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大家有没有听到过皇帝无能累死三军,中国历史上曾经就有过这么一个例子。
这位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他虽然勤政爱民,但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急于求成。不能完全说他是个昏君,但庸君绝对跑不了,比起哥哥天启爷爷万历来说差太多。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材料,硬是命运把他推向了皇帝。决定明清双方各自命运的一战不是萨尔浒之战,而是松锦之战。 第一:战争起因背景,祖大寿诈降
1:明朝曾经设防关宁锦防线,目的是保卫大明朝国土,抵御清朝人进攻
明朝末年著名的名将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为了防卫清兵的进攻,开始致力于构建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卫中坚,锦州为先锋,期间构造了多个堡台作为根据点。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度约为一百公里;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度约一百公里。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后面皇太极发动对锦州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
2:面对清朝军队的凌厉攻势,明朝方面积极准备防御
明朝自萨尔浒之战后,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发起对后金(清朝)的进攻。1636年皇太极改金国为大清,正式公开和大明朝分庭抗礼,目的是取代明朝入主中原。他称帝后一方面派遣大军入关,深入明朝腹地,沉重打击明朝的有生力量;另外一方面又在关外宁锦防线中和明朝展开激烈的争夺。锦州市明朝设立在辽东的军事重镇之一,战略位置极其关键。但无奈明朝守城,清朝则没办法,只能围点打援。
3: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假装投降清朝
明朝崇祯四年农历七月,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包围锦州。在他修了半个月,城墙还没修完的时候,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突然杀到,将大凌河城包围。祖大寿只好仓促应战,城中粮草只够几天之用,围不了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在弹尽粮绝之际,要求皇太极对天发誓不要杀害无辜百姓,于是开城投降。皇太极接着把粮草,白马等都赏给了祖大寿,祖大寿趁着这次机会跑回锦州,企图死守锦州,与其共存亡。 第二:战争经过,最终明军在松锦之战惨败
1:皇太极吸取围困宁远,锦州失败的教训,制定了长期围点打援,迫使其投降的计划
皇太极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之前围攻宁远,锦州失败,他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最终他因此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军事史上围点打援,出其不意,长期围困迫使其投降,在兵法上是高招。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都是出在此处,皇太极深信不疑。
2:明朝军队继续推进,准备集中主力和清朝军队决战
崇祯十四年锦州被围困,危在旦夕。锦州守将洪承畴上奏给崇祯皇帝,于是他派遣洪承畴领着多位将军带着明朝几乎全部的13万铁骑伺机而动,准备和清朝主力决战。同年三月份,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但不敢贪功冒进,于是驻扎在宁远城下。明清双方首次在乳峰山决战,初次决战以清朝失利而告终。
3:崇祯皇帝急于求成,迫使洪承畴决战,最终被清朝围点打援,明朝惨败告终
同年八月份,皇太极抱病驰援锦州。这时候他在流鼻血,他不顾身体状况执意前往。皇太极登山看望洪承畴军队的阵势,心里想:
“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心里想果然是这样的,对付这样的人一定要小心。”他看了很多,最终想出了破敌之策。根据明军首尾不相顾的弱点,定下计谋围困敌人粮道。 洪承畴和清朝军队主要决战在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这时候让阿济格偷袭了明军的粮草。这时候论兵力,明军和清军人数相当 ,明军火器远远超过了清军,本来可以一决雌雄,可是明朝末年官员的腐败,贪生怕死玩到了极致。 崇祯皇帝最大的弱点就是急于求成,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孙传庭,都是死在了皇帝的这一弱点上。他一味的催促迫使洪承畴放弃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决策, 带着三日的军粮匆匆赶来。正好中了皇太极的围点打援之际,明军的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洪承畴等名将被俘,此战奠定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基础! 小殷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经常感慨,按理说洪承畴也是数一数二的名将。最终被皇太极击破,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崇祯皇帝极其卖队友。换作是明朝其他皇帝,我相信结果会不一样!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可以点击关注转发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