三,从武则天所谓“武周革命”,谋权篡位后,天下士庶从未忘记李唐,武则天晚年也正是看到了天下思唐之心才决定传位于子。而中宗一朝非但没有实现李唐中兴,牝鸡司晨的现象反而愈演愈烈。

李隆基想当皇帝,捍卫李唐的决心很大,面对上官婉儿这样乱政的女人,他当然毫不手软。不但如此,在不久以后,他又将利剑对准了他的姑姑。李隆基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要彻底结束女人乱政的时代,实现大唐真正的中兴。

上官婉儿就此香消玉殒,着实令人惋惜。虽然她的政治节操令人难以认可,但她那称量天下的才华却令人叹为观止。不管怎样,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上官婉儿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在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更多文章

  • 揭秘:“九一三”事件后对林彪驻地的清查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九一三事件,林彪

    1973年2月,由汪东兴、纪登奎提议,周总理批准,对林彪住处的物品进行清查。林家大院在北京黄城根北街的一条胡同院子里,整个院子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院子的西院是林彪和叶群的住宅,那是建国后改建的新式平房。西院共有9间房子,4间由林彪使用,一间做卧室,两间做会客室,还有一间专

  •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早有预谋的杀戮,这样丧心病狂只有一个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京大屠杀

    众所周知,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中,至少有30万中国人被无辜杀害,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这个数字骇人听闻,但也常有人会心存疑虑,多处的万人坑中被日军集体枪杀的都是上百人,日军是怎么进行的?的确,这么大规模的屠杀活动日军是早有预谋,而且是有组织的。日军甚至进行了各种惨无人道的杀人竞赛。但日军

  • “九一三”事件相关将领中,江腾蛟只是少将,为何顶格判了18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一三事件,江腾蛟

    198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正式宣判,黄永胜作为“九一三”主犯之一被判有期徒刑18年,李作鹏和吴法宪获刑17年,邱会作被判了16年。而另一名主犯江腾蛟,虽然曾经的军衔仅为少将,却跟黄永胜上将一样都被判了18年徒刑,是这几人中刑期最长的。为什么区区一个少将却成了主犯,

  •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首先任命老将耿炳文,战败后,又任命李景隆,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朱允炆,耿炳文,李景隆,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由于朱元璋晚年杀了许多大将,朱允炆已经没有将才可用了,随即只好命令年过六旬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大军,结果在真定被朱棣击败,撤入城中坚守不出,后改为李景隆接任,并增兵至五十万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景隆为何能接替老将耿炳文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首

  • 长沙抢米风潮:1910年长沙一家4口惨死,引发抢米风潮,毛泽东:此事影响我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沙抢米风潮,毛泽东

    众所周知,1911年,腐朽的清王朝覆灭,中国迎来新的时代。然而在清王朝末年的1910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件大事,却鲜为人知。1910年4月的一天,住在长沙南门外做挑水工的黄贵荪一家,已经很久没吃过饱饭了。他妻子拿着仅有的80个大钱去买一升米。尽管可能米很少,但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存问题。没想到米店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沈阳警察不投降不撤退,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沈阳警察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夜之间,东北山河支离破碎,陷入危亡之中。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驻守在东北的东北军却没有做出丝毫的抵抗,这支在国内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放弃了他们在东北的根据地,在几天之内先后撤离了东北。但是即便是失去了东北军这支最强

  • 皖南事变中的三个叛徒身负要职,他们是谁?他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皖南事变,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出现了三名叛徒,而且还各个身负要职,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的最终下场又如何?1941年1月6日,当新四军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军8万兵力的围追堵截,这一切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其目的就是想让新四军投降。纵然敌众我寡,但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还是坚持浴血奋战了

  •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他为什么要焚书呢?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焚书坑儒,秦始皇

    年轻时看历史故事书时,每当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时,说实话,关于“焚书”这件事,过去我有几个问题一直都没搞明白:当初秦始皇创建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为什么要下令在全国范围焚书烧书呢?焚书的故

  •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明明有实力反抗到底的,它为什么不反抗,慈禧为什么会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八国联军,清政府,慈禧

    在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北京城被攻下后,八国联军直接打进紫禁城中,还在皇帝的龙椅上拍照,无意间他们发现了清朝武器库,但这里面的武器,却一下子让八国联军当场愣住了。当初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发动战争,但实际上是想要瓜分清朝。不仅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场战争中被

  • 推恩众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国越来越小,汉帝国从此走上了中央集权大帝国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推恩令,推恩众建,汉武帝,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众建”,诸侯国土更小,行政权直接由朝廷行使,这是汉走上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过程。相关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1.《汉书‧中山靖王传》:“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