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杨玉环被正式封为贵妃,受尽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恩宠,而她的宗族也跟着加官进爵。
其中,杨玉环的堂兄杨钊更是成为了唐玄宗的宠臣,并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赐名“国忠”,改叫杨国忠。
杨国忠执政期间贪图军功、伪造战功,还用尽各种手段陷害忠臣,祸乱朝政,一时间朝野上下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于是,同样受着唐玄宗宠爱的大节度使安禄山,便找了个“清君侧”的借口发动叛乱,也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名义上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可实际上却是想趁机夺取皇位,他带着叛军一路打到长安,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一同逃往蜀中(成都)。
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时,随行护驾的禁军们不乐意了:原本,他们就看不惯跋扈已久的杨国忠,如今却还得跟着一起受罪。
眼看队伍即将哗变,唐玄宗的亲信,禁军首领陈玄礼为了平息众将士的怒火,在请示了太子李亨之后,发动了“马嵬坡之变”。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看事已至此,必须要找个替罪羊了,他要给士兵们这找个发泄渠道。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皇帝李隆基,但杀皇帝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于是陈玄礼将目光转向了那个小人杨国忠。
陈玄礼并不糊涂,他先找到了杨国忠的死敌太子李亨,禀告斩杀杨国忠的计划,李亨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默认就是同意,陈玄礼随即开始行动。恰巧当时杨国忠正在和几个吐蕃人要吃的,将士们大声叫道:“杨国忠要和胡人谋反!”
一队人马冲着杨国忠就杀将过去,养尊处优的杨国忠怎么是士兵们的对手,很快就被将士砍杀在地,士兵们余怒未消,将其肢解,砍成了肉泥,并将其头颅挂在城楼示众。
杨国忠是奸臣不假,但将安史之乱的责任全部归咎在杨国忠身上,也有失偏颇。在很早之前就有很多官员汇报过安禄山即将造反的事实,但李隆基全然不顾,等到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李隆基悔之晚矣。
李隆基是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而李林甫提拔胡将,纵容安禄山,他应该是安史之乱的第二责任人。
倒霉的杨国忠的运气实在太差,成了士兵发泄的对象,在逃跑的路上被乱刃砍死,这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御史大夫魏方进胆子不小,见杨国忠被杀,上前敢呵斥众将士,杀红眼的士兵,直接将其斩杀。
事已至此,将士们也不在乎了,他们找到了李隆基,要求其杀掉杨贵妃。杨贵妃可是李隆基一生挚爱,让他如何忍心伤害最心爱的女人?
一朝皇帝陛下,被逼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尊严可言?陈玄礼代表众将士对玄宗道:“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的回复是“朕当自处之。”愤怒、委屈、耻辱、悲哀、无奈交织在一起,李隆基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立在门口,他精神恍惚,或许在下一刻,他就将颓然倒下
然而士兵们不会给李隆基太多时间,京兆司录参军韦谔急忙进言:现在众怒难息,情势危急,请陛下尽快做出决定!边说韦谔边磕头,磕得是满脸鲜血。
李隆基用几乎嘶哑的声音说道:杨贵妃住在宫内,不曾和外界接触,他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
高力士继续劝道:“杨贵妃固然没有罪,但他们已经杀了杨国忠,杨贵妃还活着,他们怎么能安心,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们安定陛下才能安全啊!
士兵们都不糊涂,现在是危难之际,他们杀了杨国忠,但一旦危机过去,还留着杨贵妃,他们估计一个都活不了,那杨贵妃可是杨国忠的从妹。
没想到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逼自尽,而杨玉环的娘家人几乎被杀光,包括崔氏的母亲韩国夫人,崔氏的父亲崔峋也受牵连被杀。
而崔氏没有被杀,广平王李豫还算有良心,没有因发妻娘家失势就杀掉她。可是从此之后李豫就开始冷落崔氏,崔氏也明白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娘家人都被杀光了,此时她的心境可想而知,非常地惶恐不安。
回到长安后,崔氏郁郁不欢,没多长时间后就病故了。后来广平王李豫即帝位后,不肯追封她这个嫡妻为皇后,只追封为贵妃。
而崔氏的公主升平公主被唐代宗李豫当成联姻工具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
升平公主和郭暧的女儿郭氏是唐宪宗李纯的正妻,郭氏又重复了外祖母的命运,身为皇帝嫡妻,皇帝不肯封她为皇后,只封贵妃,但是郭氏的儿子当了皇帝,她就成了郭太后。
崔氏是一个很可悲的女人,她的命运决定于她姨母杨贵妃的荣辱,杨贵妃得宠,她就当上王爷正妃尊贵无比,杨贵妃被杀,她就失势郁郁而终。
其实,不管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她都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即使她多么不情愿,她都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因为,她的丈夫是一国的皇帝,她不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放弃整个国家的前途。所以,从杨贵妃跟了唐玄宗开始,她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但是,如果不是利益的趋势,红颜怎么可能薄命呢?所以,世间所有事情的结果,都是注定的。正所谓,有因必有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