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无能累死三军,松锦之战明清兵力相当,都怪崇祯急于求成

皇帝无能累死三军,松锦之战明清兵力相当,都怪崇祯急于求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68 更新时间:2024/1/16 14:03:38

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大家有没有听到过皇帝无能累死三军,中国历史上曾经就有过这么一个例子。

这位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他虽然勤政爱民,但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急于求成。不能完全说他是个昏君,但庸君绝对跑不了,比起哥哥天爷爷万历来说差太多。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材料,硬是命运把他推向了皇帝。决定明清双方各自命运的一战不是萨尔浒之战,而是松锦之战。 第一:战争起因背景,祖大寿诈降

1:明朝曾经设防关宁锦防线,目的是保卫大明朝国土,抵御清朝人进攻

明朝末年著名的名将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为了防卫清兵的进攻,开始致力于构建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卫中坚,锦州为先锋,期间构造了多个堡台作为根据点。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度约为一百公里;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度约一百公里。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后面皇太极发动对锦州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

2:面对清朝军队的凌厉攻势,明朝方面积极准备防御

明朝自萨尔浒之战后,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发起对后金(清朝)的进攻。1636年皇太极改金国为大清,正式公开和大明朝分庭抗礼,目的是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他称帝后一方面派遣大军入关,深入明朝腹地,沉重打击明朝的有生力量;另外一方面又在关外宁锦防线中和明朝展开激烈的争夺。锦州市明朝设立在辽东的军事重镇之一,战略位置极其关键。但无奈明朝守城,清朝则没办法,只能围点打援。

3: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假装投降清朝

明朝崇祯四年农历七月,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包围锦州。在他修了半个月,城墙还没修完的时候,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突然杀到,将大凌河城包围。祖大寿只好仓促应战,城中粮草只够几天之用,围不了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在弹尽粮绝之际,要求皇太极对天发誓不要杀害无辜百姓,于是开城投降。皇太极接着把粮草,白马等都赏给了祖大寿,祖大寿趁着这次机会跑回锦州,企图死守锦州,与其共存亡。 第二:战争经过,最终明军在松锦之战惨败

1:皇太极吸取围困宁远,锦州失败的教训,制定了长期围点打援,迫使其投降的计划

皇太极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之前围攻宁远,锦州失败,他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最终他因此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军事史上围点打援,出其不意,长期围困迫使其投降,在兵法上是高招。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都是出在此处,皇太极深信不疑。

2:明朝军队继续推进,准备集中主力和清朝军队决战

崇祯十四年锦州被围困,危在旦夕。锦州守将洪承畴上奏给崇祯皇帝,于是他派遣洪承畴领着多位将军带着明朝几乎全部的13万铁骑伺机而动,准备和清朝主力决战。同年三月份,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但不敢贪功冒进,于是驻扎在宁远城下。明清双方首次在乳峰山决战,初次决战以清朝失利而告终。

3:崇祯皇帝急于求成,迫使洪承畴决战,最终被清朝围点打援,明朝惨败告终

同年八月份,皇太极抱病驰援锦州。这时候他在流鼻血,他不顾身体状况执意前往。皇太极登山看望洪承畴军队的阵势,心里想:

“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心里想果然是这样的,对付这样的人一定要小心。”他看了很多,最终想出了破敌之策。根据明军首尾不相顾的弱点,定下计谋围困敌人粮道。 洪承畴和清朝军队主要决战在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这时候让阿济格偷袭了明军的粮草。这时候论兵力,明军和清军人数相当 ,明军火器远远超过了清军,本来可以一决雌雄,可是明朝末年官员的腐败,贪生怕死玩到了极致。 崇祯皇帝最大的弱点就是急于求成,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孙传庭,都是死在了皇帝的这一弱点上。他一味的催促迫使洪承畴放弃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决策, 带着三日的军粮匆匆赶来。正好中了皇太极的围点打援之际,明军的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洪承畴等名将被俘,此战奠定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基础! 小殷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经常感慨,按理说洪承畴也是数一数二的名将。最终被皇太极击破,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崇祯皇帝极其卖队友。换作是明朝其他皇帝,我相信结果会不一样!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可以点击关注转发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于谦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却为何非要将他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英宗不杀于谦会怎么样,于谦为何不拥立明英宗复位,明英宗为什么选择于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一病不起,越来越接近生命的终点。然而,由于独生子朱见济先前已经夭折,而储君之位空虚,一旦皇帝驾崩,江山社稷将无人可以托付。正因如此,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人为帝国安危考虑,决定联合奏请复立朱见深(明宪宗,明英宗的长子,明景帝的

  • 成吉思汗幕被挖,接二连三出现诡异的事情,最后挖掘者被迫停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吉思汗墓被专家发现,成吉思汗墓挖没挖,成吉思汗墓打开了没有

    这个考古队三年以来一直在寻找成吉思汗陵墓,是由投资人克拉维兹、历史教授伍兹和几位蒙古学者组成的一支专业考古探险队。但挖掘进行了仅仅两个月,他们便终止了考察行动,撤离了当地。考察队在挖掘一处包围着墓穴的墙壁时,发现里面尽然都是毒蛇,专门攻击考古工作人员,没几天,好多人都被咬伤,甚至在甬道里还发现了很多

  • “叛徒收割机”辛弃疾杀人无数,却被朝廷多次“放鸽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辛弃疾军事资料,辛弃疾讽刺朝廷的诗句,辛弃疾杀贼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当时的济南正处在金国的统治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后方的宋朝遗民难以忍受压榨,决定反抗。当时辛弃疾一心想要报效宋朝,恰好老乡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辛弃疾见后便主动加入了耿京的队伍。当时有一名叫义端的僧人,对当今局势的变化也心存焦虑,甚至聚集了一批人马准备起

  • 明朝史上最有名的帝妃恋:她比皇帝大了整整十七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三十六帝顺序表,明朝哪位皇帝宠爱比自己大的妃子,明朝最痴情的皇帝和皇后

    万贞儿本是官员的女儿,可宣德八年,她的父亲犯了事,家产被抄没,三岁的她也没入宫中成了宫女,伺候在孙皇后身边。土木堡之变后,年仅两岁的朱见深被任为太子,而当朝的皇帝却是他的叔叔朱祁钰。这样的关系让孙太后(先皇去世,孙太后变成孙皇后)十分担心,于是派贴身婢女万贞儿来到朱见深身边服侍,一方面照顾太子的起居

  • 官员强抢民女,百姓告御状,赵匡胤说:要不就给他当老婆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部下强抢民女,恶霸强抢民女当老婆电视剧,赵匡胤私访全部视频

    只不过一般的皇帝都只管着关乎国家的大事情,那些百姓之间的小事情则交由下面的人去处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亲力亲为,那他岂不是要累死。因此有些皇帝对于民间的纠纷是完全不管的,不过也有一些皇帝比较体恤民情,会亲自管辖一些百姓的案件。比如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就属于后者。一次,北方的一个节度使张美被百

  • 大明奇葩史:明宪宗的姐弟恋世所罕见,对大她17岁的女人一往情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宪宗最爱的女人,明宪宗的爱情小故事,揭秘明宪宗

    虽然朱见深执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于江山社稷的好事,但是他在位期间也做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当时或今天看起来确实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这其中最吸引眼球,足以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莫过于朱见深和皇贵妃万贞儿长达三十多年的姐弟恋。历史上“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虽然不在少数,可是宪宗这位皇帝独

  • 洪武二十五年,一个男人离世,朱元璋陷入疯狂,无数功臣人头落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洪武几年朱元璋死,朱元璋死前最后的预言,朱元璋死因未解之谜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即1392年5月17日,大明京师南京城内人心惶惶。一个震惊全国的消息随即传播开来,太子朱标病死了,时年39岁。朱元璋悲痛欲绝,这年他65岁,真正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站在朱标的遗体前,朱元璋忘记了自己是帝王,此时他的身份是一位父亲,眼前的遗体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

  • 明朝灭亡后起义不断,对此康熙帝想了一个办法,世人对其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是落得个丢了天下又丢了性命的悲惨结局罢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历史上许多王朝血淋淋的教训,到了清王朝的时候,皇室成员便不再一味以享乐为主。相反,他们学会了所谓的“节俭”,也学会了在某种程度上为天下苍生考虑。而且,从我国古代历史来看,也并不是每一个朝代的皇帝,都能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肆意

  • 朱元璋虽然嫉恶如仇,但其本身亦是恶人中的一员,嗜杀成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杀十大恶人,朱元璋残忍嗜杀,朱元璋最残酷的下场

    朱元璋晚年以后,他的思维模式愈向史上的封建帝王靠拢,认为:皇太孙朱允炆年龄尚幼,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一切可能替孙子扫清政治障碍,解决掉所有威胁朱明政权的隐患。为了防止地方官压榨老百姓,重现元末官逼民反的桥段,朱元璋以“剥皮实草”警示官吏;为了防止权臣觊觎皇权,挟允炆以令诸侯,朱元璋罗织四大冤案,兔

  • 直击耗费3亿元打捞的南宋沉船,晒晒出水的文物,大家认为值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巨型古沉船图片,南宋古沉船位置,宋代沉船文物

    “南海一号”发现后,受制于当时的打捞技术,直到2004年考古人员才对沉船进行了打捞发掘工作。为了尽可能保护沉船里的文物,最终考古专家决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图片来自东方IC)专家介绍,“南海一号”船体长约22米,最大船体残宽9.9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